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的《普希金之家》,1978年在苏联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首次出版。其作者安·比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多次磨难。1979年作家因“非法”出版《大都会》丛刊而被禁止发表作品,1986年才被“解禁”。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之家》初稿的完成时间(1971年)与终稿的审定年份(1999年)分别属于迥然相异的两个时代。正因为这一修订工作具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的“外位性”,作家便赋予小说的艺术世界以更加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指出小说具有唯智论倾向,作家所倡导的是文化崇拜,而这一点与苏联官方宣传工具向人们灌输的个人崇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安·比托夫 《普希金之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安娜·阿赫玛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她在苦难的一生中,张扬人的尊严、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她的诗,是人性的哀歌.也是“伟大的俄罗斯的象征”,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阿赫玛娃的诗就不会泯灭。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苦难 象征 安娜 精神独立 张扬
  • 简介:会议正在开会呢!时而是嗡嗡声,时而寂静,众所周知的发言,滔滔不绝的话语。我常常觉得,整个国家都耗磨在各种会议里。职务在身的人们匆匆去开会,飞机飞,火车跑,在那儿大发议论呵,是造怎样的房,是割怎样的草l外科医生坐在那儿整周地开会,可某地的手术室关门大吉,砖瓦匠整周坐在会上打盹儿,可某处闲撂着尚未砌完的墙壁。牧羊人整周坐着开会啊,把羊群留给群狼去猎取。报刊上没有地方登诗篇啊,尽是报导这种那种会议。灾难临头:民房起了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可消防队长正在会场的烟雾里大讲警惕:慷慨激昂地发言,就象水流滔滔。首长办公室的门口,候见人一大早就在排队,然而主任们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副主任给他们把发言稿准备

  • 标签: 手术室 办公室 副主任 开会 话语 火车
  • 简介:<正>一玛以三分的成绩将就读完了十年级。她穿着时髦的新上衣和绸子喇叭裤在毕业舞会上痛痛快快地翩跹了一番。不久,她就向家长宣布,任何大学都不打算考,她准备备到……贸易系统去工作!“阿利克·济别洛夫答应给我安排工作。他有一个亲叔叔,是贸易界的一个大人物。他可以把我塞进‘成衣部’或‘服饰用品部’,甚至能够把我

  • 标签: 应届毕业生 母亲 帽子 办公室 名字 戏剧改革
  • 简介:<正>苏联1987年9月24日的《苏维埃文化报》刊出苏联学者谢·罗普切夫的文章:《中国第一次全国电影汇映》.文章生动而详尽地向苏联读者介绍了我国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汇映的盛况,指出有100余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参加这次汇映,规模在中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国内受到重

  • 标签: 苏联 电影 苏维埃 纪录片 动画片 故事片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的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的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的,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身份焦虑的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的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的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的夹击带来的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的交互作用下,作家的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的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的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的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的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的思想,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的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列·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尔斯塔娅(1844-1919)颇具文学天赋,早在少女时代就写成中篇小说《娜塔莎》,托尔斯泰读后曾惊叹该小说中的“真实和质朴的活力”,遗憾的是小说手稿被作者在婚前焚毁了。尔斯塔娅以其日记和回忆录闻名于世,但她的...

  • 标签: 散文诗 贝多芬 第五交响曲 列·托尔斯泰 无边无际的空间 北极狐
  • 简介:今年是苏联俄罗斯女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娃(1889—1966)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位著名的女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把1989年定为阿赫玛娃年。阿赫玛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生疏。本刊曾多次发表过她的诗作,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魂曲》。这期我们刊登这篇文学回忆录,也是纪念这位女诗人的一种表示。这篇回忆录不仅写得生动有趣,而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对于了解当年的历史情况以及女诗人的创作和为人,都很有好处。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安德列耶夫 女诗人 左琴科 列宁格勒 俄罗斯人
  • 简介:莱蒙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的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在苏联共产党的众多领导人中,莫洛夫堪称“元老级”人物。他生于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时期,逝世于1986年的戈尔巴乔夫时代,享年96岁。他曾以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出任中央责任书记,时年31岁。40岁(1930年)起担任苏联政府的领导工作,曾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等要职。

  • 标签: 苏联 共产党 领导人 莫洛托夫 政治生涯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阿赫玛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阿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阿赫玛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阿赫玛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