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检查了解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不同时间对侧颈总动脉形态、血流参数及左心室形态、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1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2.5kg。结扎兔的右侧颈总动脉,在结扎前、结扎后第3天和结扎后第6周末,分别应用超声检测兔左心室及左侧颈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各项参数.结果对比结扎前与结扎后3d各项指标.其中左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1.67±0.26)mmvs(2.18±0.24)mm;P〈0.05]、左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2±9.71)cm/svs(68.44±7.04)cm/s;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结扎前与结扎后6周末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短期内,对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管径有所增加。经过较长时问后,对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管径不再出现明显地增加.同时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在结扎前后始终没有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 结扎术 左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对近期156份数字化射线摄影(DR)所做全脊柱照片质量分析,讨论影响照片质量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开展DR全脊柱摄影以来的156例患者照片,其中男性45例,女性111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42岁。按照包括的部位、图像清晰度、全片密度有无差异、拼接线是否明显、全片各部位是否失真来评价照片质量。结果全部照片中,有1例头颈部与其他部位比例失调,3例全片密度差别太大,2例因拼接点上下影像变形失真而使拼接线明显,不影响诊断,4例拼接点选择错误影像失真,4例因呼吸运动导致拼接错位。结论影响DR全脊柱拼接成像片的原因很多,但合格的照片质量要优于计算机X射线摄影片,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数字化X射线摄影 全脊柱摄影照片 质量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对照,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取代轴扫描模式的可行性。方法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岁。分别接受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模式扫描,轴扫描参数:140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kV、150mA用于颅脑部,每周2s。螺旋扫描参数:120kV,150mA,每周0.6s。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测量评估。结果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描模式可有效去除颅底部伪影,并能减少扫描时间和扫描剂量(轴扫描模式与螺旋扫描模式对比,CTDI55.43mGy/37.80mGy;DLP662.10mGy.cm/498.28mGy.cm;扫描时间12.0s/7.2s)(P〈0.001)。结论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并可取代轴扫描模式。同时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还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并可进行影像的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有利于提高微小病灶正确诊断率的优越性。

  • 标签: 螺旋扫描CT 轴扫描CT 头部CT影像 辐射剂量
  • 简介:据CareyBW[CellStemCell,2011,9(6):588-598]报道,美国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发现,调整用于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的转录因子水平,将极大地影响由此形成的iPSC的质量

  • 标签: 细胞质量 转录因子 诱导性 编程 配比 多能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