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地震资料识别地层中的流体是储层预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地层中流体的识别是通过流体识别因子实现的。依据地震剖面识别储集层中的油、气、水层所使用的流体识别因子是由纵横波速度和介质密度或其函数构成,主要函数有纵横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等,其均为基于纵横波速度和介质密度对流体响应的差异而构建的。本文对常用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个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在基于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不同识别因子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能力。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与其他流体识别因子相比,该因子对流体的识别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 标签: 碳酸盐岩 流体识别 识别因子 灵敏度分析
  • 简介:我们为砂岩中纤伊利石的形成构想了一种模型,其中高岭石是基本反应物,而钾来自原地钾长石颗粒的溶解或被输入到这一模型的基准构架中。利用除温度和时间外还考虑了饱和状态的阿雷尼乌斯方程,模拟了伊利石纤维的成核和生长。成核作用发生在孔隙壁上,同时可以确定白云母和碎屑伊利石是动力学性质有利的基质。为了考虑其他成岩作用对表面积和反应物体积的影响并为渗透率模拟提供输入参数,可以将这一模型与“试金石”(TouchstoneTM)模型结合起来。在两个数据集的基础上我们评价了这一伊利石模型的性能。一个是中挪威海域最高温度为108—173~C的侏罗系石英砂岩数据集,另一个是东南亚海域最高温度为157—182℃的岩屑砂岩数据集。采用同样的动力学参数,这一模型拟合了两个数据集测出的伊利石、高岭石和钾长石的含量。考虑到与碎屑混入有关的不确定性,预测的K—Ar年龄是符合现有数据的。虽然这些分析样品没有获得伊利石粒径数据,但挪威数据集得出的模拟雏晶厚度仍然与北海类似温度史样品0.004—0.012um的已发表测量结果相当。

  • 标签: 模型拟合 石英砂岩 成核作用 伊利石 生长 最高温度
  • 简介:运用常规状态方程、理论图版、经验公式计算富含CO2天然气的偏差因子会产生较大偏差。以实验数据为基础,采用常用的气体偏差因子计算模型及校正方法计算不同CO2含量的气体偏差因子,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从而评价出富含CO2天然气偏差因子计算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校正模型的计算精度普遍高于未校正模型;GXQ校正法的计算误差普遍小于WA和CKB校正法;最为准确的是结合了GXQ校正的DAK模型,其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93%。另外,基于DAK模型和GXQ校正法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富含CO2天然气偏差因子随温度、压力及CO2含量的变化规律。

  • 标签: 偏差因子 CO2计算模型 精度 影响因素
  • 简介:川西北部地区近地表地层松散,低降速层厚度变化大,导致地震波传播衰减较强,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因此必须对采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合理的吸收衰减补偿,而以往近地表地层品质因子(Q)常用一个点的成果代表一个区域,很难反映该地区复杂地表Q值的变化情况。故基于双井微测井数据,利用谱比法求取单点的Q值,通过拟合得到纵波速度与Q值之间的关系式,再结合精细的表层速度结构调查成果,获得了复杂地表浅层Q值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结果表明:①针对岩性分层较多的近地表结构,采用综合属性分层可以增加每一层的Q值计算样点,从而降低计算结果的误差;②利用双井微测井和大炮初至信息,构建的近地表Q值模型能真实反映近地表纵向和横向上随地形、岩性、低降速带厚度、速度的变化时Q值的变化情况;③利用这种Q值模型对地震资料进行反Q滤波,有效补偿了近地表对地震波频率和能量的衰减。

  • 标签: 双井微测井 近地表 Q值 谱比法 综合属性 模型
  • 简介:深层和超深层气藏的开发已成为气藏开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由于气藏埋藏较深,普遍存在高温高压的特点,气藏气体偏差因子的计算直接影响单井井底流压、产能和动态储量的计算准确度,从而影响开发技术对策的制定。然而目前计算偏差因子和井底流压的方法众多,不同的气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别。针对双鱼石茅口组高温高压气藏,通过BB法、HY法、DPR法、DKA法、LXF法和ZGD法6种偏差因子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在气藏条件下HY法和DAK法计算准确性最高,最大偏差约为2.5%,其中DAK法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实验值,并且在8MPa至123MPa压力范围内,平均偏差约为0.6%。②基于实验测试和计算结果确认DAK法适用于该气藏的天然气偏差因子计算。③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温压耦合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新的气藏井底流压计算模型。对比现场测试压力和模型计算值,改进的温压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偏差最低,仅为-1.593%,具有较高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类似于双鱼石这类高温高压气藏,DAK法和改进的温压耦合模型具有较强适用性。

  • 标签: 四川盆地 双鱼石 茅口组 高温高压 天然气 偏差因子
  • 简介:运用三维(3D)储层规模判定技术再现了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Ainsa盆地Buil向斜周围出露的四套浊积岩体的内、外部几何形态。由于通过横剖面不能分辨和再现该向斜不对称的几何形态。所以,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进行构造再现,即运用三维倾向域几何模型和三维复原技术,按千米级规模再现方法实现储层规模判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复原褶皱区和地层厚度多变区域地质体的三维几何形态。Buil向斜的三维再现显示出与Ainsa盆地北部构造载荷有关的盆地内背斜的同沉积增长结构和前陆岩石圈的挠曲。

  • 标签: Ainsa盆地 浊积岩 三维构造建模 层面再现 向斜 背斜
  • 简介:新墨西哥州卡拉巴塞拉斯(Calabacillas)断层是一条剥露的生长断层。该断层反映了地层粘土的滑抹作用。研究粘土的滑抹作用对于有效预测这种样式的断层封堵性具有重要意义。粘土滑抹露头有的呈连续、逐渐变细的锥形,有的则被次级断层分割成不连续的块状。一些情况下,泥岩层被断层断开而不形成粘土滑抹层。断层带的详细图解显示,涂抹在断层面上的断层泥被多条裂隙断开,从而降低了断层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有效封堵能力。下盘泥岩层内释放倾斜中继带的存在(releasingdiprelays)和断层带生长过程中倾斜中继带(diprelays)的演变对粘土滑抹样式和连续性起主要控制作用。而泥岩层的塑性、成分和厚度则起次要作用。随着断层带的生长,倾斜中继带(diprrelay)断开,粘土滑抹层逐渐被正断层切断:粘土滑抹层先是沿断层移动,最终与其泥岩层分离。滑抹型算法(例如CSP)高估了泥岩层底部断层的封堵性,因为粘土滑抹层常与其泥岩层滑脱。断层封堵预测有一个关键门限值,即断层生长期。在此期间,粘土滑抹锥与泥岩层分开。门限值以下,使用滑抹型算法预测效果最好;门限值以上,磨蚀型算法效果最好。

  • 标签: 墨西哥州卡拉巴塞拉斯 剥露生长断层 粘土滑抹层 断层封堵 圈闭 地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