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杜世通,男,山东省黄县人,1934年10月出生。1955年8月赴莫斯科进人古勃金石油学院学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师从苏联著名地球物理学家A.里亚宾金教授。1960年6月回国,任教于北京石油学院,1977年任副教授,1988年任教授,1993年起被批准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1991年被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标签: 杜世通 地球物理学家 山东 黄县 地震勘探工作
  • 简介:针对含砷高的金矿石中的金不能直接用氰化法提取,本文通过实验建立了浮选工艺流程,精矿产率约5%,而精矿中金的回收率大于85%;建立了精矿除砷工艺流程,能够把砷全部回收,无环境污染;应用了较先进的硫脲金工艺,具有无毒的特点,废液经过中和可以直接灌溉农田。该工艺的研究和设计解决了社会生产上的疑难问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高砷金矿石 浮选 除砷 硫脲提金
  • 简介:萨拉瓦盆地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岛,是该区的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自20世纪70年代初SantaFeEnergyResources公司(原PetromerTrend公司)在萨拉瓦盆地中新世Kais组发现生物礁商业储量以来,钻探活动便在该盆地海上和陆上地区全面展开,Kais组礁体也成为其主要的勘探目标。迄今,盆地共有探井170多口,其中有35口获商业油气,有22口井仍在继续生产油气。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购入萨拉瓦盆地勘探区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钻探了近10口井,成绩斐然,充分显示了萨拉瓦盆地Kais组生物礁圈闭的勘探前景.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印度尼西亚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地质特征 拉瓦 20世纪70年代
  • 简介:据《石油地质》2004年3期报道,已证明哥伦比亚上马格莱纳谷地有4个含油气系统。两个含油气系统位于Girardot次盆地,另两个含油气系统位于Neiva次盆地。在阿尔必和土仑期海泛滥事件期间,沉积的Villeta群下部的灰岩横向变为页岩,组成了该石油系列的主要生油岩。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哥伦比亚 谷地 2004年 石油地质 生油岩
  • 简介:伊朗雅油田Kazhdumi层富含沥青,钻井过程中,大量的沥青侵入钻井液,无法通过振动筛有效筛除,严重影响钻井施工,目前已经有三口井因为无法控制Kazhdumi层沥青而填井报废。针对这一问题,查阅大量中外资料并进行试验研究,研发出一种沥青防黏剂,可改变沥青的表面性质,使沥青不再发生聚结、分散等作用,由井内返出后能够通过振动筛清除,从而减少沥青对钻井液的侵害。在F03和WD2两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证实该产品能很好地满足雅油田Kazhdumi沥青层钻井作业的要求。与邻井相比,使用沥青防黏剂的F03井和WD2井共节约钻井成本96万美元。表7参2

  • 标签: 沥青防黏剂 Kazhdumi地层 F03井 WD2井
  • 简介:对于道尔集团来说,1990年代是取得巨大成功的10年。正是这种成功,使它在1999年得以收购菲纳和埃尔夫公司,从而成为世界第四大巨型国际石油公司。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海业务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所确立的。不管从实物数字(产量和储量)还是从财务数字来衡量,这一评价都是可信的。本文将介绍道尔公司开发上游投资业务的总体做法和策略。道尔的策略集中在三个方面:(1)在已经进入的油气区加强勘探的生产活动;(2)应用创新技术;(3)在新开放和重新开放勘探或开发活动的国家采取灵活的合同谈判政策。很显著,与比较传统的国家相比,这些国家存在较高的合同和政治风险,但如能将正确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作为优先考虑的策略,也可以在那些国家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然而不管采用何种策略,如何成功实施这些策略才是关键。在这方面道尔没有特别的诀窍可以奉告。这只是坚持不渝地奉行最普通的哲理:吸引和开发最优秀的人才,把适当的人才安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以及把技术机会与商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 标签: 国际石油公司 道达尔公司 经营策略 国际上游业务 油气产量 储量
  • 简介:据美国康涅狄格州诺沃克(Norwalk)商务通讯公司(BCC)即将发布的题为《纳米复合聚合物:纳米颗粒、纳米陶瓷土和纳米管》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全球纳米复合聚合物市场销售额为9080×10^4美元(7260×10^4欧元),预计到200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8.4%,销售额2.111×10^8美元。目前热塑性和热固性纳米复合物的生产大致相等。

