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全社会的一致关注,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创新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盖赖苗族村寨的“跺月亮”,就是其中一项典型的事例。本文旨在通过对苗族“跳月”做历史人类学的梳理,揭示“跳月”与苗族历史文化之关系,同时通过对盖赖苗族的“跺月亮”所生存的文化生态做系统性调查,以期揭示“跺月亮”与其着生的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贵州 苗族 跳月 跺月亮
  • 简介:当我们在领略少数民族服饰奇异多姿的造型之时,更感受到它缤纷绚丽的色彩魅力,及其所承载着的观念表达和情韵诉求的分量。作为民族的文化载体。少数民族的服色展现了从生命的原始色彩自发性到表现出以集体色彩倾向为特征的民族自律性的运动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它以持久、稳定的文化根性充当链条,以社会集体成员所共有的情感作为纽带,凝聚了民族生存与发展中所沉淀的历史的、自然的、宗教的、经济的等诸多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 标签: 少数民族服饰 色彩 艺术研究 语言符号系统 文化载体 运动轨迹
  • 简介:2009年,上海东方明珠演绎剧场每晚演出《中华五千年》。《中华五千》以典雅瑰丽的歌舞展示了中华历史上唐、宋、元、明、清五代华彩斑斓的服饰。其饰舞以文化血脉的传承、历朝经典的再现、民族融合的祥和、衣冠王国的雅韵为核心支点,全剧60分钟表演,近600多件道具,1200多套服饰,80多名演员,

  • 标签: 中华 服饰 表演 歌舞 民族融合 东方明
  • 简介:山西省运城市以北约三十华里处,有一处土岗,名为鸣条岗,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舜“卒于鸣条”的鸣条岗,岗上有一座高大遒劲的陵庙,就是闻名遐迩的舜帝陵庙,陵冢庙宇恢宏巍峨,院内千年古柏郁郁葱葱,虎踞龙盘,一派王者之气。

  • 标签: 陵庙 舜帝 习俗 演剧 运城市 山西省
  • 简介:"夫置神庙者,所以佑兆人,祈福应。"中国民众求神拜佛,往往都是有所求的。所求之事,无非就是多子多福、富贵延年、消灾免祸。元杂剧中塑造了许多普通民众形象,这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都会去庙里烧香拜佛,或者在家里做一些法事或仪式,希望借助这些宗教仪式来获得福报或免除灾祸。这些人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各自遭际也不尽相同,通过他们的宗教行为可以窥见元代的民间信仰习俗

  • 标签: 信仰习俗 元杂剧 民间 宗教仪式 中国民众 普通民众
  • 简介:今山西省万荣县,由原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而成,后土祠在荣河县境内。荣河,上古为纶邑。汉置汾阴县,属河东郡。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地得宝鼎故,改汾阴为宝鼎,属河中府。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又因有荣光幂河之瑞,改宝鼎为荣河,属陕西路。金改置荣州,仍为县,元初废州复县,明清因之。现为镇。

  • 标签: 后土祠 万荣县 山西省 习俗 演剧 戏台
  • 简介:审美趣味是审美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能感知的审美客体,从而产生快感或不快感,区分现实和艺术中美和丑的能力。是一种审美评判机能。民族服饰是一种直观的物质文化,以形象和直观的形式体现着该民族的审美趣味。本文尝试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丽江坝区型服饰为个案,探讨服饰中体现的纳西族审美趣味。

  • 标签: 纳西族 服饰 审美趣味
  • 简介:永济位于山西西南部。秦置蒲反县,东汉称蒲坂县,唐以后多称蒲州。蒲坂县故治在今永济市西12.5公里蒲州老城。清雍正六年(1728)升蒲州为府,别置永济县,属蒲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1949年移至今市治,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1年复设永济县,1994年

  • 标签: 戏台 习俗 山西西南部 蒲州 芮城县 正殿
  • 简介:作者通过对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三个田野调查实例的描述和分析,引发对中国民间相似事例的比较与思考,提出不同文化间可能存在音乐习俗模式的同构现象这一学术问题,并以调查实例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 标签: 巴厘岛音乐习俗 跨文化音乐比较 音乐习俗模式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