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中医整脊是国内学者根据传统医学有关脊椎理论,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关念传统思想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研究了脊椎解剖学和运动力学创造性提出脊椎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圆筒枢纽学说和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提出理筋、调曲、炼功”三大治疗原则,八种整脊手法,解决了颈曲紊乱、侧弯所致椎体不稳的力学问题。对颈、腰椎椎曲紊乱、侧弯、反弓、骨刺、因椎体生理改变引起的肩关节突然发病,

  • 标签: 中医整脊 关节疾患 整脊治疗 突发性 中医阴阳五行 现代医学理论
  • 简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以下简称“侧弯症”)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编写,是在既往文献基础,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的新成果,结合临床实际编写的。现将本《指南》编写的几个关键内容报告如下:

  • 标签: 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诊疗指南 编写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侧卧蹬顶手法配合劳损愈贴敷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劳损愈贴膜 手法配合 敷贴治疗 疗效观察 侧卧
  • 简介: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又称为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综合征或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滑嵌顿等,属中医“闪腰”或“弹背”范畴,多因腰椎关节周围的韧带、关节囊及滑的扭伤或撕裂,或滑嵌顿于关节突关节内而发病,常伴有关节错缝移位。手法复位疗效显著。作者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运用坐位脊柱旋转复位法配合劳损愈贴外贴一次性治疗本病1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中医药治疗 手法 劳损愈贴膜/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技术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椎旁肌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德国生产的西门子SIEMENS.NOVUS.MRI检测扫描仪,对AIS患者49例,男11例,女38例,年龄6.22岁进行凸凹侧椎旁肌的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左右椎旁肌群大小、形态变化,(主要是竖脊肌、腰大肌)凸侧椎旁肌较凹侧变短、增粗,凹侧椎旁肌较凸侧不同程度变细、变长,以顶椎区最明显。结论AIS患者顶椎区椎旁肌的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尤其是凹侧更为明显,相对来讲凸侧肌肉厚,力量较大,故此,即使凹侧经过大量有效的锻炼,还是拉不过凸侧的劳损点的拉力。相反,松解凸侧劳损点,能迅速降低凸侧拉力,调整相对力的平衡,对纠正脊柱侧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 磁共振成像 青少年 椎曲 平衡
  • 简介:韦以宗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祖国医学倾力相守,治学严谨,孜孜不倦,继古拓新,学术思想自成体系。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在此仅将韦以宗教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经验介绍如下,管窥之见,以飨同仁。1.病因病机认识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对AIS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遗传因素学说、激素学说、生物异常学说以及神经肌肉学说等等理论,但其发病原因仍不明确。韦教授根据中国整脊学理论和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AIS源自腰椎,主要是椎旁肌肉结构和病理改变,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整脊 韦以宗 名医经验
  • 简介:目的报导采用以宗四维牵引整脊仪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临床疗效并进行讨论。方法按理筋一调曲一练功治疗原则,首先用自制熏蒸床将患者脊柱行中药蒸气熏蒸,达到疏筋活络,增强局部微循环,肌肉放松,精神舒畅,然后应用以宗四维牵引整脊仪调整脊柱病理力学改变,整复脊柱侧弯、椎体旋转移位、侧向移位、前后移位、小关节错位等,结合功能锻炼。结果26例疗效12例优,9例良,4例可,优良率80.7%,有效率达到92.3%。结论按理筋-调曲-练功治疗原则,采用以宗四维牵引整脊仪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方法简单安全,疗程短,疗效理想。

  • 标签: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 中药熏蒸 以宗四维牵引整脊仪
  • 简介:目的:为探讨理筋调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与25例健康人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应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法,测定血浆内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含量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分别与健康人对比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CD-62P含量的表达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相关性,理筋调脊法能降低或抑制血小板活化分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理筋调脊法 CD-62P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四维牵引整脊法为主结合针刀治疗与单纯针刀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四维牵引整脊法为主结合针刀治疗该类疾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3月到2009年9月来我院门诊接受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随机分为四维牵引整脊法为主结合针刀治疗观察组与单纯针刀治疗对照组,每组60例,共120例。观察组给予理筋、调曲、整脊,在理筋的同时结合针刀。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刀治疗。治疗半年到1年后随访,观察对照总结。结果:四维牵引整脊法为主结合针刀治疗观察组与单纯针刀治疗对照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和所需疗程(天)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整脊法为主结合针刀治疗该类疾病在提高治愈率和缩短疗程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针刀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整脊法针刀 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四维牵引 椎曲 动态平衡
  • 简介:本文试图从现代医学角度,着眼于椎盘源性腰痛的病因,归结为生物力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生物细胞因素的变化为主要病机;同时从《黄帝内经》中寻找到世界上最早有关腰痛致病病机——经络学说,并逐一诠释。同时针对这些病因提出了对因性治疗措施,供临床上较棘手的盘源性腰痛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诊断思路和一套规范的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盘源性下腰痛 生物力学 生物化学 中医病机
  • 简介:目的:研究腰曲对颈曲的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椎曲X线片的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27例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 标签: 动态下X线照片 站位 坐位 椎曲弓形面积 颈曲 腰曲
  • 简介:目的:探讨上病治方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四维牵引调腰曲,配合过伸提胸法为主治疗,观察各类型寰枢关节错位4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优良率97.5%,随访平均8个月,颈椎正侧张口位CR片,基本稳定占85%,优良率达到94.99%。结论:采用上病治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 标签: 寰枢关节错位 过伸提胸法 牵引调曲法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腰大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腰曲形成的关系。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8例,分别以站立位及端坐1h后摄侧位X线片,进行腰椎长短对照,并以站立位及步行(跨步)位摄正位、侧位X线片对照。结果:端坐1h后较原站立位侧位X线片显示短缩,平均为1.2cm,跨步位显示腰椎向同侧旋转,同时腰曲加大。步行带动腰椎向前弯曲并随左右下肢运动而旋转、侧弯,其主要作用力来自腰大肌。结论:腰大肌的伸缩是腰曲形成和改变的主要运动力。腰椎在站立和端坐下有伸缩运动。

  • 标签: 腰大肌 腰曲关系 X线检查 伸缩运动 生理机制
  • 简介:颈椎病日益成为困扰现代人的疾病,且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颈椎病的病因众多,颈部软组织病变是其临床多种症状的主导性病因;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为颈脊柱动静力学平衡失调,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椎是颈椎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曲变化对颈曲的影响主要通过脊柱韧带的传导力而发生。上病治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前提,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为上病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颈椎病 椎曲论 上病下治 整脊
  • 简介: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与肩肱关节运动的关系。方法:选肩部无损伤疾病的青春期男女21名,分别在肩肱关节中立位,外展45°-90°,上举135°-180°的状态,摄x线肩关节正位片,依次测量上述运动肩胛骨活动度。结果:肩肱关节外展45°起至上举到1800肩胛骨同时外展25°-75°.结论:肩肱关节外展运动必须有肩胛骨外展活动才能完成。

  • 标签: 肩肱关节 肩胛骨 外展 X线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