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正>敦煌学辑刊编辑部:贵刊1984年第1期《关于于闽政权与喀喇汗王朝关系的探讨》一文117页在使用《突厥语大辞典》材料上有所失误。作者说“这从十世纪成书的由喀喇汗朝人所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序言中的记载也可找到佐证(具体译文略)”。注说:“穆、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序言》维译本”。其实这是误

  • 标签: 突厥语 喀喇汗朝 喀喇汗王朝 敦煌学 辞典 编辑部
  • 简介:崖墓是重庆地区汉代重要墓葬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重庆璧山县旗山崖墓(M1)人工开凿和装饰性痕迹观察,确认该墓穴在进行开凿和装饰性加工时,使用了一种刃宽11毫米的平口直刃铁凿。墓穴内除局部区域保存有墓穴开凿痕外,其它大部分区域使用铁凿进行了装饰性加工。工匠在对墓穴进行内部装饰性加工时,先对墓顶和壁面进行了分区、分层、分块的规划,然后在规划出的各个装饰区块里,以铁凿凿制出线条,用线条组合出各种装饰内容。铁凿凿制出的装饰性线条,反映古代工匠凿制工作中速度匀称、力度稳定,具有技术熟练、工作模式较为固定等特征。

  • 标签: 重庆 崖墓 营造技术 加工工艺 痕迹
  • 简介:五代时,北方草原的契丹族逐渐强大,建立了辽王朝(史称西辽),并自行铸钱,存世均少,尤以早期钱为甚。据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记载,辽太宗天显元年(926年)铸“天显通宝”。另据宋志强、王立强编著《中国古钱币库》记载:辽代第一钱为小平钱“助国元宝”和“壮国元宝”。其后为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年)铸天显元宝目前仅发现一枚,已流入日本,较天显为早的天赞年间(922年)是否铸有天赞元宝,尚有争议,所见实物多认为是安南钱。

  • 标签: 铁钱 铸钱 小平钱 古钱币 契丹 辽代
  • 简介: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不同性质的陈列和展览,都极力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特征的展示方式,以期收到理想的社会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我想结合民俗性陈列与展览的特殊要求,陈述一下我对如何使观众“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的理解和想法。我认为摹拟

  • 标签: 民俗性 美学主张 艺术形象 演示法 展示方式 展示形式
  • 简介:为了检测保存液pH对古尸蛋白质保存的影响。本实验于2002年检测了马王堆古尸保存液和对照液的pH、总氮量、氨基酸含量,以及古尸皮肤和肌的形态结构。然后分两步调整了古尸保存液的pH,并分别于2004年、2006年对古尸保存液和对照液进行了相同检测。结果发现保存液pH的适当提高有助于降低保存液中总氮量和氨基酸含量,有利于古尸蛋白质的保存。

  • 标签: 保存液 蛋白质保存 古尸
  • 简介: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制度亦相应变革。纵观朱元璋建明前铸行大中通宝和有明一代的货币制度演革过程.除明前期曾实施的纯纸币流通外.铜钱一直作为朝廷的法定货币之一.与纸币、白银共同构成其时的流通货币结构。因此钱、钞与白银制度同属明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在明货币经济史研究中.明钞与银两一直是诸家潜心研究的课题.而对明钱法则尚未及作系统探讨。为此。试考其要。

  • 标签: 明代 商品货币 变迁 流通制度 纸币流通 社会经济史
  • 简介:在唐五代,流行着一种名为“五兆卜”的占卜术,其与龟卜、易筮、式等同为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正术”。从传统文献及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五兆卜是以算子为卜具,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占卜术,其揲蓍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易》筮法,即用36根算子经过六变而形成一卦,而每变又有五个演算步骤。五兆卜在唐五代时期得到普遍应用,大约进入宋代以后,这种占卜术渐趋没落而最终消亡。

  • 标签: 五兆卜法 揲蓍法 应用
  • 简介:敬造像碑是中国现存造像碑中十分罕见的隋代造像珍品,其名见于志书和一些专业文章,但仅是涉及部分信息,对造像题材和题记均未有完整详细的资料公布。该文对造像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邴法敬造像碑 雕刻内容 造像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长子县史有八景,其中慈林晚照一景,至今依然光彩照人,蔚为大观.其所以然之故,盖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有一座兴寺焉.兴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历代皆有修葺.建国之后,因煤矿采空区危及寺庙安全,国家又拨巨资,将其原模原样从公路东面之山头,搬至公路西面之山头.

