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被称为“开国第一班”的安徽省首届戏剧理论读书班,由省艺术研究所、省剧目工作室和合肥市戏剧创作研究室联合主办,于1988年12月6日至15日在省会合肥举行。建国39年之后才出现“开国第一班”不能不令人慨叹:安徽省戏剧理论这枝花种得太迟。但是,这第一枝花的培植方法却不同凡响:它打破“剧人谈剧”的界线,邀请了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苏中、沈敏特、郭因、赵楷等进行讲学;它跳出了“就戏论戏”的圈子,站在大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戏剧,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来观照中国戏曲,使学员感到视野开阔,心胸扩展,回顾以往囿于一隅的窘境,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概。

  • 标签: 戏剧理论 戏剧创作 沈敏特 文学理论家 中国戏曲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简介:孙玉姣——花旦傅朋——小生刘媒婆——彩旦〔孙玉姣上。孙玉姣(唱硬二六)老爹爹去世早家境难过,母女们喂鸡鸭苦度生活,我的娘整日里吃斋念佛,可叹我二八女未结丝罗。(截)(坐)裙钗孙玉姣,父亲去世,母亲孙寡居,只生奴家一人,年方一十六岁,尚未订亲。母亲每日在普救寺听经念佛,不理家务,想起奴家终身,好不愁闷。今天我娘又去听经,我不免学习针黹,等候我娘便了。

  • 标签: 花音 玉镯 情意缠绵 奴家 母亲 姻缘
  • 简介:曾成功执导《毕业生》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迈克·尼科斯(MikeNichols)看过《偷心》舞台剧版后,他决定将这个以两性关系的角力为题材开拍电影,以影像表现这个沉重的人性话题。便有了朱丽娅·罗伯茨(JuliaRoberts)、裘德·洛(JudeLaw)、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Portman)、克里夫·欧文(CliveOwen)打造的金球奖获奖的同名影片。

  • 标签: 两性关系 奥斯卡 毕业生 舞台剧 金球奖 导演
  • 简介:研究前辈伶人演剧时的扮相,所需要的参考资料不外乎影像、图像和文字三类文献。其中,影像文献不但可以记录表演时的表情动作,还可以展现角色在不同场次的脸谱、服饰变化,最为直观,但囿于当年水平和条件的限制,传世影像大多画面质量不高。图像文献包括剧照、写真画像、脸谱摹本等。这类文献资料也有较为突出的缺陷,如剧照只能展现演剧过程中某一时刻角色的扮相,无法全面记录扮相的变化,而且当年彩照尚未盛行,黑白照无法反映脸谱、穿戴之瑰丽色彩;写真画像与脸谱摹本则存在着无法做到至精至准,只能摹其形而难传其神等问题。

  • 标签: 艺术文献 金少山 影像文献 参考资料 表情动作 画面质量
  • 简介:“活武松”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武生泰斗”盖叫天,原名张英杰。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演出《狮子楼》,扮演武松从楼上跳下追西门庆,落地时腿骨折断。断骨穿透靴子露在外面。一阵钻心似的疼痛使他欲倒。可是盖叫天马上想到:自己演的是武松,是个英雄,不能倒下,不能在观众面前出丑。于是咬紧牙关,以金鸡独立的姿势,屹立在舞台上,直到大幕落下,他才倒了下来。后因庸医给他接骨接反了,

  • 标签: 京剧表演艺术 盖叫天 张英杰 狮子楼 京剧小生 李洪春
  • 简介:十年潜行,大浪淘沙,再芬黄梅凝聚了一群有着共同梦想的人,组成了“大家庭”,这个家庭前进的每一步都由团队中的成员共同迈出。

  • 标签: 黄梅戏 韩再芬 演员 戏剧作品
  • 简介:介绍戏曲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方法,并结合河北电视台戏曲栏目《绝对有戏》的现场录音,阐述乐队中乐器的摆位、音频系统的设备选用、立体声录音的声像处理、观众席效果声的取。

