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地名谜语有位老华侨一次回国观光,回家后,老伴问他参观过哪些城市,他兴奋地说:”船出长江口,风平浪静,一路平安来到海上绿洲,那里四季温暖,真是八月飘香满园,不冷不热的好所在。”并说他每句里都隐含有1个至2个地名.他老伴想了一下便笑着说:”明白了,您到过...

  • 标签: 长江口 华侨 绿洲 谜语
  • 简介:在十七世纪的蒙古编年史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刊译最多、声誉最著的作品.清乾隆年间,这部书被译成满文和汉文,后又编入史部杂史类,是其中惟一汉译民族文字的历史著作.有蒙、满、汉各种文字的抄本、刻本流传;在国内,还有沈曾植等的笺证或译注本;在国外,从1829年起,也出版了德、日、英、朝鲜文各种译本、注译本、拉丁还原本,以及各种抄本、刻本的影印本,已成为民族文字史籍中传世最广、闻名遐迩的代表作.

  • 标签: 流研究 流蒙古源 蒙古源流
  • 简介:<正>地名是指一些地物或地域的名称。它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地名的命名、更名与语言、地理环境、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密不可分。在地名中蕴藏着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语言、地理环境的某些内在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 标签: 果洛 藏族人 藏语地名 姓氏 阿尼玛卿 蒙语
  • 简介:<正>地名研究既是属于地名学、名称学的一门学科,也是介于地理学、民族历史文化和语言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大部分地名反映了丰富的地理特征、地质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及动植物的生态。许多资料证明,借助于地名,可以找到宝贵的资源和矿藏。据苏联学者A.叶夫列莫夫记载,1946年古生物研究考察队在蒙古南戈壁省诺彦县借助一个牧民的引导,曾

  • 标签: 古地名 蒙古 地理学 语言学 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传统
  • 简介:西皮,系我国皮黄声腔剧种的主要声腔之一,这一曲调流传甚广,各地对它的称呼完全不同。湖南与广西的剧种称为“北路”,云南滇剧称为“襄阳”,四川称为“胡琴”,湖北汉剧、长江剧种和西北剧种及京剧称为“西皮”。虽然各地叫法不一,但曲调皆无大异,基本上同曲一源。西曲原是南北朝宫廷中的乐舞,后流落民间,它本来是阳春白雪类的曲调,只因无文土润色,逐渐成了下里巴人。数百年来,它流行于湖北荆州、襄樊,并安家落户,变成了当地的土腔土调。明末清初时,南北曲曼卓和弦索二调恳绝,流放湖北称为襄阳腔,流放陕西称为秦腔,它与各地的土腔土调结合,变成了当地的腔调。弦索与曼卓流千湖北各地,恰好落到襄阳安家落户,得到了土壤,变成了

  • 标签: 罗罗腔 鄂东北 民间音乐 四截式 基本特征 湖北汉剧
  • 简介:班房,又称班馆,是明末以后迄有清一代在国家正式的监狱之外由地方官吏非法设立的管押轻微未决人犯及干连人证的场所。所谓差馆、押馆、卡房、歇家、便民房、自新所、候质所、知过亭、支搁亭、中公所等等,均名异实同。笔者在通过对班馆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和班馆现象的文本信息分析后,引入资源、实践与时空概念对班馆的结构化过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与其说是将班馆作为实体加以把握。毋宁说是将班馆置于行为过程的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审视,目的则在于采取新历史法学的路径勾勒“纸面法”与“活法”(或者说“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律表述”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转换规则”,将帝国的法律和法律的帝国视为多元的同一,认为班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博弈/空间关系。

  • 标签: 班房 班馆 歇家 社会资源 空间关系 转换规则
  • 简介:<正>一、"登歌"释义"登歌"又名"登哥"、"登謌",古代"登"、"升"通用,故"登歌"又曰"升歌",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比较重要的礼乐文化现象,大约起源于周朝宗庙祭祀礼,亦用于乡饮酒礼、大射礼等,是这些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朝廷祀典、朝会宴飨等仪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登歌"最早见于记载周朝礼仪的《周礼》、《仪礼》、《礼记》之中,以下是"三礼"中"登歌"和"升歌"的使用情况:《周礼》"登歌"出现两次,"升歌"无;《仪礼》"登歌"无,"升歌"出现十次;《礼记》"登歌"出现两次,"升歌"出现十二次。如:《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①《仪礼·乡饮酒礼》:"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牧》、《皇皇者华》。"②《仪

