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藏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地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雏形。

  • 标签: 藏南地区 晚白垩世 岩相古地理 被动大陆边缘海盆 周缘前陆盆地
  • 简介:断块位于东营凹陷尚店油田西南部。本文对该区的东营组进行了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组顶底均为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东营组为一个完整的沉积层序。在东营期,该区发育了较好的湖侵三角洲相沉积。根据该层序的岩性、沉积旋回特征及现存状况,划分出了低位、湖进及高位3个体系域、9个准层序及41个韵律层。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内的100余口钻井资料及有关的地震资料,通过14条层序地层学剖面的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内的精细的、流动单元级别的、层序地层立体空间格架,为油田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并已得到很好的验证,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 标签: 东营凹陷 东营组 沉积 层序地层学 尚南断块
  • 简介: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较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贝尔凹陷是盆地内最大的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同时也是该盆地最有潜力的勘探地区。其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屯组、铜钵庙组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和凝灰岩及基岩风化壳。其中南屯组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及少量的火山岩,其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裂缝和溶蚀孔隙。其孔隙结构较差,喉道半径小,分布不集中,分选不好。受沉积相带、埋深压实作用以及次生孔隙的影响,贝尔凹陷储集层物性总体以中低孔、低渗为特征,储集层主要分布于贝西次凹、贝西单斜带、霍多莫尔断鼻带和苏仁诺尔以及苏德尔特断裂带。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南屯组 储集层特征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代表在湖水进—退的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的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的形成及储集体的发育有关。三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的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的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断块位于山东省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尚店油田西南部。该区的古近系东营组顶底均为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发育了较好的湖侵三角洲相沉积。基于100余口钻井、地震资料,70多张单井剖面柱状图编制及14条剖面的对比,进行了东营组精细沉积相研究,编制出30余幅沉积微相投点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东营组沉积时期气候潮湿、雨水丰沛、河流纵横、湖泊扩大、湖水变深等为处于斜坡带的尚地区发育湖侵三角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控制该区沉积和地层发育的区域性物源来自埕宁隆起和鲁西隆起,但来自滨县凸起和林樊家突起的局部物源也有很大影响。东营期岩相古地理经历了早、中、晚期的演化,早期发育了以三角洲平原为主的沉积环境,中期形成了大范围的破坏性三角洲环境,晚期以前三角洲环境为特色。

  • 标签: 山东 古近系 尚南断块 东营组 沉积相 古地理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Ⅱ型沉积层序和2个Ⅰ型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3个Ⅱ型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2个Ⅰ型沉积层序皆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 标签: 皖南 东至地区 寒武系 层序地层
  • 简介:湘中一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一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一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一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一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 标签: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寒武系 湘中一湘南地区
  • 简介:在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期的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的等值线图,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层序Ⅰ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沉积;随着盆地沉降的加剧,中部地区逐渐变为湖泊沉积,东北部河流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基本继承了层序Ⅰ晚期的沉积格局,古地理格局相对较稳定;层序Ⅲ沉积期,盆地基底不断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成局限湖,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分别在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大规模发育。

  • 标签: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延安期 陕北地区
  • 简介:徐州地区震旦系下部的贾园组具有丰富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冲刷-充填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碎屑流沉积、粒序层理及卷曲层理等。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研究。根据风暴沉积标志的组合可划分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I为具粒序层理的薄层含粉砂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源风暴浊流的末梢;类型Ⅱ以渠模与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类型Ⅲ为风暴流成因的碎屑流沉积内碎屑灰岩与底面的冲刷沟槽、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是形成于晴天浪基面附近的槽道碎屑流型风暴沉积;类型Ⅳ为具颗粒流沉积特征的内碎屑灰岩与冲刷面构造及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丘状纹层段中常见卷曲层理,形成于滩前陆棚斜坡的上部;类型V为夹于潟湖相薄层灰岩中的鲕粒砾屑灰岩。为风暴水流冲越鲕滩,在滩后潟湖近滩一侧的风暴沉积;类型Ⅵ为潟湖相风暴岩,由冲刷面构造、薄层内碎屑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顶部具晴天沉积。各种序列在垂向上叠置,构成向上变浅序列。风暴沉积的研究对于深化区域古地理及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徐州地区 震旦系 风暴沉积 贾园组 丘状交错层理 风暴流内碎屑灰岩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是指贺兰山及六盘山以西和昆仑山以北的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奥陶系各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和奥陶纪各世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的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效据和图件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等,为三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如台地可区分出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台地、火山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出泥岩盆地、硅岩盆地、碎屑岩盆地、复理石盆地、火山岩盆地等,滩可区分出亮晶颗粒滩(准滩、雏滩)、灰泥颗粒滩(准滩、雏滩)等。这种古地理图在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西北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格局可概括为“海陆并存,海中台盆相问分布,台中有滩和坪,台盆间有斜坡”。早奥陶世继承了寒武纪的海进并进一步扩大,至中奥陶世海进达盛期,到晚奥陶世开始海退,从而完成了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海进海退旋回。

