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16例晚期膀胱癌患者的血清CA125的浓度。收集60例浅表性膀胱癌和其他泌尿系统疾病1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16例患者中78例(67.2%)血清CA125水平为36.7U/mL~1485.6U/mL(均数为498.3±63.9U/mL),高于正常水平(<35u>)。晚期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324.5U/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0例经尿道切除术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32例拒绝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血清CA125水平从450.4U/mL显著升高至505.8U/mL(P=0.041)。34例患者在双侧髂动脉栓塞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从475.8U/L显著下降至237.9U/mL(P<0.001)。结论:CA125可能是判断晚期转移性膀胱癌的重要标志物。 【关键词】晚期膀胱癌;CA125;经尿道切除术;电化学发光技术 无论晚期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接受什么治疗,其中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最终死于转移。除了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有限的监测手段外,仍然没有一个有用的肿瘤标志物。我们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了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116例晚期膀胱癌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内容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本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116例临床症状为T3期及以上晚期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了研究,本组患者为男性90例,女性26例,年龄45~86岁,均数为62.6±5.3岁。64例膀胱肿瘤手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8次。14例膀胱部分切除1~3次,最后一次手术后发现盆腔浸润或/和远处转移,20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 32例行彻底切除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24例接受膀胱根治排斥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6例接受单边或双侧肾盆腔超声引导穿刺造瘘术,20例接受经尿道切除肿瘤姑息和止血手术,14例拒绝进一步治疗。在5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患者中,34例接受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16例患者接受M-VAC方案化疗。回肠膀胱切除术52例(44.8%)中,回肠代膀胱手术26例,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乳头手术16例,乙状结肠代及膀胱手术8例,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膀胱可控手术2例。这些病例在术后1.2至6.7年(均数为2.3±0.6年)中发现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34例接受MVAC或卡铂和紫杉醇化疗2例,18例拒绝进一步治疗。60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16例泌尿系统非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早期膀胱镜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他们的年龄在50岁-84岁之间,均数为年龄为60.9±5.3岁。所有肿瘤的临床分期均为≤T1。1.2 指标观察对所有患者取空腹静脉血3mL/例,肿瘤患者为术前2周、术后2周、化疗前2周、化疗第一个疗程2周后空腹静脉血3mL。对血清立即分离,并在-20℃保存,以备以后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25水平。Elesys1010电化学发光自动分析系统及相关试剂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试剂盒手册显示正常值为≤35U/mL。1.3 统计分析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应用SPASS25.0软件,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采用(x±S)、[n(%)]进行表示,并结合计量与计数资料运用t和X 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分析标准。2 结果(1)116例患者中有72例血清CA125水平高于正常水平(36.7~1485.6U/mL,均数为468.3±63.9U/mL),其余38例为正常水平(6.7~34.6U/mL,均数为26.3±2.1U/mL)。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范围为3.7~32.4U/mL(均数为27.8±0.9U/mL)。16例非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在7.7~30.2U/mL之间(均数为25.7±1.7U/mL)。晚期癌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浅表性癌症患者和非癌症患者(P<0.001,数据有统计学意义)。(2)30例患者尿路改道分流手术前的血清CA125水平为26~1355.8U/mL(均数为398.3±36.7U/mL)高于术后33.7~1258.6U/mL(均数为368.7±11.3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经尿道肿瘤姑息性手术切除术前的血清CA125水平为40.5~1485.6U/mL(均数为480.6±45.2U/mL),显著高于术后38.4~980.5U/mL均数为368.7±22.9U/mL(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3)在3到12个月的随访中,32例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包括14例膀胱保留和18例膀胱切除术)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从<35-1004.7U/毫升(均数为450.4±55.9U/毫升)上升到54.5-1203U/毫升(均数为505.8±35.7U/毫升),数据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41)。(4)34例患者栓塞前血清CA125水平为42.3~1309.4U/mL(均数为475.8±52.3 U/mL),显著高于术后35~732.8U/mL(均数为237.9±73.4U/mL;t=5.048,P<0.001,数据有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为50.3~1103.4U/mL(均数为512.8±23.7U/mL)明显高于治疗后(46.3~1000.0U/mL,均数为385.4±18.9U/mL;t=3.858,P=0.006,数据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膀胱癌理想的膀胱肿瘤标志物仅在癌细胞中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以独立预测预后。CA125是一种表达于卵巢上皮细胞膜的糖蛋白,多年来已被临床用于卵巢癌特别是上皮癌的诊断,其诊断价值得到广泛认可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是继RIA、酶免疫法、荧光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之后的新一代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快速、灵活、无污染或有害等优点。CA125作为泌尿系统疾病标志物的表达鲜有报道,研究认为尿道癌患者CA125水平会升高,但CA125水平在化疗和肿瘤切除肿瘤后下降至正常。Izes检测68例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其中48例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71%)。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表明CA125可能是晚期尿路上皮癌病例中肿瘤活性的标志物。本研究显示,CA125的升高仅发生在伴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中,而不发生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或非癌症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中。无远处转移的部分浸润性膀胱癌患者CA125水平未升高。提示CA125的升高与晚期膀胱癌的远处转移有关。CA125在治疗过程中下降或没有进一步增加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好,生存时间延长。相反,在治疗过程中CA125升高的患者可能预后相对较差。但对于使用CA125作为预测膀胱癌包括晚期浸润性病变在内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需要在大样本研究中积累更多的信息。参考文献:[1]林若云.血清CA125、CEA的表达与子宫肌瘤患者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09):1437-1438.[2]万卉珺,田芳.超声评分系统联合血清CA125、HE4检查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04):270-275.DOI:10.15991/j.cnki.41-1361/r.2023.04.008.[3]钟萍,张军,凌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临床肺科杂志,2022,27(09):1411-1415.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胃癌CA199(糖蛋白抗原199)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及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34例胃癌患者作为此次调查与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入选时间均为2014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随后选取同期入院的良性胃病患者234例与之进行对比,两者分别设置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CA199水平均实施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分析该指标在胃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研究组CA199水平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表示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P

