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儿科住院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感染性疾病出院病历共500份,从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病原学送检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3%,抗菌药物共3类10种,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主,联合用药比率为29.7%,静脉滴注给药占99.6%,病原学送检率为69.2%。结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合理用药有待改进,以提高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 标签: 儿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探讨腹泻病患的临床护理。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腹泻患儿,男89例,女61例,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治疗时间短、疗效佳、愈后快。护理是有效治疗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儿防跌落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696例儿科患者进行观察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防跌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跌落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跌落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必要的防跌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儿跌落几率,保护患儿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科 住院患儿 防跌落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的护理。方法通过对1例手足口病患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对该患儿的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未发生并发症已痊愈出院。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治疗过程,及时有效的健康宣教,可避免发生感染的机率,能有效的促进患儿康复。

  • 标签: 手足口病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临床做好护理工作对促进疾病治疗和康复有重要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措施和护理进展。

  • 标签: 手足口病 消毒隔离 发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恙虫病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察分析35例恙虫病患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结果发现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幼虫为传播媒介。结论严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为避免再次发生感染,应加强有关儿童卫生保健及防范措施的宣教工作。

  • 标签: 恙虫病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有效交流的护理。方法2016年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为实验组,2015年未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未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比治疗效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增强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适合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儿科护士 患儿家长 沟通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病房患儿家长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家长的各种资料,分析其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特点有恐惧与缺少安全感、紧张与焦虑、、怀疑与不信任;医护人员的态度、操作技能、家属对疾病了解程度、医院的收费制度直接影响患儿家长的情绪,而且患儿病情重、患儿年龄小、家长受教育程度低、晚婚晚育、离异的家属易产生不良心理。结论儿科病房患儿家长心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复杂,护理人员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

  • 标签: 儿科 患儿家长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近5年(2008年—2012年)中医治疗儿科泄泻病临床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从治疗方法、特点、效果等方面对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小儿腹泻进行思考与总结。

  • 标签: 中医 特色疗法 小儿腹泻 临床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手足口病患免疫球蛋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究其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随机选择120例手足口病患为实验组,1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并比较两组各指标情况。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CD3、CD4、CD8、IgM、IgG水平较高,但CD4/CD8比值、IgA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补体C3、C4水平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改变。

  • 标签: 手足口病 儿童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报告了2011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我在昆医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内科进修期间,对46例手足口病患的监测与护理。重点是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的变化,及时指导医生调整的剂量及滴速,以及是否用甘露醇等。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及护理,有45例患儿经过一周左右痊愈出院,经过随后的电话回访,身体及精神饮食正常,仅1例边远地区转来的重症患儿,转院来时已出现休克,肺部水肿严重。经专家积极会诊抢救及上呼吸机,最终呼吸循环衰竭于转入院6小时左右死亡。

  • 标签: 手足口病患儿 监测与护理 消毒隔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患儿急诊症状的相关情况,积极做好危重患儿的临床抢救工作。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本院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患儿321例的临床资料,对临床急诊症状等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患儿男女比例为1.551,其中普通急诊患儿由于出现潜在生命体征不稳定进入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治疗的243例(75.70%),危重患儿进入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治疗的78例(24.30%)。经回顾性分析发现,普通急诊患儿进入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治疗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惊厥表现、中毒表现、肺炎表现、严重呕吐表现和哮喘表现。而危重患儿进入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治疗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休克表现、持续惊厥表现、严重颅内感染、心肺骤停和心动过速。结论通过研究儿科急诊绿色通道患儿急诊症状的相关情况可以显著提高对危重患儿的临床救治,提高本院儿科急诊的救治水平。

  • 标签: 儿科急诊 绿色通道 急症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对家长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家长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关系与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促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方法选取我院脑儿科自愿接受调查;各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能有效沟通的患儿家长共200名。开对话交流并开展问卷调查,最后回收并汇总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发现患儿家长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有以下6个焦虑、恐惧、怀疑、得到优先照顾、获取患儿疾病信息、早日出院的急躁心理。结论根据不同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展相应的心理护理,从而解决问题。

  • 标签: 儿科 护理 家长 心理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科住院部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脑炎13例,多发性硬化4例,脊髓炎1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病例组所有患儿均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患儿,共30例。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两组患儿均抽外周血查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19+、CD20+、CD4+、CD8+、CD4+/CD8+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病例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病例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19+、CD20+、CD8+明显升高(P<0.05),CD4+、CD4+/CD8+比例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病例组患儿外周血CD19+、CD20+、CD8+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D4+、CD4+/CD8+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病例组30例患儿治疗后,其中26例症状好转,4例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存在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丙种球蛋白可调节其免疫功能并改善临床症状。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细胞亚群 丙种球蛋白
  • 简介:摘要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不同心理的患儿家长采取不同的心理指导和心理支持,利用家长与患儿间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提供优质护理,增强护患关系,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 标签: 患儿家长 心理护理 儿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输液在危重病儿中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的危重患儿采用胫骨骨髓腔穿刺输液.结果8例1次穿刺成功,2例2次穿刺成功,开通通道所需时间平均20~60秒,输液速度5~200ml/小时。结论骨髓输液在儿科院前急救及危重症抢救中,可迅速建立液体通道,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不良反应少。

  • 标签: 骨髓输液 儿科 危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患的临床体会。方法对2008年以来,分析了我院诊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的数据。结果一些患儿没有出现并发症,他们均在1周内得到治愈。4例伴合并症及2例被认为有发展为重症倾向可能性的患儿经治疗7—12天后痊愈。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隔离患儿,做好对患儿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是有效预防及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手足口病 诊治 分析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多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因其病程长,并发症重,可因治疗,护理不当而致患儿死亡。因此,在临床上加强川崎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 标签: 川崎病护理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HFMD)的发病年龄多为1~5岁,该年龄段患儿的病情发展快,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而且患者家长通常难以承受孩子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心情复杂,为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很大挑战。本文中将以手足口病患的临床护理工作为研究内容,分别从疾病特点、患儿护理、家长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心理护理在手足口病患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希望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思路。

  • 标签: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 家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住的90例手足口病患,进行隔离治疗,对发热、口腔、手足皮肤等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观察治疗和临床护理。结果90例患儿经过住院5-7天的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口腔、手足等皮疹全部消失,体温降至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未出现院内感染及流行情况。结论对手足留病患严格隔离,并积极进行治疗争护理,同时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能明显提高速病的治疗率,减少并发后及大流行的发生。

  • 标签: 儿童手足口病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