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韩美林是我很佩服的艺术家。我佩服他是因为他的执著、刻苦,永不满足——总而言之,是"豁出去"的精神。美林有时来看我,会带来他新出的画册。每次看这些画册,总能带给我惊喜和享受。他的画册还能启发我的灵感,真想马上动手把这种灵感表现出来。可惜,常常是想拿起笔,因身体状况却要去透析,要打针吃药,这点突然闪现的灵感就溜之乎也。美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

  • 标签: “心” “根” 韩美林 身体状况 艺术成就 艺术家
  • 简介:篆书是篆刻的基础。为了应用自如地书写印稿,我们要写好篆书。历史上许多印人曾通过写篆书为篆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寻求出路。邓石如将其篆书的笔意用到篆刻里,印从书出,开一代新风(图A1)。吴昌硕将《石鼓文》笔意融到篆刻创作中,从而塑造了他独特的篆刻语言(图A2)。齐白石从《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创造出了他那恣肆雄强的风格(图A3)。看来,能写好篆书确是篆刻成功的根本保证。初学篆书,可以从《说文解字》临起,既可识篆,又练习写篆。小篆易识易读,李斯、李阳冰的小篆都可作为临范本。《石鼓文》既有大篆的活泼自然,又有小篆的整洁温润,也是很好的临本。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有墨迹本,临时可体会篆书的用笔方法,也可临。写篆书的执笔方法和一般执毛笔的方法一样,只是篆书的使转幅度较大,为便于使转,执笔稍靠上。“篆尚婉而通”,写篆书一般藏锋起笔,匀速行笔,回锋收笔,流畅自然,圆润浑厚。篆书的书写笔顺可根据书写需要作适当变通,如:先写主笔,后写辅笔;先写中间,后写两边等。为能正确而完美地用篆,篆书入印时都要作适合印面的处理,也就是配篆。选配篆字要字字有来历。可从古碑帖、古器铭、古玺印中选。初学篆刻,最好从篆刻工具书里找。《汉印分韵合编》...

  • 标签: 习篆
  • 简介:本人性格沉静,不好言辞,却对草书情有独钟。那明快的节奏、潇洒的风姿、抒情达意的特性,令人神往,使我陶醉。八十年代中同书法热潮开始升温,我有幸成为“弄潮儿”中的一员,屡屡在展赛场中露面。由于绘画的功底与学习各种书体的

  • 标签: 草书艺术 八十年代 书法艺术 抒情达意 艺术境界 滕王阁
  • 简介:一与一些同行或者一些对我工作感兴趣的人们碰面、交流.常常第一句就被问起:你是做当代的还是走传统的?有的还会多问一句:还是两条腿走路?最初听着心里生厌,我想根子上是不喜欢自己被别人界定,不想被归类.不想被贴上标签.不喜欢在聊天的时候听到对方用广告语来形容自己。不过这个问题本身以及发问者的初衷都并没有超出我所能理解的范围——无非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关对方最简单直接的信息罢了。

  • 标签: 随想 广告语 对方 同行
  • 简介:篆刻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新貌出于旧体,创新是对以前面貌的突破,归纳总结这些突破因素,才可能形成新面貌。

  • 标签: 篆刻艺术 归纳总结 书法 创新
  • 简介:生于1957年3月,河南西华县人。1980年毕业于周口师专美术系,毕业后又考入北京画院郭石夫工作室,现在北京金大都画院副院长、北京万博画院副院长、一级画师。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全国建军七十周年书画大展”银奖、“中韩交流书画大展”二等奖、“中国书画大赛”一等奖、“海内著名画家邀请展”银奖,

  • 标签: 书画大赛 著名画家 西华县 美术系 工作室 画院
  • 简介:◎笔墨所传,根柢精神。自古有志于八分者,所求之根本即在其隶书精神也。盖隶书精神,要在朴素与正大之间,乃两汉文化之表征,亦民族精神之巩基也。◎朴素正大之隶书精神、其思想渊源乃自传统哲学中来。隶书精神之朴素,源于老庄之"见素抱朴"(《老子》第十九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庄子·天道》);

  • 标签: 复归于朴 两汉文化 根柢 民族精神 临习 天地之间
  • 简介:人到中年,确实少了许多的冲动,在平淡与寂寞的状态中,古人某种精神让我有一种虚拟的归宿感。一个人呆在画室,在画画没有感觉时,泡一壶铁观音,把玩一下紫砂器,从古人的喜好中企图"悟"出点道道来。壶求一个"润"字,黯然有光是一种境界,里面藏有玉般的美德。壶久了,渐渐地退去一种火气,在长长的时间中生成一种温和润泽的"包浆"。壶的过程是一种平常与日常的过程,不必刻意,更不能急于求成,耐心与诚心即可。不断地重复看似有劳无获的过程,那不仅仅是耐心,而是一种意境。