  • 标签: 法兴寺 佛教文化 宗教建筑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首先对敦煌《华经变》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画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该品画面中“焚身”“燃臂”情节所反映的敦煌华信仰的供佛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其着重表现了“真供养”的供佛观。

  • 标签: 敦煌 药王菩萨本事品 真法供养 供佛观
  • 简介:楚国有三种纪年方法,即序数纪年、岁星纪年和大事纪年。大事纪年较多见于楚简和铜器铭文,于是许多专家认为大事纪年始于楚人。但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资料,西周早期就有以大事纪年的方式,因此大事纪年并非始于楚人。齐国铜器铭文和陶文中也有不少大事纪年资料。楚国和齐国都继承了周人的大事纪年方法。

  • 标签: 大事纪年法 西周 楚国 齐国
  • 简介:荣是归义军时期继洪辩之后的第二任都僧统。依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翟荣的二篇《邈真赞》的相关记述,我们可对翟荣的宗教信仰有大致的了解。其一,荣不仅本人重视戒、定、慧三学的修习,而且作为“三学教授”,他还督促指导其他佛家弟子修习三学。其二,荣不仅精通律学,还是一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其三,荣的禅宗信仰渗入中观思想。

  • 标签: 翟法荣 佛教 信仰
  • 简介: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本《推人九天宫/九天行年灾厄》,是中国古代较为简便实用的一类禄命书,主要通过九天(宫)与年岁相对应以推人运命祸福,其底本很可能在南北朝、隋唐之际既已形成。敦煌本九天行年书写至少源出两个系统:一是来自本土的九天行年禄命书,一是改编自佛教文献《梵天火罗九曜》。当九天行年禄命书因其义理简单在晚唐五代中原地区失势时,却因同样的缘由而在边陲敦煌以不同来源、多种版本的方式广为流行,这种文化信仰非同步的背后,映现了唐宋之际敦煌与中原社会区域文化差异的一面。

  • 标签: 敦煌禄命书 九天行年 区域社会
  • 简介:<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八年了。八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依法行事,尽心尽职,在保护和利用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同时,在实施“两”中,也还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为进一步保护好文物和完善文物,有提出来共同研究之必要。一前几年,川南一带,挖坟盗墓、文物走私的犯罪活动猖獗,据初步统计

  • 标签: 文物法 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法 文物古迹 各级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梁代大僧正法云的《华义记》对后世佛教,尤其是天台宗影响深远。而敦煌遗书中题名为《华(经)义记》的S.2733、S.4102、P.3308以及被《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误判为《华义记》卷三的S.37皆非法云《华义记》的抄本。在《大正藏》第85册所收《华义记》卷三中,题注说明此卷前部分依S.2733,自“安乐行品”以下部分据S.37,此处所谓的S.37使用的是已废弃的旧编号,实际指的S.4102。

  • 标签: 光宅法云 《法华义记》 敦煌遗书 新旧编号
  • 简介: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工具。它是用粗细、长短基本一致的小竹棍或小木棍(也有骨头、玉石、金属、象牙)制成的,又称为筹、策、算子等。算筹是古代中国独创的、最有效的计算工具,它不仅能进行数(整数和分数)的四则及开方运算,还能表示许多复杂的内容,用算筹进行的计算就叫筹算。

  • 标签: 新莽 泉布 算筹 记数法
  • 简介:<正>彰山位于潜山县城以北,南麓距合(肥)宿(松)公路及县城约500米,是一座红砂岩长条带缓丘,东西绵延10余公里,地势高出两边农田15——20米。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其南麓有密集的战国、汉唐宋墓群,1979年至今,县文管所为配合基建工程先后在此清理了残古墓18座,依顺序编号为M1—M18(图一),其中战国墓11座,唐墓5座,宋墓2座。9号墓是一座战国墓,1991年4月7日在县造纸厂基建工地发现的,由于施工取土,墓坑被挖毁1/3,为及时抢救文物,我们对该墓的残存部分进行了清理。现将9号墓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战国墓 安徽潜山 文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普查 唐宋
  • 简介:翻砂铸钱至清末,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机制钱币的诞生,取代了传统的方孔圆钱。但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福建军政府所铸的“福建通宝”圆孔圆钱与云南地方铸造的“民国通宅”方孔圆钱,则是民国期间用翻砂铸造仅有的两种有孔铜钱。

  • 标签: 民国期间 铸造 铜钱 方孔圆钱 二十世纪初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