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吗啡酮应用于术中镇痛中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7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36例,观察组患者缝皮前15min取吗啡酮静脉注射,对照组缝皮前不给予镇痛药物,对两组患者时候不同时间段内疼痛表现、哌替啶药物使用情况与用药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结果疼痛评分观察,术后1h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术后8h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哌替啶药物使用率对照组(33.33%),与观察组(5.5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8.33%)与对照组发生率(5.56%),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镇痛药物选择吗啡酮,对缓解术后疼痛感、降低哌替啶药物使用率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术后镇痛 氢吗啡酮
  • 简介:摘要吗啡酮为半合成强效阿片麻醉药物,能够通过对中枢神经μ-阿片受体进行刺激,起到镇痛效果,因其与吗啡相比,能够在有效镇痛的同时降低副作用,故目前已逐渐替代吗啡作为术后镇痛药物。以下本文就以吗啡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吗啡酮的药理作用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吗啡酮替代吗啡在改善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展开综述。

  • 标签: 氢吗啡酮 吗啡 术后镇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癌症患者使用吗啡酮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本次研究的110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对常规口服镇痛类药物吗啡缓释片的治疗方法进行使用,观察组患者对肌肉或者皮下注射吗啡酮的治疗方法进行使用。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要远远低于观察组的,两组间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间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观察组的,两组间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癌症患者在镇痛治疗中使用吗啡酮的治疗方法,可以将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同时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将这种治疗方法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诱导在腭裂术后语音治疗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1例腭裂术后语音障碍的患者在语音治疗过程中应用行为诱导的方法,对患者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及训练前后语音清晰度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语音清晰度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较行为诱导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患有唇腭裂的患者积极开展术后语音训练工作,灵活调整方法,有利于先天性唇腭裂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行为诱导 腭裂术后 语音治疗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小儿诱导以及维持麻醉工作期间,观察七氟烷药物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4月收治的32例住院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凭借数字奇偶法对本次研究收治的住院患儿分组;对照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氯胺酮药物完成;观察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七氟烷药物完成;对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等回顾性分析。结果同对照组住院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患儿获得显著性缩短(P<0.05)。结论临床对住院患儿在开展诱导麻醉工作期间,合理选择七氟烷药物完成,对于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缩短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优化住院患儿的麻醉效果。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莫西沙星诱导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有关莫西沙星致TDP的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当患者具有在使用莫西沙星时导致QT间期异常延长的因素时使用莫西沙星易发生TDP。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莫西沙星诱导TDP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莫西沙星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不良反应 (AD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积脓行肾穿刺造瘘引流,应用有效抗感染治疗下如何加快感染控制。方法分两组在行肾穿刺造瘘引流并应用有效抗生素下,37例使用5%碳酸钠500ml行肾盂低压冲洗以及对照组25例使用0.9%生理盐水500ml肾盂低压冲洗;冲洗后定期复查肾造瘘管引流液常规。结果112例肾积脓患者均能得到良好控制,2~4天左右体温均能降到正常,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患者出现低热10例,无一例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结论肾结石合并肾积脓行肾穿刺造瘘后应用碳酸钠行肾盂冲洗对感染控制有积极的意义,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肾积脓 碳酸氢钠 肾盂冲洗 分析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吗啡酮在麻醉复苏以及术后PCIA镇痛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全麻后行镇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芬太尼、观察组的患者给以盐酸吗啡酮,用VAS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评价两组的镇静效果,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8h观察组的VAS以及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结论麻醉复苏以及术后PCIA镇痛中使用盐酸吗啡酮,镇痛和镇静效果显著,安全系数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盐酸氢吗啡酮 麻醉复苏 PICA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诱导产生L型、L型返祖,分析原菌株和返祖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和产酶情况以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了解L型在ESBLs耐药传播中的作用和产酶L型菌株药敏的特征改变,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应用K-B法进行L型细菌的诱导,对原菌株和返祖菌株的药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原菌株和返祖后仍有ESBLs质粒菌株,产ESBLs,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单环β-内酰胺类、糖基甙类、磺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喹诺酮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结论返祖后菌落可分为两种有ESBLs质粒菌株和ESBLs质粒丢失菌株。

