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2018悦来公共艺术展历经近10个月的打磨,11月18日终于正式开幕,与公众见面。展出后的作品将永久性地放置在会展中心及周边环境中,这批栖身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将带给城市新鲜的活力,引领当地市民进行参与,使之产生对文化艺术的全新情感体验和视觉认知。作为此次展览主办方代表的王菊梦女士,与《当代美术家》共同探讨公共艺术对社会、公众的意义。

  • 标签: 公共艺术 公众 文化内涵 空间
  • 简介:

  • 标签: No.1
  • 简介:拟在灰色的别墅墙面上绘制常见的白色停车位与若干交通标示以此来表现当下一些人的内心状态与社会现实。主要想要表达人们立足的不易与拼搏的信念。停车位是一个我们每天都能遇到的交通符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停车位已经遍布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还是紧张,有时也是一位难求。在这背后也揭示了现代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对八零九零后来说。在拥挤的社会中,

  • 标签: 艺术 现代经济发展 社会现实 停车位 社会经济 交通
  • 简介:爱沙尼亚人在爱沙尼亚这片国土上已经生活了数干年。我们的总统伦纳特.梅里也是一位作家,他对爱沙尼亚人的历史和民族个性有着深厚的研究,因而特别强调我们这块已经耕耘了数干年的土地上的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年代,他甚至称之为爱沙尼亚的象征。

  • 标签: 爱沙尼亚 民族个性 美术 历史
  • 简介:之6月22日(首日)行为录像作品《虫迹》过程:古琴声中,一个很小的昆虫在我的拳掌手指间缓缓爬行,约十分钟后坠落于地,作品结束。昆虫是昨晚睡觉时在床上偶然发现。随笔:在执行30天30个作品的计划期间,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规律化、简单化是重要的,专注于自己平实、琐碎的情绪,尊重不可预知的即时感受,然后通过作品去呈现这些所思所想。30件不可预知的作品或许细腻如诗、或许残酷极端、或许有些创造性、也或许让人疑惑根本不像艺术作品,我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直觉判断,在高密度和未知结果的创作状态下扛过这30天。

  • 标签: 艺术作品 录像作品 直觉判断 创作状态 规律化 装置作品
  • 简介:问:很抱歉打断你做作品!从上午你在那边的水井,给大气球打气并要充满水井,到现在排布这些小气球,在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形式里面,你这件作品,是属于装置还是一个行为呢?答:应该说是装置吧。问:嗯。如果是装置的话,在作品主题上,你这些气球和水井的相互关系上,你是怎样想的?答:从我第一次来这里,我就注意到了这些井。那时我就想用气球把这些井填满。我想让气球一直变大,再变大,在井里产生那种挤压的效果。

  • 标签: 艺术形式 作品主题 大气球 水井 小气球 装置
  • 简介:"与多元文化的美妙邂逅,总是让人灵感泉涌。"说起艺术家驻留计划(ArtistInResidence,简称AIR),日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曾经这样说。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艺术驻留项目中被孕育出来。从现代主义时期的画家皮特.蒙德里安,到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白双全,以及青年一代新锐艺术家邓大非、何海、程然、杨心广、耿雪……都曾通过艺术驻留项目来到一个未知的环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 标签: 美术馆馆长 蒙德里安 多元文化 皮特 现代主义时期 策展人
  • 简介:问:你改换了最开始时的方案了,为什么改方案?答:因为我看了朋友们发的朋友圈了,发现大家有的跟我想的也差不多,我就换了一个。问:然后你什么时候选择了这样一个方案?答:就是前几天,来之前。问:这个方案实施的难度就是在于怎么样请这些艺术家来……答:来互动一下。问:你在墙上刷这些颜料,先是画了一个靶子,之后画了几个色块,

  • 标签: 艺术家 朋友 王硕 马耳山艺术计划方案
  • 简介:问:请你先介绍一下自己好吗!答:我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读研究生一年级,我是李岩老师的学生。这次参与马耳山艺术计划,我的作品是关于西游记与霍珀的一个主题摆拍。问:你的手绘方案我看过,画面中的构图和气氛表现,是和霍珀的绘画有一些关联。今天现场在实施的时候,

