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上海的观众大概不会忘记,今年夏天最热的那几天,也是上海的戏迷们最激动的时候。7月28日的傍晚六点,天蟾舞台门前就亮起了“客满”的红灯,同时,购买加座票的观众队伍排出了十几米。当售票小姐卖完加座票随即关门就要下班时,上百名戏迷一齐向售票处发出了呼喊:“小姐,再关照一张票好唔啦。”“他们在武汉演出可以卖站票,你们为什么不可以卖?”面对这些心急如焚的戏迷一阵阵的躁动,剧场负责人全部出动也没有一点效果。一

  • 标签: 须生 观众 下江 京沪 戏迷 连线
  • 简介:尺八是我国古代的一件重要吹奏乐器,其名初始于唐代,汉魏时期已出现同类乐器,于唐代得到兴盛,广泛应用于唐代宫廷乐舞、乐部及民间俗乐中,并于唐宋两次东传至日本,在日本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至今;而在中国一方,尺八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尺八自宋元之后逐渐消失,至明末最终退出音乐历史舞台.20世纪初期尺八一词又不断重现于音乐舞台上,学术界称尺八存活于福建音的洞箫之中,称音洞箫又名音尺八,是我国唐宋时期尺八的遗制,这一论断得到了普遍赞同和广泛应用,似乎已成定论.那么音洞箫究竟是不是尺八?是否为唐宋尺八结合的遗制?本文将对此两种乐器做一细致的横向性比较研究,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原音洞箫的本来面貌,纠正对音洞箫长期以来的误称,为音洞箫正名.

  • 标签: 南音 洞箫 唐宋时期 吹奏乐器 音乐历史 舞台
  • 简介:东汉佛典所载音乐材料,显示了古代印度宫廷乐舞、仪仗音乐与佛法音声的某些特征,体现了原始佛教对佛法音声与俗世乐舞的基本态度,表明原始佛教音乐与世俗乐舞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佛教音乐与中土音乐相互融合的迹象,拉开了佛教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在碰撞中相互融合的序幕。

  • 标签: 东汉佛典 佛教音乐 俗世乐舞
  • 简介:<正>戏学会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在温州成立,参加会议者有王季思、冯其庸、徐朔方、蒋星煜、徐扶明、王进珊、林庆熙、刘辉、彭飞、金宁芬等京、沪、闽、粤、江、浙教授、学者五十余人。温州是戏发源地之一。在戏曲研究深入发展过程中,戏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为海内外学者所注目。在已故著名学者钱扬先生及众多学者专家倡议、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学会正式成立。与会者就戏的源流、范围、概念及今后学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到瑞安参观了高则诚故居遗迹。

  • 标签: 南戏 戏曲研究 温州 徐朔方 学会工作 王进珊
  • 简介: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致力于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著述宏富,使之成为一名当今我国音乐学术领域的重要学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在其众多成果中,最耀眼的一朵奇葩就是关于对音的深入研究和其独具开创性的累累硕果,他说:“研究音音乐及其源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传统音乐乐学特点的理解,充实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华夏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

  • 标签: 王耀华 南音 音乐学家 民族音乐学 音乐教育学 中国音乐史
  • 简介: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中华大地上被战火摧毁的文化珍宝不计其数。齐鲁儿女在浴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入侵的同时,也在殚精竭虑地保存齐鲁文化的瑰宝。

  • 标签: 日本帝国主义 南迁 七七事变 齐鲁文化 发动 军事
  • 简介:本文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佛教艺术对现代设计的装饰形式、设计思想、设计审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佛教艺术本土化的理解,以及佛教对现代设计的作用初步探索了现代设计本土化的一些方式、方法。

  • 标签: 佛教艺术 现代设计 文化 融合
  • 简介: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第十二科“神头鬼面”下,有五字注脚:“即神佛杂剧”。“神头鬼面”与“神佛杂剧”之间的联系,却未明示。而罗锦堂先生把元杂剧分为八类,其中把佛教杂剧划人神怪剧。笔者认为,所谓佛教杂剧,是以佛教文化为铺垫,以宣传佛教思想义理为戏剧主旨的杂剧。在中国历代戏曲学家中,要么将佛教杂剧与道教杂剧混为一谈,要么浅尝辄止,对佛教杂剧的研究并未深入。因此佛教杂剧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成为不被人关注的一环。

  • 标签: 佛教文化 元杂剧 《太和正音谱》 佛教思想 神佛 戏剧
  • 简介:長期以來,人們對宋代戲《趙貞女》故事由何而來衆説紛紜。本文嘗試採用民間故事創作的視角,考察《趙貞女》的故事原點、情節模式、情節單元。以趙貞女爲代表的早期戲婚變故事,體現了鮮明的民間故事創作风格。它們依託於科舉時代的家庭文化背景,對應了素樸普遍的民衆情感。在具體故事形成過程中,創作者又向廣袤的民間故事傳説取源,選擇有用的情節單元,加以移植與聚合,生成新的故事内容。

  • 标签: 趙貞女 故事形成 故事原點 情節單元 民間創作
  • 简介:校讀《詞叙録》,發現尚有三點可以再作申述。第一,徐渭所言的'九宫'與蔣孝《九宫十三調詞譜》的體例有相應之處,但徐渭所見'九宫'未署作者,故周維培推估其是書坊圖利爲删去蔣序而刊行的另一種'九宫曲譜',可聊備一説。第二,徐渭將《香囊記》比作終非本色的雷大使之舞,源自陳師道的《後山詩話》,韓詩、蘇詞勇於'文體跨界',但不符合唐詩宋詞的本色之美,其道理如同宋代教坊中人雷大使的舞技再高,終究'色'不如女;明正德年間,《香囊記》運用麗藻繁典的時文筆法,在徐渭看來,自然不是宋元戲的本色出演,因此以雷大使之舞譬况《香囊記》。第三,有兩條音韻信息,可作討論:其一反映明代方言的部分語音已歸併不分,然腔調劇種使用的戲曲語言,應當先行'正音',纔能確保傳播更加廣遠;其二,徐渭解釋了'薄暮'的音義,應讀作'磨'上聲,意指妓女的假母——'鴇母',在曲中或寫作'博磨''薄母'。

