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东汉时,铫期之子铫刚殴杀奸臣国丈郭荣,铫期绑子上殿请罪,刘秀因酒醉欲将铫全家问斩。马武回朝,闻信闯宫保奏,始赦铫家满门。

  • 标签: 京剧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中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2年9月,“中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在西安举行,赵阳武在新编历史剧《凤鸣岐山》中饰演的姜子牙一角,以其鲜明的艺术形象,独特的性格风采,受到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从姜子牙的艺术形象,人们看到了赵阳武的艺术创造精神,以及他在艺术表演方面的追求与探索。

  • 标签: 演员 赵阳武 历史剧 《凤鸣岐山》 姜子牙形象 艺术形象
  • 简介:马戏大篷,对于久居大都市的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年龄小一些的人甚至都没见过,他们仅有的印象可能是从电视中得来的。但是,对民营杂技团来说,马戏大篷却是他们常年演出的场所,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生命之舟。他们每年拉着大篷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城镇巡演,就如一朵朵张开的伞花绽放在祖国大地。因此,那些中小城镇的百姓有福了,他们比大都市的人更多了一重欢乐。

  • 标签:
  • 简介:文化部第三届新剧目文华奖,4月16日在北京揭晓,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创作演出的歌剧《张骞》,荣获文华大奖。作曲张玉龙,导演陈坪,主演米东风、安金玉分别荣获文华音乐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五幕歌剧《张骞》,表现了西汉外交家、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应召出使西域,加强民族团结,开拓丝绸之路的动人情景与宏大业绩。该剧创作于1992年,首演于陕西省新剧(节)目观摩调演,并一

  • 标签: 文华大奖 戏剧节 陕西省歌舞剧院 文华奖 安金玉 艺术风采
  • 简介:2017年4月7日上午,北京演艺集团第四届“梦想成真”演出季开幕式在国家体育馆举行。北京演艺集团旗下的中国杂技团、中国评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北京民族乐团和北京曲艺团汇聚国家体育馆副馆。各院团以隆重的形式感、震撼力、动态事件展现京演集团九大院团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杂技团 中国评剧院 艺术剧院 民族乐团 梦想成真 形式感
  • 简介:一向以演出交响乐、芭蕾为主的上海大剧院,在世博年刮起一阵“中国风”。从2月20日开始到3月7日,上海大剧院陆续推出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京昆群荚会”系列演出,共计11台节目17场京、昆剧在此上演。这次“京昆群英会”集中了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的重量级名家,剧目不仅有常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也有近年不断改编的创新作品,其中包括传统昆剧《长生殿》和《牡丹亭》、

  • 标签: 上海大剧院 群英会 上海昆剧团 风采 中华 传统特色
  • 作者: 夏玫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7期
  • 机构:戏曲“文场”与“武场”,各占戏曲乐队的半壁江山。所谓“文场”,是指各种管弦乐器,如胡琴(京胡、板胡、二胡等等)、三弦、月琴、大提琴、阮、琵琶、唢呐、竹笛、笙等。所谓“武场”,是指各种打击乐器,如板、鼓、锣(大锣、小锣)、铙钹、撞钟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抄写巴特比》故事描述:"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用了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

  • 标签: 巴特 抄写 律师事务所 提问 美国华尔街 19世纪末
  • 简介:2008年元月19日,山东省首批文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资格认证班开幕式在山东剧院举行。山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文化厅的领导到场并讲话。经推荐选拔,来自文化和其它相关系统的22个文化职业(工种)的172名考评踊跃参加了培训并进行了资格认证。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资格认证班的举办,标志着在共建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文化厅在文化人才管理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拉开了我省文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序幕。

  • 标签: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文化行业 资格认证 考评员 工种 山东省文化厅
  • 简介: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在戏曲音乐中必不可少,它可以满足很多特殊情感的表达需求,使戏曲音乐及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完美,这就需要二胡演奏者拥有深厚的功底和对戏曲深刻的理解,最大程度地达到“人胡合一”。

  • 标签: 戏曲音乐 二胡 情感 演奏员 技巧 伴奏
  • 简介:在中国舞台演出西方现代戏剧是一个从领会、吸收到创新的过程。以往对北京人艺1983年版《推销之死》的评论偏重于剧作家米勒与译者兼主演英若诚之间的合作。要揭示京剧等中国艺术是如何融入《推销之死》的,我们必须梳理米勒与北京人艺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配角演员的合作。是这一被忽视的合作促成了1983年版《推销之死》创新戏剧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并影响了百老汇1985年和2012年版的《推销之死》。

  • 标签: 米勒 《推销员之死》 北京人艺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