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广武山位于荥阳市最北部,横亘东西,西起泪水镇口子村的汜河汇入黄河处,东至京广线上的黄河铁桥,绵延32公里,海拔150~250米。古代称其为三皇山、三室山或敖■山,西汉称为广武山或荣阳山,近代人们讹称其为邙山或北邙。广武山连接摩旗顶、下诏峪、秦王寨、牛口峪、飞龙顶、敖仓和虎牢关等史迹和古战场,有汉霸二王城、桃花峪、黄河游览区等风景区。广武山自古就以“万年横天险”著称。旧志中说“天下之要塞在中州,中州之要塞在广武”,说明了其位置的险要。古代这里扼中原通向关中盆地之要塞,形势险要,森林茂密,可设兵埋伏,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看来,广武山为黄河南面的天然屏障,东为万里平原,无险可守,西连群山,加上山体

  • 标签: 刘邦 武山 项羽 古战场 黄河游览区 关中盆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九四九年六月,在中共滇桂黔边区罗盘区地委的领导下,安龙永和、龙广地区爆发了武装起义,是为“龙广暴动”。这次暴动象一声嘹亮的号角,唤醒了群众;又象一声动地的惊雷,震慑了反动派。当时,兴仁专署和安龙、兴义等县的反动头目,在迅雷之下,惊慌失措。他们函电频繁,共谋对策:一面调兵遣将,武力镇压;一面提出“夷(布衣)汉相亲”,实行怀柔。但是,任凭反动派机关算尽,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

  • 标签: 武装起义 武装暴动 安龙 国民党当局 西隆 武装自卫
  • 简介:广韵》为北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等人所修,这是一部韵书,而兼有字书之用,从中可以检查到隋唐时代字的读音和相传的训解,对阅读古籍和理解古代的声韵都很有用处。韵书是按字的读音来编排文字的。自魏晋时期开始有了韵书以后,到南北朝时期增多。北方作者以洛阳音为主,南方作者以金陵(南京)音为主,都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所谓'韵',就是字音的韵母,

  • 标签: 《广韵》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代 分韵 北宋真宗 《切韵》
  • 简介:20世纪报海奇迹:未读满5年小学的学徒成了十家报纸的总编辑1915年2月7日,江苏昆山东门外一间茅屋里,一位干切纸营生的手工业者30岁的妻子经过4天艰难的分娩,产下一个男婴。因五行缺金和水,算命先生为他取名锡泉。这就是后来以笔名闻名天下的英子。

  • 标签: 冯英子 解读冯英
  • 简介:地处粤东北山区的大埔县,与闽西接壤。该县山川秀丽,文物景点众多,其中有一处景点深受该县广大群众的喜爱,那就是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黎家坪村的广福宫。何言广福宫?恐怕不是很多人了解。现就广福宫的定名,供奉神灵的渊源作一考释。

  • 标签: 小考 文物景点 大埔县 粤东北
  • 简介:果然是个十足的“书痴”“书痴”是亦代先生的自况。1995年,我写了一本书《珍藏的签名本》,交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之前,把书稿寄给了亦代先生,想听听他的指教。不久,我收到亦代先生为拙著写的一篇《书痴说书迷》的序言,他在序中说:“差不多我一生的历史都和书分不开,书为我所钟爱,书也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友人。”

  • 标签: 冯亦代 出版社 签名本
  • 简介:甘肃河西走廊中部,有一座横亘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的威武雄壮的古城池,它扼守边陲,天险紧要。这就是号称“天下雄关”的嘉峪关。

  • 标签: 嘉峪关 河西走廊 祁连山
  • 简介:牧是1939年末考上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第三期的。他在《窄的门和宽广的路》一文中回忆道:“我终于在另一次报考中,考上了鲁艺文学系,而且被认为是这一批考生中水平很不错的。”这是确实的。我认为牧不仅在“这一批考生中水平很不错”,就是在文学系第三期50名左右的同学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牧一生在文学创作、编辑与组织领导工作中的贡献可以证明。

  • 标签: 冯牧延安
  • 简介:颜真卿(709—785)是唐朝最有建树的书法家。他出生在唐朝都城长安,祖籍是琅邪临沂。王羲之的祖籍也是琅邪临沂。王氏和颜氏,都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王氏是东汉时从外地迁入琅邪的,而颜氏在先秦时期就居住该地了。如果追寻先世的荣耀,颜氏的资本更雄厚一些。据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颜家庙碑》追述,颜氏的先祖,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最受孔子钟爱的颜

  • 标签: 颜真卿 书法作品 书法家 楷书 唐朝 先秦时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做“书道、文人书法”.首先我想说的是全世界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有书法?一当然朝鲜和日本也有书法,不过他们的书法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一因为中国文字是单音字、方块字,书写文字是我们特有的文化传统.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以便于交流的工具,要记录语言,也就要认识中国文字的特点.当然我们可以用钢笔、铅笔或者其他硬笔作工具,但严格来讲,用这些笔书写的文字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书法.

  • 标签: 文人书法 中国文字 文化传统 单音字 方块字 工具
  • 简介:2017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中午12点18分,其庸先生仙逝,这一天离他的生日只差四天。他是我极为崇敬的师长,是我多年的老领导,也是我走进红学领域的领路人。1979年,老把我从文化部机关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懂的无知小子。几十年来,正是在老的教育、培养下,我逐渐成长为一名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回想几十年里追随老左右的时光和经历,不禁思绪万千。老的去世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不少媒体采访我,都要问两个问题:

  • 标签: 事深切 先生事 冯其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