  • 标签: 艺术 李雪峰 鲁迅美术学院 一年级 研究生 中国画
  • 简介:问:请问这个作品是方案里的诗歌视觉呈现吗?还是把诗歌作为作品的注解?答:注解吧。问:我看在方案里诗歌里的意向在实施中差不多都有呈现,作品最后的效果有一种仪式感,有一种暗黑的气氛。答:对,有点巫术的感觉。

  • 标签: 艺术 诗歌 作品 仪式感 注解
  • 简介:制作阐释:1:具体材料及预算(单位元)发电机900、音箱200、蓄电池260、u盘125木箱30、导线、插排100、手摇漆50、路费、运输400、汽油100。主要材料属性:发电机:红色2千瓦汽油发电机发电功率2千瓦每小时约等于2度电油耗0.

  • 标签: 艺术 张鹏 发电机 发电功率 蓄电池 材料
  • 简介:问: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好吗?答:好的,这次我的作品是通过我对马耳山的荒凉废弃感去找寻我内心的被我遗忘多年,同时也荒废于心的情感,然后通过影像去表达,想要在记忆与感受中擦出点不一样火花并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自我。同时在当下世界,令人分心的事情太多,我想要创作出能够让人们难以忘怀的,

  • 标签: 艺术 李海 作品 影像
  • 简介:马耳山艺术计划(第一回)从启动到文献展结束,历时近一年。在计划进行的这段时间里,作为计划策划者之一,我经常会被问到各种问题,而其他策划者与计划小组成员也是如此。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大多关注在事件的意义指向方面,用以肯定或否定。直到目前为止,计划面对的接受思路也都是这样。那么在这里,借一年之机,

  • 标签: 艺术 小组成员 思考角度 意义指向 策划者
  • 简介:编者的话:201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中小学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经调查,各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两大困难:一是无规范教材,二是缺少专业书法教师。自2013年3月起,陈振濂先生率先启动“蒲公英计划”培训书法教师,这无疑是书法教育界的一大福音,教师们如饮甘露,如沐春风。陈振濂先生的这项义举令我们敬仰不已……

  • 标签: 书法教育 陈振濂 蒲公英 书法教师 国家教育部 课程标准
  • 简介:多元对话当代伊斯兰国家艺术左上绘画11号1996年(巴基斯坦)斯鲁特·阿齐兹左下七天的孪生子1994年(土耳其)塞哈特·凯拉兹右下向曼德猎手致敬1997年(马里)阿波多拉耶·科奈特多元对话当代伊斯兰国家艺术...

  • 标签: 多元对话 伊斯兰国家 巴基斯坦 土耳其 孪生子 绘画
  • 简介:轰轰烈烈的国家画院30年庆典随着新年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和煦的春光中,面对满园正在含苞吐翠的新芽从容地说道:建院30年大庆把牌子打出去了,现在要练练管理和学术的内功了。

  • 标签: 杨晓阳 画院 国家 院长 学术 北京
  • 简介:林木在《大国崛起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从中国当代艺术趋向谈起》中谈到,我们艺术的创作,绝非为了“走向世界”而重塑中国形象,甚至,也并非为了重塑中国形象的政治性目的而作为中国形象的刻意塑造。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应该真诚地观察生活体验现实,我们的艺术当然应该与这个生气勃勃的正在巍然崛起的大国形象相联系。我们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也当然应该从自己的民族传统中发展演变而来,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国家形象 大国崛起 中国形象 生活体验 大国形象
  • 简介:"马耳山艺术计划"是一个大型的非商业性当代艺术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长期项目,自2015年3月6日开始,到2015年底,为该计划实施的第一回,期间相继举办多场公共艺术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马耳山艺术计划"以沈阳马耳山山区弃置的近200余座别墅群为实施对象,邀请艺术家们各自进行为期一天的综合艺术行动,再由策划团队将所有实施的艺术方案收集和整理成文献,

  • 标签: 当代艺术 活动综述 非商业性 艺术活动 综合艺术 别墅群
  • 简介: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申报浙江省教育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项目获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规模大发展之后,提出的一项旨在通过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的重大改革举措。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80多年研究生教育历史、积淀深厚,正在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美院”的高等艺术学府,申报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是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外部要求,更是满足自身主动发展的内在自觉。

  • 标签: 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生培养质量 美院 研究生教育 博士 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