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对探针方法和ischemic击上的头针灸的治疗学的效果客观。112个盒子随机被划分成观察组(头针灸组)和控制组(身体针灸组)的方法。在28天的处理以后,在处理被调查前后,语言学功能和手足的麻痹水平变化。结果全部的有效的率在观察组是96.6%,在控制组,90.7%与二之间的重要差别组织(P<0.05)。由渗透二点治疗的electroacupuncture头point-through-point是为ischemic击的有效方法之一的结论。

  • 标签: “两点进针” 头穴 透刺电针 缺血性中风 疗效观察
  • 简介:ObjectiveToprobemethodsandtherapeuticeffectsofHeadAcupunctureonischemicstroke.MethodsOnehundredandtwelvecas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headacupuncturegroup)andcontrolgroup(bodyacupuncturegroup).Aftertreatmentof28days,changesoflinguisticfunctionandparalysisleveloflimbs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investigat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6%intheobservationgroupand90.7%,inthecontrolgroup,witha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ConclusionTheelectroacupunctureheadpoint-through-pointbypenetratingtwopointtherapyisoneofeffectivemethodsforischemicstroke.更多还原

  • 标签: ISCHEMIC Stroke/acupuncture Head ACUPUNCTURE Point-Through-Point Method
  • 简介:目的:比较头针、梅花针叩刺头部区域结合语言训练和单纯语言训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缺血中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缺血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语言训练基础上,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行针刺治疗,出针后,在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四线围定区域,用梅花针轻叩2~3遍。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计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失语检查法各亚项评分。结果:两组在治疗后信息量、流利性、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回答是否题、听辨认、执行指令各亚项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梅花针叩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缺血中风失语疗效显著,其效果优于单纯语言训练治疗缺血中风失语。

  • 标签: 失语 缺血性中风 梅花针疗法 头针
  • 简介:目的:探讨眼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4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12h及23.5h,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正常组未进行处理;假手术组插入栓塞线深度0.5~1.0cm,其余同模型组。于再灌注即刻及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右侧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即刻眼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别,再灌注24h眼针组评分为1.50±0.53,与模型组3.13±0.64比较,明显下降(P〈0.01);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为正常组0.71±0.02、假手术组0.70±0.04、眼针组0.69±0.04,与模型组0.37±0.03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大鼠BDNFmRNA表达趋势同蛋白表达。结论:眼针疗法能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的表达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修复,实现对脑缺血组织保护的目的。

  • 标签: 眼针疗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
  • 简介:目的: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将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A组,58例)和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组(B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内科基础治疗,A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选用局部穴位: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廉泉、完骨,B组给予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治疗:风池透风府,翳风、翳明、哑门、天容、天窗、廉泉采用平补平泻,金津、玉液采用点刺放血1~2mL,同时使用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输出特定的脉冲电流(50~100Hz)对喉颈部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每日治疗2次,每次30min,治疗2周结束后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为91.4%,A组的总有效率为75.8%。B组与A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232,P〈0.05。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 标签: 中风 吞咽障碍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 针刺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性反应应激-损伤-修复相关信号的影响。方法:将216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督脉组和任督脉组每组54只,每组再进一步分为12、24、48、72、96和144h各6个亚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模拟MCAO手术过程,暴露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即可,不进行插线,不予治疗。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不予治疗。督脉组大鼠造模后选督脉经穴水沟、百会和大椎,并将大椎和百会两穴连接电针治疗仪。任督脉组建模后选用督脉经穴水沟、百会、大椎,以及任脉穴位气海、关元和承浆,并将大椎与百会、关元与气海四个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外周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另有24只测定各组脑缺血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脑缺血再灌注144h督脉组和任督脉组脑组织缺血量明显减小(P〈0.05),且任督脉组缺血量较督脉组小(P〈0.05)。与模型组相比,督脉组和任督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所有时间点均较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督脉组相比,任督脉组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较之降低,且自24h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督脉组和任督脉组均能够从总体上动态地抑制ACTH的过度表达(P〈0.05),下调TNF-α以及上调TGF-β1表达水平(P〈0.05),且任督脉组优于督脉组。结论:电针任督脉可通过干预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应激-损伤-修复相关信号的表达,实现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电针 任脉 督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目的:探讨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法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组: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疗法组(A组,244例)和西药组(B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取穴以五腧穴等特定穴位为主,其中手三阳经给予经筋排刺法,手三阴经采用七星针叩刺;B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脑复康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改良Asworth量表、Fud—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结果:Asworth评分方面,A组效果明显优于B组(3.04±1.29vs3.88±1.54,P〈0.05);Fugl-Meyer评分万面,A组效果亦明显优于B组(48.67±15.64vs42.96±14.72,P〈0.05);A组上肢关节运动状况缓解程度方面,眉关节内收缓解程度(90.5%)、前臂旋前缓解程度(70.7%)、肘关节屈曲缓解程度(73.1%)、腕关节屈曲缓解程度(80.9%)、手指屈曲缓解程度(88.1%)均优于B组(70.0%,60.O%,61.9%,57.4%,63.2%,均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经筋排刺法 皮肤针疗法 痉挛状态 上肢 中风后遗症 多中心随机对照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颞三针为主及口服西药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差异,探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轻至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综合治疗组电针颞三针为主并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药物组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结果。结果:两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综合治疗组(74.97±9.52)比药物组(66.70±9.23)改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HOQOL-BREF各指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综合治疗组比药物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症 针灸疗法 电针 颞三针 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