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治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儿童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心、腹痛等为主。本组20例患者,13例为轻度,占65%,5例为中度,占25%,2例为重度,占10%。结论变态反应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是导致患者出现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原因,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诊治方法
  • 简介:目的了解迈瑞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随机抽取100份经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在BC-5200全血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后制作成血涂片,经显微镜进行分类计数。同时用目测法进行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将仪器分类酸性粒细胞结果与手工分类法。仪器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与目测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00份抗凝静脉全血仪器法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计数与手工分类法及目测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7。结论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可靠,可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7例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17例患者在明确发病原因之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中,发病原因主要为药物诱因及药物过敏史。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59%,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患者在明确发病原因之后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及危险性。对所有患者作酸性粒细胞数量检验,>0.5×109/L则确定为酸性粒细胞增高。结果出现HLA不全相合,是引发酸性粒细胞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GVHD、II-IV度急GVHD为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的危险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患者生存率显著较未出现酸性粒细胞上升者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较为常见并发症,与慢性GVHD、急性GVHD发生相关,也是对患者远期预后结局进行预测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酸性粒细胞(EC)增多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变化,得出结论脑脊液改变可作为诊断广州圆线虫病的主要实验室依据,但其中EC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可能不相一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方法分别随机抽取213例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和内、外科患者的血液做血细胞计数分类。结果精神病患者组酸性粒细胞增多123例,占58%,其中男性72例,女性51例。酸性粒细胞数正常90例,占42%。内、外科患者酸性粒细胞增多21例,占10%,男性12例,女性9例。酸性粒细胞数正常192例,占90%。两组增多和正常的比例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比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内外科患者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这说明(1)精神病患者常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注意,经常蹲在墙角或者捡地上的果皮、瓜子塞进嘴里。因接触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酸性粒细胞增多。(2)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这些疾病可引起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血液 嗜酸性粒细胞 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恙虫病诊断过程中采用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升高和酸性粒细胞减少诊断,观察该种诊断方法价值。方法:收集整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病例52例恙虫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为实验组,同时收集整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同期正常体检患者52例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升高和酸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常规组异常淋巴细胞百分百、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中,实验组分别是5.46±1.33(%)、0.0031±0.005(×109/L),常规组分别是0.12±0.02(%)、0.153±0.097(×109/L),(t=14.993,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恙虫病诊断过程中可以使用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升高和酸性粒细胞减少进行诊断。

  • 标签: 异常淋巴细胞 恙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收治我院的6例诊断为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且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均≥180)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均有发热、乏力、游走性肌痛、咽峡炎,其中肺炎3例,肝脾淋巴结肿大2例,皮疹1例。经阿奇霉素等治疗7-15天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游走性肌痛、咽峡炎,阿奇霉素规则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西替利嗪联合苏黄止咳治疗酸性粒细胞增高性咳嗽疗效。方法选取106例酸性粒细胞增高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服用西替利嗪联合苏黄止咳治疗,对照组54例服用苏黄止咳治疗,以治疗10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3天、10天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咳嗽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用药10天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西替利嗪联合苏黄止咳治疗酸性粒细胞增高性咳嗽安全有效,可降低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

  • 标签: 盐酸西替利嗪 苏黄止咳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血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指导意义,血酸性粒细胞在住院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1月到2021年5月期间本院在院20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为样本,分组依据患者入院时血酸性粒细胞2%为分组阈值,血酸性粒细胞2%及以上为阳性组,血酸性粒细胞2%以下为阴性组,探析治疗阶段血酸性粒细胞在住院治疗中的意义。结果:阴性组治疗有效率74.07%,阳性组有效率92.31%,阳性组有效率更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中,组间EOS、CRP、NLR、D-二聚体数据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血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可以避免激素滥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血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瘤。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在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支原体肺炎伴过敏组、支原体肺炎观察组、正常对照组粒细胞升高比例。结论支原体感染可能诱发支气管儿童哮喘。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支气管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只对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