  • 标签: 市场销售额 纳米复合物 2008年 美元 全球 复合聚合物
  • 简介:巴西东南部坎普斯盆地的巴拉库(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100m。巴拉库油田发现于1989年4月,发现井为4-RJS-381井,水深980m。油田面积约157km^2,水深范围600-1200m,储层为第三系浊积岩,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含油砂岩包裹在页岩和泥灰岩中,油藏以地层圈闭为主。油田地质储量为27×10^8桶,总可采储量分别为:渐新统油藏6.59×10^8桶,始新统油藏5.80×10^8桶。巴拉库油田与卡拉廷加(Caratinga)油田因地理位置接近而予以共同开发。开发方案结合了试验生产系统(2002年10月停止运转)和永久性生产系统(安装实施中)的使用。试验生产系统于1997年投产,采用浮式采油、储存和卸油(简称FPSO)固定开采装置,永久性生产系统则预计于2004年的下半年投产,整个开采系统包括20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原油和天然气的装卸和处理均由处理能力为15×10^4桶/日和480×10^4In^2/d天然气的FP—S0装置进行。2006年将达到峰值产量。龙卡多尔油田发现于1996年,发现井为1-RJS-436A,水深为1500-2100In,油田油气储量巨大(地质储量92×10^8桶,总可采储量为26×10^8桶油当量),储层为上白垩统(麦斯特里希特阶)浊积砂岩。该油田发现井数据证实:总有效厚度为153m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油藏被页岩夹层分割成5个主要的层位,仅有最上层可见地震振幅异常,其余4层与页岩夹层有明显区别的声阻抗,因而未见振幅异常。油藏的评估表明原油油质不一(18°~31.5°API)、油藏结构复杂,其外部几何形状为东部和北部下倾、西部和南部尖灭,圈闭为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

  • 标签: 大油田 深水区 盆地 巴西 油藏结构 生产系统
  • 简介:在特立尼近海哥伦布盆地,评价断层封闭控制因素是了解油田如何充填的先决条件。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Mahogany油田的一个实例研究,该油田上新世一更新世页岩和储集砂岩夹层分布在一个为许多正断层所切割且四面封闭的平缓背斜中。使用断层泥比值(SGR)可以成功地评价该套地层层序内断层的封闭性,由封闭性向非封闭性断层转换,其对应的SGR值在0.15-0.25之间。由于单砂体有效厚度与总厚度的比值较高,因而低SGR值一般与储层同层并置地区相对应,而在不同层砂体相互并置的地区则封闭性较好(SGR≥0.2)对较大的构造几何形体,从浅储层到深储层变化很大,它严密控制着油田内叠置的断层封闭油气藏的分布。在构造内,各单个断块中油气柱的高度或受断块西端低SGR窗横断层溢出点的限制,或受断块内向斜溢出点的限制,石油是通过这些溢出点而从四面完全封闭的圈闭中向外运移的。该油田油水界面的模式表明石油是从东北向西南穿过构造而充填和溢出的,单个砂体构成一个分层流动体系。尽管砂体互相并置,但是不同地层的砂体之间几乎没有联通。不需要用石油沿断层垂向运移来解释充油砂体的分布,这与岩石物性资料和已知的断层封闭特征一致。这种石油运移模型可以作为评价该地区未经测试断块充填风险和油气柱高度的工具。

  • 标签: 断层封闭 石油运移 砂体 圈闭 背斜 盆地
  • 简介:戈格兰格-奥卡雷姆(Gograndag-Okarem)油气区位于土库曼斯坦西部里海盆地的东缘。从晚古生代到晚新近纪,南里海盆地的陆内坳陷经历了复杂的加积和裂谷作用,当时在周围的厄尔布尔士(Alborz)和科佩特山冲断带发生了碰撞造山运动。受挠曲加载和冷却作用的共同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很高,厚层高频三级层序的存在可以说明这一点。古阿姆河向西进积的大型上新世三角洲体系沉积了一套被称为红色群(RedColorGroup)的碎屑岩地层,厚度接近6000米。这一大型三角洲楔体最初可能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5.5Ma?)沉积的,同时在上新世和第四纪逐步由退积转变为进积。这一沉积体系大致和阿塞拜疆的产油层系是同位地层。晚上新世的滑脱构造是科佩特冲断带右旋横推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东北一西南向褶皱构造,其中四面倾伏的背斜聚集了油气。在已知的五个背斜构造带中,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了商业油气发现,而第三个构造带也有少量油气发现。解释认为,上、下红色组的多层叠置超压储层是在河控低能三角洲环境中沉积的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和洪积砂岩。根据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了厚度为100~150m的受气候控制的三级层序。发育良好的低位体系域(分流河道)沉积层是主要的油气产层,其上覆盖有海侵体系域的暗色页岩(最大洪泛面)(外陆架、前三角洲相)。虽然区内存在高位体系域砂岩(三角洲前缘相),但它们的油气潜力较小。其有效粒间孔隙度为16~27%,渗透率50~1000md,超压10.5~16.5PPg。成熟度研究表明,原地烃源岩未成熟,目前产油区生油窗顶面埋深大约是4000米。根据阿塞拜疆的研究,所推测的烃源岩为迈科普组(渐新统一下中新统)。泥火山、逆冲断层和顺应�

