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1908年发表的《青鸟》是梅特林克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在剧中,梅特林克运用象征主义的意象、结构及手法将思维和笔触伸向了“梦境与幻想的神秘境地”,呈现了对人与未知世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多维度哲学体认,并在多重思考与探索中不断接近生命的真谛、靠近永恒的真实。

  • 标签: 《青鸟》 象征主义 哲学体认
  • 简介:随着新时代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在创意文化日益浓厚社会大环境中,我国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创造者不断创新,为我国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文创产业是当代新兴产业的灵魂代表,它体现了许多有创造力给人们带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智慧,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企业文化等许多文化内涵增光添彩。在这其中,许多设计师都会极力推荐使用字体设计来提高创意产品的附加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了它在基于各种字体设计形式的创意产品中的应用。

  • 标签: 字体设计 文创产品 形式表现
  • 简介: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编写知识体系虽然螺旋式上升,但每一堂课要培养的语文素养在教材中是隐性的,需要教师自行挖掘和选择。因此,教师应熟悉课程目标中的学期目标,以便准确定位教学。因此,教师应善于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特点建立教学点。总之,只有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要点,才能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 标签: 小学语文教材 语言形式 仿写
  • 简介:年过六十以后,看什么都是蓦然回首,往事已在灯火阑珊处。今年(二O一八年)有很多作家在人间消失了。从我的北大作家班同学,著名女诗人伊蕾,到名震江湖的大侠金庸老先生,都在今年成为“往事”。但他们的生前功业身后名,却不会随着人的故去而盖棺论定。比如金庸老先生。喜欢他武侠小说的华人读者可谓如恒河之沙,不可数计。但这并不表明老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他的读者群一样大。

  • 标签: 武侠小说 读者群 不可数 作家 诗人 文学
  • 简介:我曾经说过,范小青是一位对“寻找”充满兴趣的作家,从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寻找”始终是她执着表现的主题。我的一位研究生还专门以范小青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写了硕士论文。似乎是要印证我的观点似的,范小青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灭籍记》同样在寻找上做文章。这一回,她要寻找的东西更大了,她要寻找的是人的身份。

  • 标签: 长篇小说 范小青 现实主义传统 现代主义 文学创作 硕士论文
  • 简介: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成态势,而同时期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也进行了大量创作,其观念与作品受到审美主义扩张的影响深重。本文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试从“身体现象学”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劳伦斯与审美主义扩张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劳伦斯独特的身体、时间观念与随审美主义发展起来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 标签: 审美主义 现代性 乌托邦 身体
  • 简介:《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创作全盛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为背景,描绘了英国的社会景象。本文以书中的汤姆为中心,重点分析汤姆在父亲严苛的功利主义教育下的悲剧人生,以期揭示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普通人的残害。

  • 标签: 汤姆 葛擂硬 功利主义
  • 简介:何平:王梆好,黎幺给我看过你的小说,我也读过你在《单读》的“英国观察”系列文章。王梆:谢谢您加我的微信,之前看了您和黎幺的访谈,印象非常深刻。谢谢您能坚持推广像《纸上行舟》那样的实验性文学作品。

  • 标签: 世界主义 作家 文学作品 实验性 王梆 小说
  • 简介:由于第一手文献匮缺和研究方法的套路化,胡风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四十年代,所用材料基本雷同,话题始终在重复,研究较难推进,无形中也造成了一种'空降感'和'横断感',即将青年胡风置放在历史暗区,且以'诗'论'史'。本文以'带着日期思考'为基本方法,对青年胡风的诸多史实重新考辨,用历史事实与贴切的理论'描述'历史整体。

  • 标签: 胡风 文学青年 理想主义者
  • 简介:题记:辽河“金三角”,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所盛产的大米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天下。每年九月,这片大地,稻浪翻滚,一片辉煌,蔚为壮观。

  • 标签: 现实主义 散文诗 雕像 地理标志产品 商品粮基地
  • 简介:“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地方感也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中印第安人赖以生存和实现民族身份的根基。本文将对《日诞之地》中印第安人地方感的构建进行解读。首先,小说中印第安人的地方感构建始于其对城市和部落两种景观的不同体验,由此突出印第安人对于部落的根植型地方体验。其次,借助景观与人物的进一步互动,小说展现了印第安人与部落环境的关系,表现出印第安人情感上对地方的依恋。基于这两个层面的地方感建构,印第安人从理性认知上表现出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地方认同。由此,印第安人既完成了自身的地方感构建,保持了印第安民族和文化的本质,也顺应了当下文化融合共存的大趋势。

  • 标签: 斯科特·莫马迪 《日诞之地》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