  • 标签: 胃癌 CA199 肿瘤标志物 应用价值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恶性胸腔积液中实施肿瘤标志物CEA、CA125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0例胸腔积液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依照良恶性分组为良性组(n=30)及恶性组(n=40),分别检测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25指标、对比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恶性组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25指标均高于良性组,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相比于单一检测更高,存在指标对比差异(P<0.05)。结论:在恶性胸腔积液中实施肿瘤标志物CEA、CA125能够实现良恶性有效鉴别。

  • 标签: CEA CA125 肿瘤标志物 恶性 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患者总数为10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通过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 标签: 中医护理 临床路径 肥胖型2型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加强集束化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从2018年9月-2020年9月所收治86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基本资料,并将患者按照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的标准进行随机划分。观察组患者使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则为常规护理,分析治疗期间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期间压疮事件的发生率为4.7%(2/43),对照组则为11.6%(5/43),差异数值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压疮护理 动脉血压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H2O2诱导正常肺上皮细胞损伤及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MT)发生的修复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用H2O2处理Beas-2b 细胞,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和存活率;收集H2O2处理后少部分存活细胞进行再培养,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EMT标志蛋白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量,及上游PTEN-IL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量。结果 H2O2显著降低了Beas-2B细胞克隆形成(p

  • 标签: 人正常肺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过氧化氢 病理性修复
  •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研究T2DM合并NAFLD,提出本病病位在肝,与脾脏关系密切,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络为其基本病机,立“疏肝健脾通络”之法,以柴苓调肝汤在临床中治疗本病,应用多年,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肪肝 肝郁脾虚证 验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62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分别进行腹部B超与阴道B超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 阴道B超诊断准确率(96.77%)较腹部B超诊断准确率(80.6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2,P=0.005)。结论 在异位妊娠诊断方面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具有一定优势,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腹部B超 阴道B超 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睾丸扭转是泌尿男科常见的阴囊急症之一,它是在睾丸与精索解剖结构异常或活动度异常增大的基础上,精索发生扭曲、扭转,进而导致睾丸血液供应障碍的疾病。睾丸扭转是青少年急性阴囊疼痛的主要原因,完善查体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而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睾丸扭转则需警惕及高度重视。睾丸扭转由于患者及家属认识不足、医生误诊或者处理不当导致睾丸功能丧失,进而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引起医疗纠纷。

  • 标签: 法医学 医疗损害 泌尿外科 睾丸扭转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路径实施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提供相关参考。方法:文献研究法,既以“临床路径”、“医疗质量”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搜索到715篇相关文献,同时结合查阅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的方法。结果:临床路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结论:优化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专业协作的临床路径团队,才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 标签: 临床路径 应用现状 实施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1世纪,人类对饮食追求,逐渐由温饱型进入营养型、保健型时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健康不仅取决于人与体外自然界的平衡,也取决于人与体内自然界的平衡,即人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尤其肠道微生态。现代人类饮食不仅要注重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分和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合理搭配,更要注重能共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食物摄取,即人类新的食物资源——微生态食品。微生态食品具有健康、绿色、易吸收等特点,其秉承自然之道,开创健康之路。深入研究微生态食品对人类健康与幸福有重大意义。

  • 标签: 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 新食品 微生态食品 益生菌饮品 营养素 慢病自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2种梅毒检验方法的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皮肤性病科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梅毒疾病患者,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检测,分别作为观察1组、观察2组。比较2种梅毒检验方法的检测阳性率以及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梅毒疾病患者经不同方法检测后,检验阳性率方面,观察1组的阳性率为98.75%、观察2组的阳性率为87.50%,P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 梅毒检验 检测阳性率 敏感性 特异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