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梦和醒在诗人的笔下,是作为一种超常的意识状态而存在的,它们是一种真正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梦与醒都是诗领域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著名的诗人屈原曾写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显然屈原是一位在昏昏浊世中独立不羁,而保持其高度清醒的人,后世有人用此来形容早春怒放的梅花:众木正如梦,一枝方自春。遂令江水上,真见独醒人。

  • 标签: 思想 李白诗 精神状态 角度 意识状态 屈原
  • 简介:<正>碑铭使用文言。这种文体也许不能称作语言。因为它在其它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共鸣,而且不能用于日常交流。象征的手法。每个字都可起各种作用,每种作用因它在此处不在彼处而不同。这些方块字被古人思想清晰、音乐节奏简明的法则连结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牵系,合在一个不可逆转的网络中,甚至对那织网人也拒不从命。一旦镶嵌于石碑上——渗入了它们智慧的石碑——这些力块字就使形式脱离那变幻无穷的人的思想,深植于右头中,成为石头的思想。所以才有这坚实的结构,这凝练,这内在的平衡和这些

  • 标签: 方块字 语言 思想 文体 象征符号 文言
  • 简介:安德烈·德(AndreDetain,1880—1954),法国野兽派画家,生于巴黎附近的萨托。1895年开始学习绘画,1898年在卡米罗学习期间与马蒂斯和弗拉芒克相识,并受到马蒂斯色彩理论的影响。德喜欢用红、黄、蓝三原色画风景,色调鲜明响亮,具有明显的野兽派风格。

  • 标签: 国画家 色彩理论 野兽派 马蒂斯 安德烈 三原色
  • 简介:2006年4月,法国路易威登集团(LVMH)旗下的全球著名化妆品零售商SEPHORA丝芙迎来登陆中国一周年庆,庆典当日,除了各专卖店内精彩纷呈的活动外,SEPHORA丝芙所有会员都将有机会踏上“巴黎梦幻之旅”!幸运中签者将获得三日二晚双人往返巴黎机票及酒店,除了感受环游巴黎的浪漫之旅,更能享受到丝芙香榭丽舍全球旗舰店尊荣购物礼遇。

  • 标签: 法国路易威登集团 巴黎 化妆品零售商 SEPHORA丝芙兰 旗舰店 购物
  • 简介:子(王蔚),太原日报美术摄影部编辑,山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师、九三学社山西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山西女子书画院副院长。

  • 标签: 王蔚 水墨画 美术家协会 作品 协会会员 作家协会
  • 简介:我们知道,在海德格尔之思里,艺术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他不仅写过那样的书,而且对同时代的诗人保罗·策,巴赫曼有着特别的关注.在诗与思的天平上,他有时是游移的.或许,这折射出了一种思想的困境:哲学从无进展,而仅仅是方法论的变更.

  • 标签: 保罗·策兰杀害 杀害母亲 母亲同胞
  • 简介: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杰出评论家。作为诗人,他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关注他那个"特殊"的生命存在,力图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抓住或证明其生命的意义;他作为评论家,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阐述诗人或艺术家如何处理他的艺术创作与生命存在的关系。在深入反思诗歌本质问题的过程中,波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使他走近超现实主义,又使他与之告别,从而形成自己的诗学观:在现代意识中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分离,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应该为修复这种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场所"、"重新发明爱"与"重新发明希望"、"发明语言"与"发明在场"这些对应的关键词出发,浅析他如何从波那里继承了以下观点:诗歌改变生活的功能、洞观世界的理念、放弃对幻象超越的气魄。

  • 标签: 博纳富瓦 兰波 诗歌 影响
  • 简介: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诗学的发生之源。策回应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的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的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的策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诗歌发生之基底的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的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的表象自身的间距。策对陌异者的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的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的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的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 标签: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 简介:<正>近十多年来,继里尔克之后,另一位德语诗人保罗·策(PaulCelan)愈来愈受到一些中国诗人和读者的关注。而在西方,自诗人1970年去世后,他的声名稳步上升——虽然生前他已被视为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现在,策已被公认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几位德语诗人之一。无论把他放在自荷尔德林以来德语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或是本世纪整

  • 标签: 诗歌发展 德语文学 现代诗歌 荷尔德林 “不可译” 里尔克
  • 简介:徽(1866-1911)是晚清福建女诗人,曾得到姚华、严复、陈衍、陈宝琛、林纾等学界名流的赞誉。她的诗词文造诣颇深,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赞曰:“好学淹博,日拥百城,益以善病,足迹罕出户外。撰述甚富,诗词骈体文裒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薛徽是典型的闺秀诗人,并不以激进思想附和时代主题。然而,在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过程中,薛徽的文化心态和文学创作却折射出保守阵营的价值选择。

  • 标签: 薛绍徽 女诗人 诗词 晚清 隐逸 想象
  • 简介:振先生虽然年过古稀,但还是将生命中大量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文本的微观解读。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文本解读锲而不舍、全身心投入的献身精神,都令人感佩。从《名作细读》到《月迷津渡》,孙先生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哲学化"门径,但依然对如何有效地传授文本解读的方法怀有困惑。本文就此问题,对名作的细读做进一步的审思。

  • 标签: 孙绍振 文本解读 《名作细读》 《月迷津渡》
  • 简介: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巫的噩梦》构筑了一个畸形的爱情故事,父与子乱伦式的三角恋情,都是建立在对幻象的追求上。小说通过幻象的存在和坍塌,用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潜意识深层的本能冲突和无可抵挡的命运"可怕的综错"。

  • 标签: 三角恋情 幻象追求 命运综错
  • 简介:“文学”从来没有纯粹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并不古老的学科更是与“文学”及其之外的社会与文化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也一直被以不同的方式回答着。根据著名德语文学专家胡伯特·高尔教授的观点,文学研究的未来将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回应文学与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以及实用主义的关系问题。高尔教授的经验主要来自德语世界,但对我们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胡伯特·兰高尔 访谈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现代性 德语文学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纳克:生活四部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振先生在《美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问题》一文中,多次提到"一元价值""多元价值"等概念,而孙先生对一元价值的理解却有飘忽不定之嫌。本文意在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三维价值观视角,探讨语文教育形塑国民性格的意义,使语文教育抛弃各种偏见,避免意气之争,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潮中去。

  • 标签: 语文教育 一元价值 多元价值 三维价值观
  • 简介:这是一首轻盈婉转的小诗,读来更像一首情诗。不过,这可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情诗,而是一位僧人与一位女道士的赠答之作。大凡僧人的诗歌作品,大多带着一股山林气、蔬笋气,多写出家人的修道生活,难得一顾世俗之事,遑论男女私情。至于僧人与女道士的赠答,更堪称绝无仅有。

  • 标签: 《答李季兰》 皎然 诗歌 禅学思想 艺术风格
  • 简介:小说《弗肯斯坦》的批评史伴随着国外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史,被称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母矿”。梳理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弗肯斯坦》女性主义批评文献,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观点,并可追溯过去约40年国外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部小说研究重点和批评方法的演进历程。通过把握该小说女性主义批评历时发展脉络,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小说文本与生育体验、女性创作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展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与这本小说女性研究关注点之间的互动变化。

  • 标签: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女性主义批评
  • 简介:在创作《罗森克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的一句话命名自己的剧作,因而,《罗森克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的标题。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的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的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的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