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在清代新疆红钱中有三个朝代铸造过“当五”铜钱。最早是道光年首铸道光“年五”与“年十”。道光“年五”、“年十”面文汉字“道光通宝”,背穿上“年”,穿下“五”、“十”,左满文,右维文纪局纪地阿克苏,“年五”比“年十”略小,用意是新普尔比值与内地平钱一文兑换内地五文(因是纯铜折兑)它是限南疆地区通用的地区货币,实际上是南疆维民在当地都做一文行用,“年”只起到纪年作用。

  • 标签: 道光通宝 新疆红钱 南疆地区 “五” 阿克苏 铜钱
  • 简介:<正>绵阳西山观,古名仙云观,始建年代无考,今存殿宇三重,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仙云观附近古迹甚多,扬雄读书处,尚有子云亭、洗墨池。山岩上有隋大业六年(610年),十年(614年),唐武德二年(619年)的道教摩崖造像。宋代石雕的扬子云真像,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仙云观游记》,玉女泉道教造像等。

  • 标签: 八仙 范长生 蜀中 严君平 容成 李耳
  • 简介:我馆最近入藏的一面唐代弧云龙镜,系今年九月间我们在都昌县征集文物时所收集,它是新近都昌县徐埠公社的出土物。这面弧云龙镜,镜身厚实,颜色黝黑如漆,铜锈斑剥,光泽照人。镜的造型完美,突破传统圆形的格式,创造出弧式花边。镜的图案花纹用高浮雕技法处理,铸飞龙一条,鳞纹层次工整,线条流

  • 标签: 鳞纹 出土物 条流 高浮雕 入藏 镜身
  • 简介:“管主”新考李克璞管主,元朝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他虔信佛教,刻印著名的汉文《碛砂藏》,还刻印西夏文西藏文佛经,广为散布。1930年4月小野玄妙(1883~1939)①首先写长文记述管主刻经事迹,②其后人们常常要提到他...

  • 标签: 《碛砂藏》 民族出版 西藏 大藏经 《元史》 佛教美术
  • 简介:一、庄公二十五年"夏六月辛未,朔,日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凡天灾,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

  • 标签: 《左传》 祭祀 墓葬制度 风俗礼制 巫术
  • 简介:道光初年,即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财政状况亦大不如以前。为解决财政经济的失衡,清政府采取了增值平钱,用扩张面值来增加收入,道光“年五”、“年十”增值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 标签: 道光 版别 红钱 鸦片战争前夕 财政状况 财政经济
  • 简介:十三、发行量发行量指同一硬币总体数量.它极大地影响币价和集藏难易.古币无法得知发行量,所以只能给出一个估计存世量(包括传世量和出土量).但有时在目录上标明:目前仅知×枚.可能说这是已知量.

  • 标签: 硬币 世界 发行量 知识 数量 影响
  • 简介:本文从《易传》研究认为:卦符号缘起于先民观察天象,以摹画鸟兽足迹之文为鉴,摹画太阳运行的轨迹,如观察太阳运行轨迹与地平线相交,太阳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在地下,一分为二,由此推衍出天、地的卦形,并从考古发现象牙梳上的刻画得以证实

  • 标签: 八卦符号 起源 讨论
  • 简介:扬州家即指扬州怪,是一支中国画家群体,活跃于我国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当时在画坛并无地位,因其艺术手法颇有创新意趣,许多画作奇特精妙,直到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始受重视。尤其是建国以后进人八十年代,受到国内外画坛特别重视,掀起一阵研究扬州怪热。所论所出书刊,题目繁多,识见各异,对于研讨扬州家绘画艺术,弘扬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皆起到推动作用。笔者不揣谫陋,