  • 标签: 登歌 升歌 大射礼 礼乐文化 西阶 安世乐
  • 简介:《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对于'台桑',诸注家或阙而不注,或仅曰地名,或有所考证,然终未能明其缘由。~①兹特翻检诸书,稍有领略,对前人所注未敢苟同,详述如下。'嵞山'考欲辨得'台桑'所在,当先明'嵞山'位置。嵞山,洪兴祖引一本作'塗',又洪氏引《释文》、朱熹引一本作'涂',盖'塗'、'涂'皆同音假借字。~②塗山,《天问》洪兴祖《补注》引唐苏鹗《苏

  • 标签: 台桑 会稽 《天问》 假借字 献功 注家
  • 简介:县境牛都乡迎接村原名叫“石鹅”。相传很久以前,石鹅这个地方偏僻荒芜,人烟稀少,土地干裂。住在这里的人都是靠做手艺过日子。有个男扮女装的年轻石匠,人称“石鹅大姐”。他想解决这个地方的缺水问题,组织山里的人凿岩修渠,决心把脑盖山下穿心洞的水引过山来灌田。

  • 标签: 牛都乡 “石鹅坪” 中国 贵州 历史故事
  • 简介: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民族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十七世纪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王朝。在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活动的东北及周边广大地区留下了数量浩繁的满语地名。这些地名具有浓厚满族色彩,是深入研究满族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但是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局限,满语地名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黄锡惠先生所著《满语地名研究》一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满语地名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地名学领域的一项学术空白。

  • 标签: 地名 满族 女真人 先世 疆域 中原
  • 简介: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于参加议和的北方代表多系安福系成员,所以长期以来,破坏南北议和的帽子便完全扣在了安福国会的头上。尽管安福国会的立场与议和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但南北议和的破裂却是南北双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双方毫无诚意的自我利益的坚守是将1919年南北和谈推向决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安福国会 南北议和 皖系军阀 政争
  • 简介:南通地名精辟有趣,文化底蕴丰厚,不少带有数字的地名,加上典故寓于其中,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闲聊话题。曾受《总而言之》的传播,孩子们学唱童谣时变成借助的母语,无愧上传下袭,能够延传至今。一人巷位于城西和平桥下的花圃旁,原在南通市人民广播电台大楼下的一条小巷,因巷子实在狭窄,大家趣称它为“一人巷”。相传从前有对乡下阔佬夫妇,千里迢迢搬到这条不知名的小巷居住。

  • 标签: 地名文化 南通市 人民广播电台 文化底蕴
  • 简介:自古以来嵌地名的联语难度高,不过一旦嵌得好,其产生的欣赏价值也高。因而此类嵌地名联别具雅趣,深受世人所爱。广西容县人龚煜江先生曾作过一副嵌当地地名的妙联:

  • 标签: 地名 广西 欣赏价值
  • 简介: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风俗,是出于对君、亲的尊敬,不直接称呼,也不直接书写他们的名字,而是采用别的办法加以回避。从《礼记·曲礼上》的记载看,早期的避讳,还作了一些原则规定,如'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随着儒学在封建上层建筑中占统治地位,避讳就日

  • 标签: 峦州 嫌名 封建专制主义 还淳县 临文不讳 睦州
  • 简介:地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一定的地名和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地名的许多内容都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类思维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地名就是人类创造自己文明的历史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足印,有的古老,有的新鲜。

  • 标签: 地名 隆德 人类思维 思想观念 认知活动 思维方式
  • 简介:香港被誉为“东方明珠”。这个“东方明珠”是谁开发与建造的?从香港的一些古老的地名可以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九龙”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地名。从深圳罗湖海关跨过那条水沟似的界河往南走至海边

  • 标签: 香港 九龙半岛 壮族地名 春秋战国时期 打鼓岭
  • 简介:昌吉为丝绸之路北道的重镇,历史上到此地的名人络绎不绝。因此,记录其地名来源的也不少。昌吉历史悠久,人文复杂,资源丰富,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中西方学者和探险家在这里活动,由此出版了不少记载昌吉地区的著作、探险报告和论文。由于这个地区民族和语言文字复杂,沿革变迁频繁,所以其城邑的名称常常彼此混淆,造成错误,对此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关于"昌吉"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认为"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二是清代史学界研究西域地名的权威学者傅恒等撰《西域同文志》卷一《天山北路地名》解释道:"昌吉,准语‘场圃’也,汉蒲类后国地,汉移支国也。"徐松《西域水道记》也认为"昌吉"一名系准噶尔语,是"场圃"的音译,以河名而得。

  • 标签: 昌吉 彰八里 昌八剌 仰吉八里 卫拉特蒙古
  • 简介:渤海国作为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和属国,在立国200多年间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唐代东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渤海国与当时的邻国新罗和日本也有着十分密切的接触和交往,为将盛唐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选取渤海国早期历史中比较重要的王族渊源、营州反叛与震国建立的关系、渤海王国诸称谓之寓意源流3个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考释和探讨。

  • 标签: 渤海 契丹 唐朝 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