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门德尔松1809年生于汉堡,1847年逝世于莱比锡。他出身富裕家庭,自幼受到极好的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年仅9岁就以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奏,12岁成为作曲家。门德尔松年轻时,常喜欢在国外旅行。他父亲非常支持他用旅行来扩展见闻、增进修养,因此不惜为之支付大量旅费。门德尔松每到一处都写信给家里,而且每信必附有乐谱,即把他在各

  • 标签: 门德尔松 无词歌 公开演奏 国外旅行 钢琴曲 音乐教育
  • 简介:<正>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有生命在,就有节奏在。生命的活力,形成了生命的运动,运动在时,空中的次序、比例、变化,表现为节奏的形式。有机物所表现的,是生命活力的运动;无机物所表现的,是人为的机械运动。从节奏的整体说来,活力是节奏的重要因素,没有活力就没有节奏。当暴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雨急云飞,大地一

  • 标签: 节奏 生命活力 机械运动 社会生活 无机物 有机物
  • 简介:在二十世纪,对于嵇康《声哀乐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以后,参与研究的学者表现出了对其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卓越的见识,在研究中,研究者们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声哀乐论》中以“声哀乐”为核心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使《声哀乐论》的研究在这些核心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上予以充分展开,通过对《声哀乐论》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明确了嵇康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声无哀乐” “和律” 形式主义音乐观 “导情”
  • 简介:乐音的“空间运动感”是人对音乐艺术的基本感受之一。笔者认为对该问题的探讨也就是对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对作曲、演出、欣赏的艺术实践也将是有益的。

  • 标签: 运动感 音乐美学 析音 艺术实践 和谐度 音乐作品
  • 简介:《声哀乐论》是我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我国自律论音乐美学的鼻祖,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多方面论述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专著。它大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中期,比西欧著名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著作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初版于公元1854年),约早一千六百年。近几年来,在我国的“美学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自律论 汉斯立克 标题性 葬礼进行曲 歌曲旋律
  • 简介:三论“王将铸射,而为之大林”牛龙菲小引看到1992年第3期《中国音乐学》所载之《说"有"也不易》一文之后,又重新研读了《国语·周语》之《单穆公说钟》。有感于某些人对此有关先秦青铜双音钟之乐典资料之文字训诂的歧见,以为有必要在前二文(《"王将铸射,...

  • 标签: 无射 林钟 黄钟 标准音高 乐典 编钟
  • 简介:在抗日战争时期,苏北盐阜根据地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中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于1941年1月25日在盐城重建军部,领导华中军民向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盐阜根据地的戏剧作为盐阜根据地新文化运动的一个

  • 标签: 戏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 军事进攻 文化侵略 英勇顽强 文化运动
  • 简介:去年9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半边天》栏目中,女歌手韩红抱着吉它自弹自唱《北京的金山上》,一曲终了,便信口开河,说这首歌是她母亲雍西写的作品。不知情者,面对韩红的陈述,更对其增加了几分敬意;但圈内的知情人士却深感疑惑,明明是由马倬改编,怎么又出来个雍西?居住在西安的作曲家马倬更是难以置信,这女孩怎能颠倒黑白。于是,便致电该栏目导演陈千,陈千也承认了错误,说韩红年轻,说错了话,并同意协商解决,赔偿2000元等。可在第二次通话时,对方的态度发生了

  • 标签: 著作权法 社会主义 女歌手 经济赔偿 原始资料 西藏昌都地区
  • 简介:音乐能使体育运动参与者激情冲天、力量进发;音乐能使体育运动更富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音乐与体育结合能防治身心疾病.

  • 标签: 音乐体育 音乐治疗
  • 简介:几千年来一直是整个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真的存在孔夫子所说的"亡国之音"么?在读了嵇康的之后,作者有感于其独到的审美体验和乐论思想,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 标签: 亡国之音 《声无哀乐论》 嵇康
  • 简介:<正>为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于今年四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了“《乐记》《声哀乐论》学术讨论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关《乐记》《声哀乐论》的专题耐论会。四十多位音乐界的研究人员和文、史、哲各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4篇。一、关于《乐记》会议讨论中着重涉及的问题有:(1)作者与成书年代多数同志赞同这样的观点:《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有的同志认为,尽管《乐记》思想资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学术讨论会 表现形式 协理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
  • 简介:平等从人人都把自己看成小丑开始,否则人人都是丑角.人类文化的理想是放弃性别.在中国,历史悠久的电影等级早已形成,相当多的影片制作过程,都是一部创作成员的"受难史".

  • 标签: 性别 丑角 趣味 电影本体
  • 简介:魏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223—263)撰写的《声哀乐论》,自问世后其思想向为历朝历代人关注。直至20世纪的近代中国,当人们在学习、研究了中国以及西方、东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后,对《声哀乐论》这一笔古代遗产的思想价值,不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对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了这一古代智慧的不朽。从其在思想史上的价值来看,《声哀乐论》的思想,也为今天建设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即使从今天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理论建设来看,这部论著也从学理层面提供了至今看来仍然富于启迪、依然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认识成果。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思想评价 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特色 学科理论建设
  • 简介:燕乐七均二十八调徵闰角考丁纪園燕乐为什么只有二十八调?研究过燕乐的人们都知道,那是因为燕乐共七均,每均四调的结果。那么,在十二律吕皆可为均的情况下,燕乐为什么只取七均而不取更多或更少?为什么每均只有四调,而不把五正声作为五种调式全收其中?在每均所收...

  • 标签: 燕乐二十八调 二十八宿 《周易》 十二律吕 黄钟 八十四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