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 FLT3在初诊成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 2015年 05月至 2018年 10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初诊成人 M5患者 62例,分为 FLT3阳性组和 FLT3阴性组。结果: 34例患者表达 FLT3,阳性组在高白细胞血症、髓外浸润、高肿瘤负荷、化学物暴露方面与阴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阳性组诱导缓解后达完全缓解 CR占 26.5%,与阴性组无明显差别 (P>0. 05);复发率 26.47% (P=0.047),缓解时间平均 23.3个月 (95% CI, 20.7-26.0, P=0.037),中位生存时间为 24个月 (95% CI, 19.7-28.3, P=0.021),与阴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LT3+ M5患者易出现高白细胞血症、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肿瘤负荷及高髓外受浸,其首次常规化疗后 CR率低、易复发、预后差。

  • 标签: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FLT3突变 OS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1-2023.1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组为对照组(20例,进行常规治疗)和观察组(2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患儿的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疾病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有效地缓解患儿的症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观察及相关指标。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2月-2018年5月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丙种球蛋白组则采取常规方法+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控制率;淋巴结缩小、咽峡炎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和肝脾缩小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白细胞计数水平、CK-MB监测值、ALT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毒副作用。结果丙种球蛋白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控制率、淋巴结缩小、咽峡炎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和肝脾缩小的时间、白细胞计数水平、CK-MB监测值、ALT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丙种球蛋白组和对照组毒副作用相似,P>0.05。结论常规方法+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效果好。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综合护理模式在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8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实行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相关指标、患儿家属配合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指标都出现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的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浓度,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红细胞保存液(MAP)洗涤红细胞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我市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100例,时间范围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和观察组(输注红细胞保存液(MAP)洗涤红细胞),各50例,对比两组输血效果。结果:输血后两组Hb、RBC水平均明显升高,但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临床输注效果、安全性方面,MAP、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生理盐水 红细胞保存液 输血反应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系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房颤动患者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另取同阶段健康体检人员3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IL-1β、IL-33水平,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射血分数(LVEF),分析IL-1β、IL-33、NLR与心脏结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IL-1β、NLR、LA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IL-33、LVEF比较(P>0.05);NLR与LAD为正相关。结论: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血清IL-1β、IL-33、NLR水平明显升高,同时NLR与LAD呈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判定房颤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3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外周血细胞形态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诊断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4例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临床资料,记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1例,记为对照组,对所有儿童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记录并对比两组受检者检测结果。并将研究组患儿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甲组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乙组基于甲组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对比甲乙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 除RDW之外,研究组Hb、RBC、MCH、MCV、MCHC、铁元素水平和铁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乙组诊断准确率高于甲组(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形态与全自功血细胞分析仪针对小儿缺铁性贫血联合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区分不同受检者的血液指标水平,在血液疾病检查中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联合诊断 小儿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外周血细胞形态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诊断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4例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临床资料,记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1例,记为对照组,对所有儿童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记录并对比两组受检者检测结果。并将研究组患儿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甲组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乙组基于甲组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对比甲乙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 除RDW之外,研究组Hb、RBC、MCH、MCV、MCHC、铁元素水平和铁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乙组诊断准确率高于甲组(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形态与全自功血细胞分析仪针对小儿缺铁性贫血联合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区分不同受检者的血液指标水平,在血液疾病检查中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联合诊断 小儿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记忆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检测对胃癌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两种T细胞对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将通过对照实验的形式实施,将纳入32例胃癌患者参与实验,将其命名为患者组,于同期再次选取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实验,命名为对照组。实验开始后抽取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样本,通过荧光标记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抗CD4、抗CD8、抗CD45RO、抗CD62L进行染色,随后分别检测记忆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并探析记忆T细胞和调节T细胞与胃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数据显示可见,患者组与对照组的CD8+T、CD8+TCM、CD8+TCM/CD8+T、CD8+TEM/CD8+T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大(P>0.05)。其次,针对患者组的CD4+T细胞、CD4+TCM、CD4+TEM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行了分析,在CD4+T细胞方面,患者组性别、TNM分期差异明显(P<0.05),CD4+TEM方面性别方面男性高于女性,(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不大(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与健康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利于提升为胃癌病理情况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对胃癌的预后治疗。

  • 标签: 胃癌 外周血 记忆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胃癌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时应用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更有效判断出具体病因,提高诊断时的效果。 方法: 此次研究选自2017年3月至 2022 年5月某院接诊治疗的24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根据病因不同区分成造血性系统疾病组 (简称甲组)( 68例) 和非造血系统疾病组(简称乙组) (175例),对他们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 ( PLT ) 和白细胞(WBC)水平值进行对比, 另外对造血性系统疾病组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采集然后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疾病类型患者的网织红细胞(RET)水平值与骨髓异常增生 (MDS) 程度分级。 结果 发现非造血性系统疾病组的HGB、PLT与WBC的水平参考值均高于造血性系统疾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发现造血性系统疾病组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与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RET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AL患者低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非造血性系统疾病与造血性系统疾病引致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检查的血液各项数值存有差异,不同类型造血性系统疾病患者RET水平参考值与骨髓增生异常分级也有显著不同,因此在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时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为辩证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骨髓细胞学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症 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 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HIV潜伏库 是重要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她对治疗效果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CD4+T细胞在 HIV潜伏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 包括了很多种类的细胞亚群, 正是这些细胞亚群对 HIV潜伏库 进行了重要的维持。 所以对于这些细胞亚群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这方面的免疫学机制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章就这些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研究。

  • 标签: HIV潜伏库 CD4+T细胞 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复发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验的结果进行分组,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组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结果:在流式细胞术检验后,A组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高于B组,在预测阳性率方面低于B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测阴性率方面,A组和B组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情况方面,MRD阴性患者复发率为27.27%,MRD阳性患者复发率为79.48%,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复发外周血白血病细胞中,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查,能更好、更准确的预测出急性白血病的复发,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白血病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复发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验的结果进行分组,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组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结果:在流式细胞术检验后,A组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高于B组,在预测阳性率方面低于B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测阴性率方面,A组和B组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情况方面,MRD阴性患者复发率为27.27%,MRD阳性患者复发率为79.48%,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复发外周血白血病细胞中,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查,能更好、更准确的预测出急性白血病的复发,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白血病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外周血Treg数量在CD4+T 细胞中的百分占比,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探讨Treg 细胞及TGF-β1在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体内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 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并诊断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患者外周血标本,参考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发布的关于Graves眼病的分级标准(NOSPECS分级):≧1级的患者入TAO组;同时按照欧洲Graves眼病专家组(EUGOGO)指南将TAO患者分为三组:轻度组(n=37)、中重度组(n=25)、危及视力组(n=12);按照临床活动度评分(CAS)进行TAO炎症活动度的分级。GD组选择不合并眼征的Graves病患者(n=40);对照组(C组)选择相匹配的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占CD4+T 细胞的百分比,使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TAO组、GD组Treg细胞在CD4+T 细胞中的百分占比较C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甲状腺相关眼病 Treg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