  • 标签: 土库曼斯坦 油气区 石油地质特征 三角洲体系 低位体系域 含油气系统
  • 简介:不整合面上被剥蚀的上覆地层厚度的估算,对于准确地约束埋藏史和预测油气生成时间极其重要。在古米斯盆地,我们使用了三种相互独立的技术方法,包括建立古等厚图、声波速度分析和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只有两个最重要的不整合面,即海西期不整合面(晚石炭世)和阿尔卑斯期(Alpine)不整合面(早始新世),是古米斯盆地油气充注的主控因素。模拟表明,古米斯盆地西缘的下志留统烃源岩只有一个生烃期,在海西期剥露作用之前其转化率已达95%。盆地的中心和南缘在始新世时达到最大埋深。在盆地中心部位,中一上泥盆统泥岩是主力烃源岩,直到白垩纪才开始大量生烃;目前处于生油高峰期。模拟结果表明,在利比亚古米斯盆地的东翼/东北翼,烃原岩在新生代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在阿尔卑斯期发生了近2000米厚的地层剥露。尽管阿尔卑斯期剥露作用是盆地模拟的一个关键参数,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潜力有很大影响,但此前人们并没有弄清楚此次剥露的幅度。成熟度模型表明,下志留统烃源岩经历了两个生烃阶段:(1)前海西期(石炭纪)生烃阶段和(2)后海西期(晚侏罗世一新生代)生烃阶段。晚期生烃为油气运移至后海西期圈闭提供了基础。在盆地的西、北和东翼,泥盆系烃源岩目前尚处于未成熟/早期成熟阶段。

  • 标签: 古达米斯盆地 生烃 海西期 阿尔卑斯期 埋藏史分析 Tanezzuft组
  • 简介:十一、筛选未来CO2非混相驱项目的思路Petrotrin确定了适合进行CO2非混相驱的13个陆上油藏,这13个油藏的潜在原油资源量为3×10^8桶。根据地质和综合筛选标准筛选了这些油藏。但是,可以用从这4个CO2驱项目比较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确定Petrotrin油藏的新CO2驱项目的选择标准。

  • 标签: CO2驱 试验项目 非混相驱 先导性 筛选标准 选择标准
  • 简介:本尼维斯L-55探边井(BenNevisL-55)位于纽芬兰近海让娜尔克盆地(leanned’ArcBasin)希伯伦一本尼维斯油田(Hebron-BenNevisfield),目的层是富含石油的白垩系本尼维斯组(BenNevis)。这项实例研究聚焦于生物扰动净产层段,并研究了动物一沉积物相互作用在控制砂岩储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方面的重要性。我们的数据显示,生物扰动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既有可能使它们或降低幅度33%,又有可能是它们增加600%,这取决于潜穴类型以及产生遗迹的生物的特性。本尼维斯L-55井取心井段的净产层vXOphiomorpha(蛇形迹)占优势的遗迹组构为特征。生物扰动作用可根据生物开展沉积物混合、沉积物净化、沉积物充填以及管道系统构建等的方式来分类。生物扰动作用的结果:1)通过潜穴的均质化破坏沉积纹层,从而增加粒度的各向同性或均质性;或者2)根据颗粒大小选择性地分选进入潜穴衬里和填充物的颗粒,或产生开口潜穴系统,随后充填与主体沉积物性质不同的后期沉积物,从而降低储层各向同性。储层储集岩相的岩石物性特征与遗迹化石形态、潜穴存在抑或缺失、潜穴填充物的性质、潜穴大小以及生物扰动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富泥岩沉积相和含泥质填充和/或衬里的潜穴遗迹组构,如Ophiomorpha(蛇形迹)和Chondrites(线粒迹)簇等化石,是渗透率下降的直接原因。与之相反,渗透率增强的证据出现在含净砂质充填潜穴(如Thalassinoides)的泥质砂岩相和含潜穴斑杂或扩散一块状结构的净砂岩。

  • 标签: 生物扰动 储层物性 白垩系 纽芬兰 实例 盆地
  • 简介:对美国墨西哥湾海岸平原东部阿拉巴马,jql西南部小锡河油田(LittleCedarCreek)微生物碳酸盐岩及相关储层开展了综合研究,这次研究为认识微生物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物理性质和产能趋势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研究项目描述了微生物岩的沉积、岩石物理和油气产能特征,建立了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并评价了这类储层的油气潜力。下部储层由与微生物建造相关的凝块叠层石粘结灰岩构成,这些建造走向南西一北东,面积83km2在油田的西部、中部和北部,微生物建造成簇发育,而且厚度达到了13m。分隔这些建造簇的是建造间发育的微生物岩,其厚度2-3m,上覆有受微生物活动影响的不具储集能力的厚层灰泥岩(1imemudstone)和粒泥灰岩(wackestone)。微生物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沉积成因的原始堆积孔隙(constructedvoid)(骨架内[intraframe])和成岩成因的溶蚀扩大洞穴孔隙(void)和孔洞孔隙(vuggypore)。这种孔隙系统使储集岩具有高渗透率和连通性,其渗透率可以高达7953md,孔隙度高达20%。微生物粘结灰岩极有可能构成油气流动单元。然而,这些建造被建造间发育的渗透率很低甚至不具渗透性的厚岩层分隔,而后者可能是流体流动的隔夹层。这个油田生产的1720万桶石油大都产自微生物岩相。小锡河油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从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开采石油的其他类似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借鉴。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微生物岩 储层描述 油田生产 墨西哥湾 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