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1903年的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个译本:8月,湖南长沙人章士钊(笔名黄中黄)所译《孙逸仙》出版;11月,江苏吴江同里人金松岑(笔名金一)所译《三十三年落花梦》出版。两个译本,书名不同,内容取自同一本日文版的《三十三年之梦》。金松岑的泽本,于是年11月20日在日本印刷,五天后发行,印刷时间和实际发行时间有差距,所以有人把金松岑的译本归到1904年。

  • 标签: 译本 孙中山 发行时间 《孙逸仙》 1904年 金松岑
  • 简介:《离骚》中的'皇考',王逸注以为指屈原的亡父。自清代以来说者各异。我们认为王逸说依旧最为可信。《离骚》中的'皇考'不可能指屈原的祖父、曾祖或者太祖。一些学者用先秦宗庙名称来解释《离骚》中的'皇考',目前来看,还是不合适的。

  • 标签: 祭法 文王 九叹 郑穆公 屈瑕 屈子
  • 简介:杨刚悄然住进邵洵美密友项美丽的寓所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扬言要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上海军民奋起抗战。此时,《大公报》女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经友人介绍,悄悄地住进了法租界霞飞路1826号一幢花园洋房,即今淮海中路宛平路口,与上海乐团相邻的那个弄堂。杨刚,原名杨缤,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英文极好。她来上海负有党组织交付的特殊使命。那时她30来岁。霞飞路1826号是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的寓所。项美丽的英文原名EmilyHahn,她年轻漂亮,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具有爱

  • 标签: 公正评论 论持久战 毛泽东 杨刚 译稿 父亲
  • 简介:云南出现“滇”的称呼,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对此称呼的语种和含义,过去很多学者已有专论。今天,在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整体思想指导下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不仅只是一个字的含义及其解释,还涉及到云南各民族的发展、变化及其所处地位,说明云南很早以前在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民族关系等方面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在云南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

  • 标签: 云南 地方志 “滇” 语种 文化交流 宗教传播
  • 简介:我国苗族族称定为“苗”,是各地苗族自称“Hmongb”(蒙,清鼻音)、“Mongb”(蒙,浊鼻音)、“Hmaob”(毛,清鼻音)、“Maobl”(毛,浊鼻音)、“Hmub”(母,清鼻音)、“Mub”(母,浊鼻音)、”Hmangb”(芒,清鼻音)、“Mangb”(芒,浊鼻音)等的音译,为全体苗族同胞所承认,可以说是苗族的共同族称。此外,各地苗族还有一些次族称,如湘西等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xongt”,音译“嘎雄”;湘西泸溪地区苗族自称为“Deilsangb”,音译“待桑”;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Nes”和DeilYul”,音译为“嘎娜”和“待尤”;广西融水地区苗族“DeilGef”和“Hmongb”两种自称并存,两者音译为“待格”和“蒙”。这些共同族称和次族称,都有其来源和含义,只因过去苗族没有文字,未能写成史书流传下来,后人无法知道罢了。因而苗族族称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

  • 标签: 族称 祭鼓节 氏族成员 融水 运金运银 西沪
  • 简介:头枕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用于支撑头部的家具,也是伴随死者进入来世的重要随葬品。在新王国时期,出现了头枕形状的护身符(wrs)。因其形状类似古埃及观念中的地平线,头枕具有太阳象征意义,人的头部枕在头枕上,象征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头枕可以托举使用者的头部,并将其从与死亡类似的深睡状态中唤醒。因此,作为丧葬用品的头枕能够在冥界唤醒死者,使其复活。此外,头枕的使用还表明了古埃及太阳神信仰的普遍性。作为神显的媒介,太阳神通过头枕与死者合一,从而使死者成为神圣,获得重生。

  • 标签: 头枕 wrs护身符 《金字塔铭文》 《棺椁文书》 《亡灵书》 太阳象征意义
  • 简介:宋以唐之职事官“寓禄秩,叙位著”,其排列顺序称为“阶序”。唐职事官本自有品,品谓九品正从上下,品高者位高,品低者位卑。然列入阶序之职事官却有高品反处下位、低品反居上列者。故学者或疑宋代“官品变得无关紧要”。本文以所属机构为单位分析阶序与官品之间的关系,发现阶序的构成原则为机构优先、官品次之、机构内部按官品顺序排列,卑品居于高品之上的现象仅存在于不同机构的职事官之间。

  • 标签: 北宋前期 排列顺序 构成原则 官品 机构 优先
  • 简介:<正>“吐蕃”,是唐代中原人对当时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古代藏族政权(即通常所说的“吐蕃王朝”)及其属地、属民的称谓。在初唐的汉文史料中,“吐蕃”有时亦作“土蕃”。对“吐蕃”这一名号的语源及其最初含义,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多次探讨,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本文拟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有关史料,对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有代

  • 标签: 吐蕃时期 突厥语族 吐谷浑人 青藏高原 语源 阿尔泰语系语言
  • 简介:王素等同志的《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一文,提出了孙权时期的长沙郡既有口钱、算赋徵收之制,又有户调制的实行。我曾於2000年就这一问题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孙吴有口钱、算赋徵收之制而无户调之制,向王素等同志提出了质疑。此後,王素同志又在《历史研究》撰文反驳了我的这一看法。《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正式出版後,提供了对吴简中有关“调”字的涵意进行全面考察的条件,因而我把吴简中有关“调”的竹简按其表述的不同方式区分为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每种类型的“调”都不能作“户调”解释。从而动摇了孙吴有户调制的观点的论据。

  • 标签: 三国吴简 口钱 算赋制度 户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