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吸痰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对患儿病情的缓解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8月 – 2021年8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肺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传统吸痰的常规护理组和吸痰机吸痰联合针对性护理的方式治疗,考察两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采用吸痰机护理方式患儿的临床指标显著恢复、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减少、满意度更高。结论 气管吸痰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病情。

  • 标签: 气管内吸痰 小儿肺炎 护理 缓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椎管内麻醉对应激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46例择期行外科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椎管内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行切皮时(T1)、行切皮后1h(T2)及术毕拔管时(T3)4个时刻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 (Cor)、β-内啡肽(β-E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效果。结果:T1、T2时刻,两组患者的 ACTH、Cor、β-EP 及 An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T0,观察组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应激反应 药物复合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产科分娩的过程中实施胎头吸引助产及低位产钳助产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本院产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产妇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40例产妇实施胎儿吸引助产的干预,针对研究组40例产妇实施低位产钳助产的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产妇干预后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产程时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对比的产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在临床分娩干预的过程中为产妇实施低位产钳助产及胎头吸引助产的干预效果均较高,但低位产钳助产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缩短产程时间。

  • 标签: 胎头吸引助产 低位产钳助产 妇科分娩 产程时间 分娩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科室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共计7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干预。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VAP发病率,观察组为7.89%,对照组为26.32%,前者低于后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4.74%,对照组为78.95%,前者高于后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对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机械通气 持续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剂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10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布地奈德+氨茶碱治疗,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比较两种医治手段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FEV1、FVC、PEER水平较对照组更优,咳嗽、肺哮鸣音、胸闷气促等症状消失时间更短,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沙丁胺醇 布地奈德 氨茶碱 支气管哮喘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方法:选取近期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这些患者在我院治疗时产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护理质量以及用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护理质量以及用药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有护理人员、患者自身、药剂因素等;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得到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优化。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质量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电图培训模式及效果。 方法 将2020 年7—2021年8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 (工作时间3-6年)的32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护士均进行为期8周的心电图强化培训,将培训前后护士的考核成绩(心电图理论知识、心电图图谱识图分析及考核)以及护士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心电图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91.32±6.32)分、心电图图谱识图分析及考核为(81.64±3.55)分,均较培训前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心血管内科护士 心电图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表现中存在的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随机在2020年2月-2022年5月期间我院接诊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选择的110例疑似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为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对参与实验的患者分先后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判断哪种检测方法对患者糖代谢异常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果 通过不同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获知,其中有40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并且确诊其临床症状中存在糖代谢异常的问题;剩余的70例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但是也确诊了40例糖代谢异常的病患,在此次确诊结果中,有15例患者是通过空腹血糖检测确诊,有25例患者是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数据对比发现,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方法的确诊率高于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糖代谢异常 空腹血糖检测 葡萄糖耐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探究心血管内科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一年时间内我院接收的9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重症患者进行研究,结合护理方法的差异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 护理风险管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疾病时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联合吸入激素治疗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以及作用。方法:实验区间为2019年4月到2022年4月,实验对象为该时间段内在本院实施治疗的52例支气管扩张疾病患者。为了保障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将这52例患者在实验之前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吸入激素用药方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身体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患者84.61%(P<0.05)。结论:在支气管扩张疾病患者治疗中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联合吸入激素治疗方式,不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患者身体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以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 标签: 支气管舒张剂 吸入激素 支气管扩张 有效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采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FiO2和PaO2均高于对照组,且PaCO2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支气管扩张 肺泡灌洗术 支气管镜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选择我院8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按护理方法分为2组,每组有42例例患者,比较每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59.52%,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个性护理应用在采取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辅助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可提高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经纤维支气管镜 肺泡灌洗辅助治疗 支气管扩张 护理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6例进行本次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心血管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比观察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显著更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实验组达到82.54%,比对照组65.08%更优(P<0.05)。结论: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护理模式具有广泛地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心理干预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8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开展研究,男性2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范围(38-72)岁,平均年龄(54.0±8.5)岁,所有样本均随机选择且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同意。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样本分组,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范围(37-72)岁,平均年龄(53.5±8.0)岁;研究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范围(38-71)岁,平均年龄(55.0±8.0)岁。经检验,所有患者基本信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 护理后两组心脏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增高,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绞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心脏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绞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缓解心绞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绞痛 临床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A2][A3]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与传统治疗方式下的NIHSS量表得分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卒中量表得分明显低于传统模式,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模式。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应用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进行疏通淤堵患者血管,明显改善个体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和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血管内介入治疗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科室,其中包括众多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种类,而且拥有着复杂的发病原因,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在整个医疗活动中时刻伴随着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应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找更加有效的防范措施,促进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能力的提升,使临床护理水平得以提高,这也是目前临床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相应防范措施两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为了给有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