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正>叶赛宁的著名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在诗人不平坦的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位置。从思想倾向看,这是一部进取向上、憧憬未来、洋溢着社会主义祖国自豪感的力作,与他的以空虚没落、内心矛盾为特征的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有着天壤之别,成了他结束“精神危机”时期的标志。就艺术成就而论,它是一件才华横溢、优美绝伦的珍品。由于诗中摈弃了意象派矫揉造作的手法,他那独辟蹊径的意境更显隽永,他那情景交融的技巧更加园熟。因此,叶赛宁在生前最后一年对他的妻子托尔斯泰姬·叶赛宁娜说,《波斯抒情》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 标签: 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爱情 玫瑰 手法 叶赛宁
  • 简介:<正>一人类早期信仰的最后归宿是以人为宗教取代自然宗教。而人为宗教一经与国家政权相融合,便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崇尚光明之神阿胡拉·玛兹达的波斯古国,并没有亲手缔造出与帝国政权相适应的人为宗教,但勇敢剽悍的阿拉伯人却后来居上,把他们那纯粹而又崇高的一神崇拜以及对这种信仰的无可比拟的热情和征服的意志,从灼热的沙漠带到了这个被蹂躏的文明古国。从此,宗教禁锢和政治强权,便成为统辖波斯社会的两大锁链。十一世纪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王朝,继承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传统,并且把它推向极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独尊神学。凡与宗教无

  • 标签: 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精神 波斯文学 哲理诗 反宗教 阿拉伯人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布尔人作家波斯曼是南非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马弗京路》以两次布尔战争为大背景,通过草原故事能手夏尔克·洛伦斯大叔之口,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非西北边境的马里科镇布尔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全面反思并批判了布尔人的宗教、道德和历史。在形式上,通过不可靠叙事人夏尔克·洛伦斯在不同时空间穿插变换,从而在叙述人和作者之间制造一种不确定的距离感,使作者能够游刃自如地对布尔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 标签: 南非英语文学 波斯曼 《马弗京路》 不可靠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