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冷凝集对配血的影响,探讨对本例冷凝集的处理。方法通过抗体筛查,凝聚胺法,卡式法进行交配。结果凝聚胺交配显示凝集,通过37℃生理盐水洗涤3次,再次交配,得以通过。结论患者血中冷凝集导致交配不符影响结果,日常工作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交配。

  • 标签: 冷凝集 血交配 抗体筛查 凝聚胺 卡式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中冷凝集素的测定方法及意义。方法对30例冷凝集素标本在室温常规测定,37℃温箱孵育30分钟后测定比较血细胞结果并做不同温度下肉眼观察及涂片显微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对两次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两次测定过程变化程度由大到小变化MCH、MCHC、RBC、HCT、MCV和WBC,两测定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与O型脐血RBC混匀后在4℃、37℃下均无聚集。30例标本冷凝集素效价检测结果平均效价(1.070.8)与正常对照30例平均效价(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的血浆与健康成人O型RBC混合后,在4℃的温度环境下聚集,37℃的温度环境下解聚;血浆与O型脐血RBC混合后,在4℃和37℃的环境下均无聚集。结论联合MCH≥35g/L和仪器报警信息、冷凝集素试验、血清学、抗体特异性鉴定等方法共同检测血常规标本中冷凝集素有重要意义,对受冷凝集素影响的血常规标本必须置37℃温箱孵育30min消除冷凝集素影响后进行重新测定才能发出检验报告。

  • 标签: 血常规 冷凝集素 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强冷凝集的血常规检测标本分别采用未处理的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血浆置换法、标本3倍稀释37℃水浴法,利用sysmexxt-40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与传统的显微镜手工计数法计数wbc、rbc、plt、微量法测定hct等项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强冷凝集的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与传统方法比较,plt、wbc测定受冷凝集素影响较小;而冷凝集素对rbc、hct、mcv、mch和mchc的测定造成严重干扰,其中rbc、hct显著减低,mcv、mch和mchc异常增高,h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plt用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3倍稀释37℃水浴法所测结果,rbc、hct用血浆置换法、稀释3倍法所测结果以及wbc用上述4种方法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差异均不大,符合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分析质量要求。但血浆置换法对plt影响明显;而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对rbc、hct影响明显。结论对冷凝集标本推荐采用3倍稀释37℃水浴法检测,可以有效地消除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

  • 标签: 冷凝集 血常规 水浴 3倍稀释 微量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对脊髓损伤后下肢内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7年9月—2018年1月脊髓损伤后下肢内肌痉挛患者。按照治疗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常规药物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脊髓损伤后下肢内肌痉挛抑制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的程度;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脊髓损伤后下肢内肌痉挛抑制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的程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内肌痉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疼痛的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发散式冲击波 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 临床疗效 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