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带常规检查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白带标本采集、白带常规检查方法、白带常规检查结果,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霉菌感染阳性率最高(44.00%),其次为细菌感染(26.00%)、混合感染(12.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与致病微生物感染率呈正相关,即清洁度越差则感染阳性率越高。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各类妇科疾病临床特点及白带相应变化情况,及时对疑似患者进行白带常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及临床疗效,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白带常规 临床检查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84例患者的检查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情况以及检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血常规作为临床常用的检验方式,其检测结果会受到来自血液标本、检验仪器、生理因素、检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血常规可以为诸多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需要对血常规检验中标本采集、人员操作、检验仪器等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规范血常规检验中各项检验行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测的价值。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液常规的临床检验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患者198例,对其展开尿液常规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尿液常规检验发现,198例患者中,糖尿病者94例,慢性肾炎者24例,尿路感染者19例,黄疸者4例,正常者57例。结论尿液常规检验可对各种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护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尿液常规检验 临床诊断 肾脏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常规检验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应用效果。方法140例尿常规检验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学法检验,试验组采用尿分析仪检验,比较检验效果。结果对照组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42%、57.14%、34.29%,与试验组42.86%、58.57%、32.86%基本相近,差异不明显(P>0.05);且两组检测方法检验尿常规3种指标的准确度均较高,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常规检验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各二者联合使用可取得更佳的效果。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常规化学法 尿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进行常规临床检验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住院55例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55例不合格的患者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其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够、溶血、标本有凝块、其他原因等。其中采集标本的时间不恰当占23.6%,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8.1%,溶血占9%,标本有凝块占16.3%,其他原因占12.7%。结论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的做好其中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常规 标本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在2015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检验的500例尿液标本,其中80例标本的尿常规检验不合格,分析尿液标本收集、储存、保管、运送以及检验等操作中存在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检验不合格尿液标本的影响因素如下12例尿液标本在采集前准备出现问题,为采集时间不准,占15%,48例尿液标本为采集标本出现问题,占60%,分别是21例尿液标本量不足,27例尿液标本污染,7例尿液标本储存与分析出现问题,为容器不洁,占8.75%,13例尿液标本在检验阶段出现问题,占16.25%,分别是8例尿液标本标识错误,5例送检超时。结论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医务人员需实施针对性措施,以降低不良影响,提高尿常规检验水平。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肾脏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措施。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尿常规检验标本139份,分析误差标本原因,并总结防范措施。结果误差标本有19例,误差率13.67%,其中12例因标本检验造成误差(63.16%),4例因标本采集造成误差(21.05%),2例因标本运送造成误差(10.53%),1例因标本申请单造成误差(5.26%)。标本检验引起的误差占比较大,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涉及标本采集、检验、运送等环节,需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措施
  • 简介:摘要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诊疗及急救中占重要地位,检验结果为治疗疾病提供可靠、有效信息,结果准确性直接影响疗效。检验结果错误对早期疾病诊断有较大影响,甚至引起误诊,对个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危害。本文重点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几点因素,并总结防范对策。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影响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980例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进行常规检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血液标本常规检验的患者9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皮肤采血法,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采血法,对两组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血液常规检验的结果误差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血液检查的误差率(21.6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液检查的误差率(54.08%)。结论对临床血液标本的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取血法的检验准确率较高,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后期的诊断和治疗,值得在临床的检验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血液标本 常规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血常规检验结果是临床多种疾病诊断的依据,其可靠性决定着诊断的正确性。检验技术的发展使得血常规检验朝着高效、便捷、准确、规范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人为、生理、病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着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本文主要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为临床规范血常规检验操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结果 因素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对60例志愿者采用不同的采血部位、不同的检验时间进行采血。分析其临床检验结果的不同。结果60例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是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结果表明2h内的血样标本是最接近正常的,此外还应考虑采血部位、时间及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的影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87例,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对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次研究中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为8.0%(7/87);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越长,PLT、RBC、HGB的检测结果越高,WBC的检测结果越低;常温下血常规检验的WBC、PLT、RBC、HGB的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冷藏;静脉血的WBC检测结果显著低于末梢血,PLT、RBC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末梢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的时间、储存温度、不同的采血部位等均是造成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以提高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常规检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皮肤采血,观察组进行静脉采血。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的误差率,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静脉采血的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小于皮肤采血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均为采血时间不恰当、标本容量不够、溶血、标本存在凝块等。结论在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中,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并根据产生误差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血液常规检验采血的技术误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血液标本 常规检验 静脉采血 皮肤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做过的15800份尿检验本资料,回顾分析样本的尿检过程和结果,观察存在较大误差的样本比率,分析其发生原因从而找出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结果纳入样本中存在较大误差样本数为190份,占总体的1.20%,导致误差的影响因素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样本检验导致误差66.8%(127/190)、样本采集导致误差23.7%(45/190)、样本运输过程中出现误差7.4%(14/190)、样本申请单出现误差1.6%(3/190),组间对比(P<0.05),差异显著。结论分析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进一步规范检验流程,对降低检验结果误差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临床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影响原因。方法以我院10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液并依据存储温度(常温、4℃冷藏)、放置时间(即刻、2h、4h)、采血方法(稀释器、微量加样器、Hb吸管)处理样本,观察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4℃冷藏下的样本PLT、Hb检验结果高于常温下保存;样本放置2h、4h后,WBC明显降低,RBC、PLT、Hb明显增高;稀释器、微量加样器采血检验结果差异不大(P>0.05),但Hb吸管采血检验结果明显降低(P<0.05)。结论样本存储温度、放置时间、采血方法均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提示医护人员加强质量控制。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验常规检验在糖尿病中诊断价值和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5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的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生化组,每组2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干化学葡萄糖氧化酶法行常规的尿液检验,生化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生化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有效率。结果生化组诊断有效24例,无效1例,诊断有效率为96.00%,常规组诊断有效17例,无效8例,诊断有效率为6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有效率较常规检验更为准确,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生化检验 常规检验 糖尿病 诊断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治疗的96例腹泻患者纳入研究,按腹泻季节分为4组,各24例;每组患者均给予大便常规检验,对比每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经检验分析,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菌于夏秋两季流行,大肠埃希氏菌及志贺菌不存在季节性流行特点。结论在经验季节性腹泻患者的过程中,给予大便常规检验的效果良好,不仅能辅助病情诊断,还能评估造成季节性腹泻的风险因素。因此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大便常规检验 季节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尿液检验和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0例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实验对象均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排除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应急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等)、多种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肢端肥大症等)、恶性肿瘤等疾病1,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进行常规尿液检验)和观察组(进行生化检验)各80例。分析两组检验结果,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得出检验的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检验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有效者共78例,所占百分比为97.5%。对照组有效者共63例,所占百分比为78.75%。对照组有效率较观察组更低,两组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临床检出率和准确率。结论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比较,生化检验对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更准确,可将生化检验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生化检验 有效率 临床诊断 检出率 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