  • 标签: 戏曲乐队 乐器 声像定位 延时 ABCDE制
  • 简介:<正>谈到戏曲乐队,我们首先要简说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是以唱曲为主,辅以表演,念白,器乐演奏等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形式,极有民族特色。王国维先生著《宋元戏曲考》,是为戏曲史专著之滥觞。其中定义"戏曲",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也。所以后世学人才有"戏曲戏曲,各占半壁"——也即"一半戏一半曲"之说。从中也可以看出来"曲"的重要性。戏曲艺术是有别于歌剧艺术的音乐戏剧,戏曲乐队的构成是以民族乐器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尔会有部分西洋乐器加入来弥补某些音乐频率上的缺失和不足;而歌剧艺术的乐队构成是以西洋管弦乐器为主,在现代

  • 标签: 戏曲乐队 拾音 《宋元戏曲考》 管弦乐器 歌剧艺术 民族乐器
  • 简介:首先说说精忠庙。清朝的统治者十分喜爱戏曲,无论是祭祀、年节、帝后生辰等活动均以唱戏作为重要的庆祝活动,尤其是晚清时期,慈禧、同治、光绪等人对皮黄的爱好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平,不但亲自导戏还下旨编戏。“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嗜戏作为时髦之举。因此,从事演戏的艺人也越来越多。

  • 标签: 梨园 拾遗 庆祝活动 晚清时期 统治者
  • 简介:秦腔《玉镯》原是本戏《法门寺》中的一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曾有幸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段林菊先生亲授该剧,并多次为我院戏曲系学生排演该剧,本文仅以笔者的演出、学习、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才能够将“孙玉姣”这一备受观众喜爱的小花旦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充满神采。

  • 标签: 《拾玉镯》 形象塑造 秦腔 小戏 《法门寺》 表演艺术家
  • 简介:京剧因其覆盖面广,影响深远,一直在全国各地拥有众多观众,因此京剧被誉称为“国剧”。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戏剧危机”的出现,京剧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京剧的改革与发展便成为京剧人的重要课题。回首三十年来的京剧改革与实践,笔者以为大致可以划归为三类:一类是对京剧文本文学性的提升;

  • 标签: 京剧改革 个性化 东北 戏剧危机 80年代 覆盖面
  • 简介:著名秦腔小花旦剧目《玉镯》作为省级精品课程主体剧目,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已经凸显出其在秦腔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为今后秦腔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标识。即以行当带动剧目、以剧目传承戏曲的教育教学模式。

  • 标签: 《拾玉镯》 戏曲教育 戏曲传承 行当
  • 简介: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像瓜。可爱唤做可恨,情人唤做冤家。夜里唱戏叫做旦,名曰净的却是满脸大黑花。圣明的王爷,偏要称孤道寡,你说是谦虚还是自夸?君不见小小小小的老百姓,却是大大大大的野心家。……相传,上述妙文系赵朴初先生当年讨伐林彪、陈伯达之流的檄文之一。笔者引用于此,仅在于借用“听话听反话”之法,谈谈戏剧界“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和戏剧祖师爷老郎先生的有关趣闻铁事。

  • 标签: 生旦净丑 陈伯达 赵朴初 唐明皇 妙文 唐州
  • 简介:岔曲是用于演唱的俗曲,发源于清代的北京,至今仍以曲艺单弦的艺术形式流传。《风雨归舟》是岔曲中景物类题材的代表性文本,其群曲的特点是描述"风雨"和"渔舟"的情景。《卸职入深山》和《疾风骤至》是群曲中知名度最高和最流行的名篇,前者的母本可能是《懒去锄田》。精练浓缩的谋篇艺术、升华主题的艺术价值、雅俗共赏的艺术格调,是《卸职入深山》一曲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清代 岔曲 《风雨归舟》 《卸职入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