  • 标签: “扬州八家” 绘画艺术 中国 清朝 艺术手法 形成背景
  • 简介:2008年4月27日,笔者在临夏州图书馆遇见参加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培训的临夏县文化馆的三名同志。随同他们来到临夏州博物馆复印其县相关资料。无意中被档案袋上的“里寺石狮”几个字所吸引,信手从袋中抽出了内容,瞧见了黑白的里寺石狮照片一张。自小喜欢文史考古的我,见了该照片直觉告诉自己此石狮已经很古老,但看不出是何年代的东西,于是“里寺石狮”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暗想一定要到里寺探个究竟。

  • 标签: 石狮 小考 2008年 文物普查 临夏州 文化馆
  • 简介:巴师国考张良皋从人类学、建筑史和聚落考古的一些迹象看,中国文化的胚胎应该在云南。百濮种群本当是最先进入中原的人类。巴文化之繁荣.为中原文化提供不竭之源。巴人是中原的早期基本群众,他们是炎帝族;氐羌继之入主中原,他们是黄帝族。夏、商、周、秦、汉的统治...

  • 标签: 甲骨文 巴文化 巴师 八国 武王伐纣 《说文》
  • 简介:此图“龙风卦钱”为笔者众多花钱藏品中的一员,钱币直径51mm,重量33.5g,以龙凤纹饰而言,应该铸于清代。

  • 标签: "龙风八卦钱" 钱币 文物考古 清代
  • 简介:角星纹彩陶豆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时期的盛食器,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这件彩陶豆口径26、足径14.5、通高28.4厘米。泥质红陶,深盘圜底,喇叭形圈足,造型规整匀称。陶豆采用彩陶工艺装饰。器表先施一层白色陶衣,其上用褐、红等矿物染料绘成图案,图案为角星纹,象征东方的太阳纹。

  • 标签: 彩陶 八角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遗址 省博物馆
  • 简介:大型民族文化陈列“五彩桂”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于2008年12月11日开展,展示面积近4000平方米,分为序厅、“家园”、“霓裳羽衣”、“匠心神韵”和“和谐乐章”五个展区。整个陈列以广西各地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展示十二个世居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服饰特色、手工技艺和节庆礼俗等内容,采取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式,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民族文化 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 生活习俗 手工技艺
  • 简介:仁寿出土宋代卦铜镜王德友1986年8月14日,仁寿县文官区文官乡高桥村三组农民张志洪挖树桩时。发现树桩下离地表约80厘米深的土层中有一面铜镜,他取出铜镜擦干净之后,保存在家中衣柜里近一年时间。1987年4月,县文化局、县文物管理所在文官区政府进行文...

  • 标签: 仁寿县 八卦 文物考古 铸造工艺 法律保护 文物保护
  • 简介:中国道教中的"仙"指的是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位仙人,即钟离权、李铁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何仙姑。他们出现早晚不一,外貌、特征前后出入较大。唐代,"仙"中的个别人物始见于史籍,但语焉不详。宋代相关记载增多,内容更为具体。元代道教的盛行和戏曲文化的繁荣使得"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呈现出某种固定的趋势。明代中期以后,仙组合和特征基本固定,并作为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出现于各类工艺品上。以往的研究中用明清时期对"仙"的既定认识来考察宋元时期工艺品上的仙图案,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较大的偏颇。本文梳理了元代瓷器上的仙纹样,通过对比元明仙戏及同时期墓葬壁画、砖雕、缂丝上的图像资料,论述了瓷器仙纹饰之起承,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辨析。

  • 标签: 元代瓷器 八仙 杂剧
  • 简介:台湾中部南投县的埔里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向“小洛阳”之美誉。该镇的鸟瞰图酷似一朵莲花,面积16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是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型迷你小镇。由于没有现代工业污染,至今仍保留着田园诗般淳朴自然的农业社会风貌。以“4W”来概括的当地四种特产,即水(Water)、

  • 标签: 台湾省 埔里镇 自然景观 历史遗迹
  • 简介:对夏代以前有虞氏谱系的记忆和流传,反映了这个古族在尧舜禹时代所达到的较高文明程度,史籍中往往“虞夏商周”并提并非偶然。加强对虞氏历史的研究,探索他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是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有虞氏 谱系 文明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