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一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一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一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一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一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一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一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截至2014年3月底,《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出版文献中国知网库中被引频次排前20名文章见下表。特向这些文章作者表示衷心祝贺。

  • 标签: 古地理 地理学报 学报高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增加与构造事件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2011年10月15—16日,"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油田企业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研究单位科研人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相关高校师生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北京大学 白云岩 成因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一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一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一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一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叠层石一直是一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为1.311,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为1.508,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为0.978,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基础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油气勘探应用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旋回频率曲线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又分为低位、海侵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以平直前结合缘背壳上发育槽为特征。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对该属70个种地质地理分布生物多样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生物多样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是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是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认识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兹将《古地理学报》2014年主要定量评价指标(表1)及地球科学综合类、地质学类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中部分地质学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及其排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表2)列表如下。敬请广大读者、作者同行专家参阅。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地球科学 地学类 总被引频次 核心版 天然气工程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