  • 标签: 产ESBLs细菌L型 诱导 返祖 药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额全身麻醉中七氟烷与氯胺酮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的64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七氟烷联合氯胺酮麻醉)和对照组32例(氯胺酮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清醒时间、苏醒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将七氟烷和氯胺酮两种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来对患儿的身体进行麻醉,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是一种较为安全和便捷有效的临床麻醉方式。

  • 标签: 小儿 七氟烷 氯胺酮 麻醉诱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渗盐水诱导痰是指支气管哮喘患者以雾化吸入高渗盐水的方法诱导生成痰液,并对痰液细胞成分、可溶性介质进行分析,从而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粘膜炎症。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靠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情监测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高渗盐水诱导痰的方法、痰液的处理及诱导痰液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诊断、治疗及应用进展。

  • 标签: 高渗盐水 诱导痰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七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随后同时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88例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氯胺酮组与七氟烷组,每组各44例。其中氯胺酮组患者采取氯胺酮药物进行诱导麻醉,而七氟烷组患者则采取七氟烷药物进行诱导麻醉。结果七氟烷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等情况显著优于氯胺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需进行全身麻醉的65例患儿进行分组,观察组患儿应用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患儿应用丙泊酚,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七氟醚麻醉诱导,不良反应少、起效快、效果好。

  • 标签: 七氟醚 麻醉诱导 小儿 全身麻醉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吗啡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诊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地佐辛进行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观察组采用吗啡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患者术后10分钟的痛疼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10min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吗啡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吗啡酮更适合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治疗中使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氢吗啡酮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 术后痛觉过敏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缬沙坦联合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9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而实验组给予缬沙坦和氯噻嗪联合治疗,在为其3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副作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与单独使用缬沙坦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且副作用小,安全性更好。

  • 标签: 缬沙坦 氢氯噻嗪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小儿麻醉诱导期应用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择期手术患儿,将其数字随机分为三组,分为A组(30例)、B组(30例)与C组(20例),A组取0.01μg/(kg·min)舒芬太尼静脉输注,B组取0.02μg/(kg·min)舒芬太尼静脉输注,C组单纯给予生理盐水滴注,输注后30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A、B、C三组患儿的BIS与丙泊酚EC50及OAA/S评分。结果丙泊酚EC50与BIS呈现出负相关(P>0.05),BIS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为正相关(P<0.05)。A组、B组EC50、均低于C组,三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C组的BIS、LOC时间均低于A组、B组,三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讨论将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在小儿麻醉诱导期,麻醉有效性好、安全性高,可相应的减少丙泊酚浓度,增加对小儿麻醉的镇静作用,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 标签: 小儿 麻醉诱导期 舒芬太尼 丙泊酚 镇静作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PML-RARa融合基因转变情况。方法本中心自2014年6月以来,共收治APL患者39例,按照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2014版),对其中23例APL患者予ATO+ATRA双诱导,联合小剂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序贯应用ATO+ATRA,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治疗早期因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未定期化疗复发,1例患者治疗后期中枢复发,其余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达91.3%,开始诱导至完全缓解平均26.5±3.5天。结论双诱导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大部分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可长期生存。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就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作以分析。方法拟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就诊我院妇产科自愿行剖宫产术分娩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分组,以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命名组别,其中40例产妇实施全麻,46例产妇采取硬腰联合麻醉。对比分析新生儿娩出后第1、5、10分钟Apgar评分与胎儿生后第3、14、28dNBNA分值。结果组间比较新生儿娩出后第1、5、10分钟Apgar评分与胎儿生后第3、14、28dNBNA分值未见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把握用药时机与剂量的前提条件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用于剖宫产术是可行且安全的。

  • 标签: 氯胺酮 丙泊酚 全麻诱导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针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价值,形成护理安全性提升的良好基础。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护理风险管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的例数较少,对护理风险管理服务的评价较高。结论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极容易因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不佳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 标签: 护理安全 护理风险管理 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