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据《法新社》自莫斯科报导,今年6月《狗》在莫斯科首演时不仅反应强烈,场场爆满,而且还有"数千名莫斯科人被拒之门外";该剧院的新院长在解释她为何走马上任的第二天便决定把这部埋没六十年的作品搬上舞台时说:"因为青年需要它."与此同时,文学月刊《旗》也在六月号上发表了《狗》的原著,从而使这部自1926年被没收原稿后一直连名字也鲜为人知的作品得以首次与广大苏联读者见面.这无疑是苏联文艺界一件大事.我们仿佛从这里听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声.关于作者米·阿·布尔加科夫,在拙译《大师和玛格丽特》(已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本刊85年5、6期曾选载)的序言中已有较详细介绍.这里只想补充两点情况:一,当《狗》经出版者多方奔走仍不能获准发表时,好心的编辑曾建议作者"进行修改,然后附上一封(致审查机关的)亲笔信,挥泪陈辞,历数困境,恳求(发表)……"但高傲的作者毅然拒绝了这一建议;二,几年后,当作者在日益困难的处境中认识到"我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在孤军作战"时,他曾把一支手枪经常放在枕边.只是在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答应给他在艺术剧院安排工作之后,他才把那支左轮扔进水塘.米·布尔加科夫的确象法捷耶夫所承认的那样."是一个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背起沉重政治谎言包袱的人."人有颗,狗也有颗."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般是说"人同此,心同此理".然而,也有不少反义的成语,诸如: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胜枚举.这些,当然,指的都是人心.那么狗呢?固然,将狗比人心是荒唐的.不过,偶尔一比也未始不可给人以某些启示.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对话:"那是自然!……这个人胸膛里是一颗狗嘛!""噢,不对,不对!……您这么说可就大错特错了!……最为可怕的就是他现在拥有的已不再�

  • 标签: 教授 莫斯科 套鞋 苏联 写字台 菲利普
  • 简介:<正>结核病疗养院的医士瓦尔瓦拉·雅可夫列夫娜,不仅在教授们面前怕惹是生非,就是对患者也是如此。患者大都来自莫斯科——是些爱挑剔、惹麻烦的人。他们一会嫌热,一会嫌疗养院花园落满灰尘,一会又嫌医疗处置不当,总之事事都让他们感到不快。由于秉性懦弱,瓦尔瓦拉·雅可夫列夫娜退休后即刻把家搬到郊区卡兰廷镇。在那

  • 标签: 疗养院 卡兰 德国人 结核病 莫斯科 花园
  • 简介:笔者于1998年秋造访了俄罗斯。时值俄罗斯刚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国家的金融、银行信贷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整个社会秩序、国计民生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国民教育是与社会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成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遭受危机和侵害自然难于幸免。

  • 标签: 俄罗斯 教育事业 国民教育 教育机制 教育财政
  • 简介:符号域是文化符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文化所依托的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中符号域空间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的关于符号域边界的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的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
  • 简介:在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的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中的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俄语专业究竟应设置哪些课程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一直是修改教学计划的工作重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墨尔本大学俄罗斯研究系、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研究系、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1墨尔本大学俄罗斯研究系获得俄语专业的学位需修满150个学分,其中语言必修课100学分,占总学分66%;专业选修课50学分,占总学分34%。语言必修课程  学分  比例初级俄语37.525%中级俄语37.525%高级俄语2516%专业选修课程分三个方向,学生要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中任选四门。俄语:俄语语言学、阅读《俄语社会学》、19世纪俄国文学与社会、高级俄语语法、用俄语看捷克、阅读《斯拉夫研究》。历史:欧洲地域危机、俄国1890———1924革命、斯大林时代1924———1953、苏联的衰落与灭亡。政治:俄国政治与社会、中、东欧的变迁、冷战理论、后共产主义的方方面面。2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研究系学生获得专业俄语学位需修满22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80学分,占36%;本专业选修课14...

  • 标签: 专业课程设置 俄语专业课程 设置比较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