  • 标签: 南詞叙録 南九宫 香囊記 雷大使 薄暮
  • 简介:明初南北两大戏曲声腔在并行发展了百余年后,南曲戏文忽然出现了新的转机。大约从成化年(公元1465年)以后开始,南曲戏文在东南几省间,陆陆续续变化出新的腔种来。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新腔异调更是曾出屡见。这些新腔调一经产生,立即便以异常迅速的态势,向南北各地流布,其发展之快,足迹之远,致使原有的古老戏根本不可望其项背。

  • 标签: 腔调 南戏 考述 明代 戏曲声腔 嘉靖年间
  • 简介:本文试图对福建各高校艺术学院设立音乐舞学科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并对设立音乐舞这门学科的课程结构原则和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寄希望音乐舞这门学科成为实现高等艺术院校文化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探讨福建高校艺术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福建高校 艺术学院 南音乐舞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 简介:日前,为期12天的2015滨重庆啤酒节圆满落幕,本次啤酒节打造了音乐至上的HIFI效果,为市民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体验。啤酒节的扩声系统由德国TWAUDIO高端扬声系统打造,系统采用了18只非常紧凑的Vera36搭配12只VeraS33心型指向超低音组合的垂直线阵列系统、12台K3DSP功放、MIDASM32数字调音台等。

  • 标签: 啤酒节 重庆 扩声系统 听觉体验 调音台
  • 简介:“说关”、“关子”普遍应用于戏的创作与演出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杂剧中也同样有此现象。南北地域相隔,但在说关(或关子)的运用上却不谋而合。说关之“关”,被释作情节之“关目”,在内涵上还有些距离。剧作家之所以将有关表演内容舍去,用一“说关”替代,恰说明此类内容在不同剧作中皆有所表现,以至形成为伶人耳熟能详,举手即来的“通同俗套”、表演范式,每当演至此类情节,只要略作提示,即可心领神会。“吊场”在早期戏中即已出现,“吊场”的运用,近似于“说关”,亦是仅以戏剧术语作表演提示。至于“场”如何“吊”,填补何等内容,用什么样的表演连接上下情节,则全靠演员凭借舞台经验临时发挥。“吊场”与“说关”,均为当时歌场的共同套路。演员看到提示,即知如何表演,用不着剧作家刻意安排。这是戏曲表演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主要标志。

  • 标签: 南戏 说关 吊场
  • 简介:在中西与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之大成,特别是将其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为一体,使之天然地融合于中国乃至东亚、南亚、东南亚诸国和周边地区,成为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种维系精神世界的参禅拜佛礼仪与文化娱乐活动。禅宗戏剧亦遵循禅宗从“不立文字”初衷逐渐过渡到“不离文字”。然后又回到“不立文字”,继而定位到“图文结合”;或从“渐悟”到“顿悟”至“大悟大彻”理念的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发现禅宗一直相伴佛教美术图像,以及趋于戏剧表演文本的图文显现之重要文化特征。

  • 标签: 佛教文化 禅宗戏剧 元图像 图文结合 象征符号
  • 简介:藏传佛教桑耶羌姆考察报告姜春爱(韩国)1995年7月12日至14日(藏历5月16至18日)本人对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的“羌姆”进行了实地考察。“羌姆”一词为藏语的汉语音译,基本意为“蹦跳”。“羌姆”用作寺院舞蹈的名称,或译为“神舞”,与一般意义上的的舞...

  • 标签: 羌姆 桑耶寺 面具 护法神 佛教舞蹈 莲花生
  • 简介:音是中华民族的古老音乐文化之一,人称她为音乐的“活化石”。从中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旋法、曲式、音韵等结构特色。由于她独具艺术特色,所以长期来引起音乐家对她的重视和研究。

  • 标签: 南音唱词 旋法 音音 金钱社会 起音 中国古代音乐
  • 简介:音发源于以古城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约于明末清初传人厦门。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历史、方言、民俗、戏曲、审美、师承等因素影响,泉州、厦门两地音在唱词唱句、撩拍滚门、咬字吐音、润腔、乐器演奏等方面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并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比较泉州厦门两地音唱词的差异,探究两地音形成差异的缘由,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

  • 标签: 南音 唱词 闽南地区 明末清初 因素影响 乐器演奏
  • 简介:臺北故宫圖書文獻館藏明刊朱墨套印本《柯記》三卷,未見今日通行之戲曲目録著録。此本當與明朱墨刊本《邯鄲記》三卷同刊,'以湯本爲主而臧改附傍'。其底本爲晚明刊《柳浪館批評玉茗堂柯夢記》,批語的來源是臧改本、柳浪館批本,以及未署名的此本批者。此本'有湯亦有臧',原著與改訂合併呈現。其批語對臧之删改,褒貶互見,對湯氏原著之結構、思想、文字也有細密警省之處。其獨特的刊本形式與内容,對於湯顯祖劇作之傳播、接受及出版研究,皆富有學術意義。

  • 标签: 朱墨套印 南柯記 柳浪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