  • 标签: 养壶
  • 简介:《祭侄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成,因而顾不得笔墨的工拙,字随情绪起伏,纯为情之所至与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用笔颜真卿《祭侄稿》用笔取法篆籀,变方为圆,中锋运笔较多,线条浑厚圆劲,一改魏晋以来以内擫笔势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颜真卿用外拓的笔势,取外满之字形以表现书家鲜明的个性,其用笔圆润、厚实,徐疾顿挫如"屋漏痕"。颜真卿曾问书于张旭,故其用笔与张旭一脉相承,起笔藏锋逆入,中锋

  • 标签: 侄稿 祭侄 稿临习
  • 简介:学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道绕不开的门坎。我初学书时打下了一些楷书的功底之后,曾对之通临过两三遍。近几年由于迟迟定不下主攻方向,因而平时极少临帖,只在时风中兜圈子,对《兰亭序》的印象渐渐地淡忘了。

  • 标签: 临习小记 兰亭序临习
  • 简介: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力量和文明的象征,是世界艺苑中独标一格的奇葩。千百年来,历代无数书家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给我们留下了

  • 标签: 临习立基 浅谈临习 立基帖
  • 简介:<正>掌握字形的基础练习,应注意行书的基本笔画分析。下面将《兰亭序》中的基本笔画进行分析,列以下表,加以说明,并写出用笔特点。这些要点可以作单独练习,然后应用到字中。

  • 标签: 《兰亭序》 基本笔画 临习
  • 简介:《兰亭序》是我国著名行书法帖,是东晋永和九年,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今浙江绍兴)所作的诗序。传说真迹已成为唐太宗殉葬品,流传在世上的是唐代人的摹本,因能体现书圣的原貌,也成为后代人临范本,从而造就了一代代书法名家。于曙光先生对如何临《兰亭序》,作了深刻研究,所得经验真切实用,很有价值。本刊今年特地推出连载,供热爱书法的少年儿童学习、参考。

  • 标签: 《兰亭序》 临习 书法名家 于曙光 诗序 书圣
  • 简介:福建绘画历史上有无“闽派”?“闽”与“闽派”有何关系?本文从文献入手,探讨与“闽派”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如闽中画派,何人开派?何人传承?有何特征?流布状态又如何?对闽中画派与明清之际绘画潮流的关系作出深入分析,澄清了若干问题。

  • 标签: 闽派 闽习 泛传统 黄慎 福建绘画
  • 简介:我的良师益友中有几位中国当代优秀批评家,相处长了,对他们也就了解得深,对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家(或理论家)职业身份中的甘苦也有些真切体验--雅的体验与俗的体验.

  • 标签: 美术批评 稿酬 美术理论 画家 舆论监督
  • 简介:抽象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已然代替具象成为全球大艺术家创怍的主流,但是由于中西抽象艺术在形成时间上不同步,生长的文化土壤也不同,抽象艺术在引入中国之后,开始进行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宽泛移植和中国语式的转换,也就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抽象艺术表现形式。尽管如此,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怍品所呈现的内容始终离不开艺术家的“心灵轨迹”。

  • 标签: 抽象艺术 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发展 形成时间 文化土壤 艺术家
  • 简介:<正>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县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博采众长,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今体,书艺卓著,有"书圣"美誉。王羲之遗存的书法很多,其中《黄庭经》是

  • 标签: 临习 黄庭经 妍美 右军将军 今体 书风
  • 简介:间架在练习《始平公造像记》基本笔画的同时,还要加强间架结构的临,只有熟练掌握此帖的间架结构,才能体会其风格神韵,结体之匠心独具。

  • 标签: 临习要点 公造像 始平
  • 简介:~~历来学习行书的常常会提到唐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这篇序文是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法师远涉西域,求取大乘佛法,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籍而作,又由太子李治(高宗)撰记。这样一篇由皇帝与太子为之亲制的序记,对当时的佛教徒来说,是最有权威的“护法”,当然要物色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来书写,并勒石以传。除了褚遂良及王行满写本以外,沙门怀仁遂有集摹王书之作。此碑从贞观廿二年太宗作序到高宗咸亨三年方完成,其间经历了廿四个年头。可见当时怀仁集成此碑,真是谨慎将事,煞费苦心。所以前人有“铢积寸累,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之说。此碑体势一贯,宛如羲之复生,许多字看上去都似曾相识,十分眼熟。如整字取自《兰亭序》的就有: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约四十字;取自《奉橘帖》的有:三、百、霜、降等字;此外也有见于《孔侍中帖》等。如果把这些字与唐摹墨本相比,可谓形神俱得,足见其对原作的忠实程度了。唐太宗称王羲之的书法,“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王字确实是高水平的。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的水平越高,理解与欣赏就越不容易,想学习它,也就应该一步步地循序渐...

  • 标签: 临习王圣 教序 王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