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空心钉治疗股骨端骨折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5例股骨端骨折病例行空心钉固定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5例平均随访18.5个月(4个月~2年半),优良占91.4%,并发症有空心钉切割股骨头及髋内翻.结论空心钉治疗股骨端骨折,操作简单,抗弯应力及防旋转能力强,既能对股骨头开槽减压,又有骨折端双头加压作用,提高了愈合.

  • 标签: 空心钉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成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992年以来施行的36例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6例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平均下降1.51kPa,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均有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再出血5.6%,肝性脑发生8_3%,术后1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分别为97.2%、93.3%、89.3%及66.7%。结论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手术适应证广,操作简单,远期疗效满意,适于推广。

  • 标签: 门静脉 高血压 肠腔静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 人工血管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人工肱骨头置换 老年
  • 简介:肱骨端骨折临床较常见,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复杂肱骨端骨折属于其特殊类型,多见于移位且稳定性较差的Neer3、4部分骨折。其骨折类型复杂,肱骨头血供破坏较重,发生肱骨头坏死等风险高,且高龄患者往往合并骨质疏松及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耐受性差,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不当均可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致残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且治疗方式亦存在一定争议。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治疗理念更新、各种内置物材料的日益发展及操作水平逐渐成熟,国内外针对复杂肱骨端骨折的治疗及疗效评价日趋增多,本文试就该领域相关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关节置换 交锁髓内钉 锁定钢板 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髌韧带止点断裂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9例髌韧带止点断裂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6周。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3例为闭合性损伤,6例为开放性损伤,均采用异体跟腱骨重建髌韧带。结果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为67.3分﹙63.5~71.1分﹚,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为86.2分﹙83.1~89.3分﹚,行检验﹙〈0.05﹚。结论采用异体跟腱骨修复髌韧带止点断裂,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髌韧带 韧带损伤 跟腱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股骨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结果术后随访1.5-24月(平均11.7月),应用Sanders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91.30%。结论股骨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内固定的一个很好补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 标签: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老人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为83.3%。结论采用肱骨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自体髂骨移植
  • 简介:目的评价可膨胀髓内钉(FixionPF)应用于老年股骨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22例老年股骨端骨折采用可膨胀髓内钉系统(FixionPF)固定,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6名,股骨粗隆下骨折4名,股骨粗隆下合并粗隆间骨折2名.男7名,女15名,平均年龄72岁.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200ml,术中平均透视6次.骨折术后临床愈合时间最短8周,平均10周.未发生脂肪栓塞、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肢体短缩、髋内翻以及旋转畸形.结论FixionPF可膨胀髓内钉固定原理为沙漏样固定,应力均匀分布于股骨髓腔,股骨头栓钉于股骨头内膨胀,增加抗旋转能力,不需扩髓、远端交锁,其独特的设计原理可减少创伤和相关于术并发症,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端骨折的治疗.

  • 标签: 可膨胀髓内钉 股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研发一种专用于防旋型股骨端髓内钉置入时的三维导航器。方法选取颈干角为(135±5)°,并且股骨大转子顶点基本与股骨头中心等高的人体股骨骨骼的干标本32例,其中左侧16例,右侧16例。通过股骨头中心、平行于股骨干、垂直于股骨干与股骨颈所在的平面用钢锯将股骨标本的股骨头进行截骨;在股骨大粗隆顶端开口向股骨端髓腔内插入PFNA主钉,主钉钉尾与股骨头中心点在同一高度上。在本课题所研发的股骨端髓内钉三维导航器的导引下向股骨头颈部打入动力钉导引针,测量动力钉导引针在股骨头截骨面上的出针点与经股骨头中心点直线的垂直距离作为偏离值。结果利用本课题所研制的三维立体导航器在32例股骨骨骼的干标本上置入导引针,其中14例偏离值为0(占43.75%),最大偏离值为2mm,仅3例(占9.375%),平均误差只有0.69mm。结论本课题所研制的导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定位精确,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研究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髓内钉 三维 导航器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板内固定治疗单纯锁骨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不伴胸锁关节脱位的单纯锁骨端骨折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并发症。术后半年时可进行一般的轻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术后一年时Rockwood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为46例,良为4例,可3例。优良为94.3%。结论修剪后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锁骨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能够牢固维持术中恢复的解剖形状,利于患肢早期的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锁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骨钩板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和适应症选择。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月,对52例老年肱骨端NeerⅢ、Ⅳ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疼痛情况。结果52例患者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上举(130.4±20.4)°,外旋(35.8±14.2)°,内旋达T9水平。ASES评分平均为(83.4±11.9)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5±0.9)分,总体优良为80.3%。48例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4例术后出现肩关节假体上移,1例上举轻度受限,4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掌握操作技术,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端粉碎性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人工肱骨头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对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股骨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32例,进行术中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可靠,31例术后经4~16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并发症,功能评分:优21例,良8例,优良达93.9%。结论股骨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转子间骨折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 简介:目的探讨可注射硫酸钙植入对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端骨小梁的影响。方法复制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采用穿刺注射技术将可注射硫酸钙植入骨质疏松实验大鼠股骨端,对侧做自身对照,于术后2、4、8、12周取材,对双侧股骨端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显示:术后4、8、12周实验侧股骨端密度明显高于对照侧。骨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4周实验侧硫酸钙降解,出现成骨效应;8周股骨端穿刺注射区域已为致密、分化不成熟的骨小梁所填充;12周股骨端骨小梁得到较好修复,为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所填充;对照侧为典型骨质疏松病理改变。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显示:术后8和12周实验侧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量显著高于对照侧,实验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对照侧。术后2、4、8、12周实验侧股骨端骨密度较对照侧明显增加。结论可注射硫酸钙能快速有效的修复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端骨小梁。