  • 标签: 中国西北地区 奥陶纪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多级别
  • 简介: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手段,识别其主要沉积相类型,总结其砂层组级别的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戴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和湖相等沉积相类型,且在滨浅湖区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成因砂体。戴一段沉积时期,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北部,主体为前缘亚相;南部断阶带发育一系列小型孤立扇三角洲;肖刘庄和周庄局部地区发育近岸水下扇;联盟庄地区浅湖相带多个砂层组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砂体;湖底扇主要分布在一亚段各次凹中心。真2-1和真2-2断层、汉留断层以及吴1断层形成的梳状断槽等的构造活动,从(弱)氧化水环境为主、演化至各次凹中心以还原水环境为主的水体环境演变等因素,影响并控制着深凹带戴一段沉积格局。高邮凹陷深凹带戴一段沉积充填分为3个阶段:三亚段为明显的退积型式,二亚段呈加积充填型式,一亚段为退积—进积—退积充填型式;邵伯、樊川和刘五舍3个次凹水深和沉积充填过程呈现略有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 标签: 沉积格局 时空演化 沉积充填型式 砂层组 戴南组 古近系
  • 简介:西北地区是指贺兰山及六盘山以西和昆仑山以北的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作者在各露头剖面及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寒武系各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和寒武纪各世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的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数据和图件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湖等,为三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如台地可区分出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出硅质岩盆地、碎屑岩盆地、石灰岩盆地、复理石盆地、火山岩盆地等,滩可区分出亮晶颗粒滩(准滩、雏滩)、灰泥颗粒滩(准滩、雏滩)等。这种古地理图在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西北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格局可概括为“陆海并存,海中台盆相间分布,台中有滩坪湖,台盆间有坡”。新疆北山地区和西昆仑甘青地区的古地理特征有所不同,但其古地理格局和演化阶段以及海进过程则是相同的。

  • 标签: 中国 西北地区 寒武纪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 简介:湘西北江坪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发育了大量与风暴作用有关的沉积构造,如渠模、风暴丘状体、波状侵蚀面、介壳层、递变层理和振荡波痕等。在垂向厚度不足5m的地层中连续发育了3期垂向结构特征不尽相同的风暴岩序列:Ⅰ.具波状侵蚀面的风暴丘状体序列;Ⅱ.具渠模构造的递变层理段+块状层理段:Ⅲ.具波状侵蚀面的递变层理段+水平层理段。上述风暴沉积都具有原地或近原地特点。该套风暴沉积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早志留世小河坝期湘西北地区的古地理环境为古海水深度相对较小、接近于正常浪基面的临滨环境。

  • 标签: 风暴沉积 渠模 志留系 湘西北
  • 简介: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目前关于该段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分歧很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GIS3.2a的空间分析功能,求取了沙三段各砂层组的沉积表面坡度。9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多为1.5°~3.5°,紧邻孤岛凸起处坡度可达3.5°~5°;而5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则几乎全部小于1.8°。综合考虑5砂层组、9砂层组的代表性和盆地沉积构造背景、储集层砂体外围泥岩的沉积特征、纵向上的沉积组合关系、储集层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其自身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渤洼陷沙三段主要的储集层砂体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仅最下部9砂层组的储集层砂体为深水湖泊重力流沉积。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渤南洼陷 古近系 沙三段 地理信息系统 坡度分析
  • 简介: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的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的刚竹自然生长区域是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的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的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认识远少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问题关注不够。

  • 标签: 海岱地区 新石器时代 气候 环境
  • 简介:通过岩心、薄片观察,从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测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岩和混积层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混积强度将混积岩划分为混积型碎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和高度混积岩。巴楚组下泥岩段和中泥岩段发育混积型碎屑岩,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中泥岩段和小海子组发育混积型碳酸盐岩,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巴楚组下泥岩段及巴什托局部地区的中泥岩段发育高度混积岩。高度混积岩出现在海退期沉积的碎屑岩段,代表了陆源碎屑—碳酸盐强烈混合的过渡性沉积环境。研究区石炭系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混积层系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早期和高位体系域晚期,以间断混合和相缘混合为主。研究认为混积强度是评价混合沉积环境性质的主要参数,并将其划分为4级。下泥岩段存在混积强度达3级以上的混积界面,能用于地层对比。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特征讨论了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研究区石炭系层序组以上的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巴楚—麦盖提地区 石炭系 混合沉积
  • 简介: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佳县-子洲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面积约9000km2.区内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是本区碎屑岩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系.对佳县-子洲地区碎屑岩储层特征综合研究表明,上古生界储层成因类型、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影响和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影响着储层的基本形态和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导因素.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内部储集空间特征和储集性能.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一方面表现在粒度和岩性的变化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沉积微相上.成岩作用对储层产生的不利因素主要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有利因素主要为溶解作用和蚀变重结晶作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研究表明,太原组潮道砂体、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三角洲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区内镇川、大佛寺、佳县、子洲等区块是较好的勘探目标区.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碎屑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 简介:湘西北地区是指位于湖南省内的桃源、沅陵、怀化一线以北及以西的区域。根据2010年以来在区内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的剖面资料及填图资料,应用优势相成图法编制了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弗洛早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基于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沿张家界—古丈—吉首—凤凰一线有古隆起的存在,大致以古隆起为界,两侧沉积分异明显;西北侧属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地层为桐梓组和红花园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斜坡和浅海陆棚6种沉积相和若干亚相、微相;东南侧属浅海陆棚,沉积地层为白水溪组/盘家咀组、桥亭子组,主要有混积陆棚和碎屑陆棚。沉积特征的分析和系列岩相古地理图件的编制,提高了区内下奥陶统的研究程度,同时对金属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湘西北 早奥陶世 沉积特征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为主的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的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下扬子地区在寒武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背景,盆地沉积格局基本上为两坳夹一隆的特点,中部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南北为深水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为特征。作者以下扬子发育的野外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精细测量与观测南京、巢湖、杭州等12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建立了下扬子地区寒武纪的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纪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及14个三级层序,作者首次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对寒武纪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寒武纪层序-古地理演化3个关键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下扬子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相对稳定,继承性地发育了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

  • 标签: 下扬子区 寒武纪 层序 岩相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