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步非烟,80后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北大中文攻读硕士学位。奇幻武侠小说新起之秀,2004年获得“温瑞安神州奇侠奖”,2005年获“黄易武侠文学奖”及“嵩山杯武侠文学奖一等奖”。作品在《今古传奇》《武侠故事》《新武侠》屡获发表,另有单行本《海之妖》2005年6月:《曼荼罗》2005年11月;《在剑伦》2005年12月。

  • 标签: TO BE 北京大学 硕士学位 武侠小说 中文
  • 简介: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一种颜色上的技巧。跟着潮流的演幻.我们发现了还有一种美来自原始.来自复古,红色蓝色一直意味着传统.可却掩盖了庸俗.所以如今我们把他放做一种标志.标志着新的动向.新的开始.新的享受……

  • 标签: 主义
  • 简介:每个女孩都是一个精灵。留着童花头、圆圆脸、黑发、笑容可鞠的ANNASUI外表颇有东方的神秘感,像童话里的神仙巫师,她用别具魔幻的美丽装点了她们。

  • 标签: 女孩 神秘感 生活
  • 简介:丽丝·迈特纳于1878年11月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家庭,父亲是律师,青少年时期,她腼腆害羞,勤奋好学,当时正值世纪之交,放射性现象以及电子被发现,而且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理论框架及其应用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 标签: 发现者 核裂变 现代物理学 维也纳 奥地利 青少年
  • 简介:当时尚与个性成为潮流时,每个人都在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优秀,每个人身上的服饰、鞋帽、手饰等等都在证明着。而你的头发呢?你的头发也可以证明这一切,证明你的存在、你的个性,它来源于专业的发型工作室,专业的发型师。

  • 标签: 主义 形象 证明 工作室 个性 头发
  • 简介: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我们要改革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观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接受式学习转化为发现形式学习,将接受知识学习的同化转变为发现知识的顺应。这样就要求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标签: 知识学习 学生 教师 引导 学习过程 传统教育
  • 简介: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和学习科学的最重要方法,其中实验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但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和科学学习中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是复杂、繁琐、预测性不明确、失败率非常高的实验,不管从实验的设计思维还是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体现的未知因素颇多.而科学学习的探究实验则不同,

  • 标签: 科学实验 学习过程 初中 主义 机械 科学研究
  • 简介:初中化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适宜的授课方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内在的求知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化学课堂 科学渗透 科学素养
  • 简介: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所谓教书主要是指传授给学生你这门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为以后更高的课程学习做好坚实的基础.而育人主要是指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诚实、正直,对社会有用、懂得爱祖国的人.我们知道要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不仅要学好各门课的基础知识,更要有较高的做人的素质.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育人.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教学 渗透 基础知识 教书育人 课程学习
  • 简介: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新理论-建构主义学说,并对新课程方案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的活动方式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建构主义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建立所具有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实现“意义的建构”,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考察分析。

  • 标签: 建构主义理论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模式
  • 简介: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心智建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新接触到的信息融入原有的认知建构中。要想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架构,必须事先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诊断误概念。在找到学生的误概念后,就应该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认知结构调整。只有在这样的调整后,正确的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

  • 标签: 中学 物理教学 教学设计 误概念诊断 建构主义教学 问卷调查
  • 简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博士1994年8月18日在南宁的演讲有机会同大家讨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我很高兴。今天我要谈的是,近代科学如何发源于西方,随后又怎样进入中国的经过。了解这个过程以后,我们就能够对今天中华民...

  • 标签: 近代科学 回顾与前瞻 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 1994年8月 《几何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