  • 标签: 骨小梁 可注射硫酸钙 骨质疏松症 股骨近端
  • 简介:基于水对红外光的吸收原理,我们选用1300nm波长的红外光,在一定压强下,测量单位厚度组织对红外光的透光量,并以此来对组织的水肿状态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压强下,随着水肿程度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红外光的透光量减小;同一水肿状态下,随着压强的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红外光的透光量增加;在1g/mm2压强下,不同水肿程度下的透光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在适当压强下,使用单位厚度组织对红外光的透光量,可以对不同水肿状态的组织进行识别,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辅助医生在消化道重建手术中做出合理判断。

  • 标签: 消化道重建 水肿 近红外光 单位厚度 透光量
  • 简介: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端的三维模型,分析双侧股骨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双侧股骨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mm,扫描电压120kV,扫描电流100mA。扫描范围:自双侧股骨头上10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mm。将双侧股骨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双侧股骨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双侧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双侧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股骨近端 三维重建 对称性 配准 假体设计
  • 简介:据日本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15日报道,该医院专家开发出一种胃癌诊断技术,这种技术向以往用于胃癌诊断的色素中添加醋酸,使病灶更加明显,从而使准确大为提高。

  • 标签: 胃癌诊断 准确率 日本 大学附属医院 家用 诊断技术
  • 简介:肱骨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的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肌前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入路方法 手术治疗 三角肌 肌间沟入路 骨折类型
  • 简介:基于功能红外光谱(fNIRS)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BCI)在中风患者神经康复训练发挥着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分类较低。以功能核磁共振(fMRI)作为参考金标准,针对运动想象范式,本研究开展了fMRI-BCI与fNIRS-BCI的对照研究,以探究限制fNIRS-BCI分类的主要因素。实验选取了12名被试,分别获取两种模态下左右手运动想象数据,并利用共空间模式算法提取空间特异性信息进行分类。从血液动力学响应来看,由于受到浅表血流信号干扰,fNIRS获取的运动想象在双侧运动区脑响应的对比度明显低于fMRI。同时,fMRI-BCI的分类准确显著高于fNIRS-BCI,超过10个百分点,分别为80.3%±16.0%与67.3%±10.2%。这些结果表明,fNIRS及目前常用的拓扑式排布在获取脑皮层响应信息上存在不足,是运动想象fNIRS-BCI分类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

  • 标签: 功能近红外光谱 运动想象 功能核磁共振 共空间模式 脑机接口
  • 简介:人工心肺机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机体损害,轻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对5家医院体外循环发生意外情况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引起体外循环灌注师对体外循环操作和意外情况处理的重视,以减轻对患者的损害程度。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计17671例,其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58年6月~2000年3月共计11593例,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36例;唐都医院1985年1月~1997年7月共计1275例,发生意外12例;宁夏医学院胸心外科1980年8月~1991年11月502例,发生意外12例;新疆医学院一附院1981年~1993年1300例,发生意外21例;广东医学院心胸外科1984年~1993年共361例,发生意外10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981年~1993年共2640例,发生意外27例。以上资料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由作者统计外,宁夏医院资料取自《中国循环》杂志1993年第8卷第2期102页,其余资料均取自1994年中国第二届体外循环论文集。1767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118例,意外情况发生0.67%;118例意外的病人中,病残8例,病残6.77%,死亡6例,死亡5.08%。见表1。

  • 标签: 体外循环 意外情况 患者 发生率 处理不当 人工心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