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罗斯是一个正统基督徒但他自己又说他的宗教情怀不正统,正统与非正统矛盾统一于诗人的思想与情感深处:矛盾于如何看待上帝,统一于对基督教义包括对上帝的理性认知。罗斯的宗教观是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观。罗斯的眼光不投向天国,而投向现实人生。人应该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上帝身上,不应该奢望上帝在人间实施公正与仁慈。罗斯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反对基督教,他反对的是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盲目、迷信地进行偶像崇拜,反对不关注现实人生而关注虚无缥缈的天国。这其实是对宗教意义真正的了解和认知。

  • 标签: 弗罗斯特 宗教观 现实人生
  • 简介:菲利普·罗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的常青树。中国学术界对他的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国的罗斯研究尚不能与其盛誉相匹配。本文从中国学者对罗斯进行观照的不同层面,即文化研究、文体研究和具体作品研究三方面着重考察菲利普.罗斯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国学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拓展理论视角,以便提升研究的问题意识。

  • 标签: 菲利普·罗斯研究 现状 分析
  • 简介:路甫是德国表现主义“桥社”的核心人物。他画风的最大特点是施色大胆,不注重写实。但他又紧密联系生活,从不关门作画。为了寻找艺术题材,他经常深入到德累斯顿的工人区,希望能从底层生活中获得最淳朴的感情。

  • 标签: 罗特 德国 画家 联系生活 表现主义 艺术题材
  • 简介:哈罗德·品的《回家》自1965年上演以来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充满不确定性,令人费解。本文探讨剧中人物的复杂性,指出麦克斯一家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只是住在一起的熟悉的陌生人而已。此外,针对有的评论认为剧中的回家是指露丝回家的观点,本文论证《回家》的真正主题是反映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品特 《回家》 不确定性 复杂性 无家可归
  • 简介:《垂死的肉身》(TheDyingAnimal)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中,作者以大学教授大卫·凯普什与他的学生——古巴女孩康秀拉之间的性爱关系为主线,展示了美国性开放文化,反思并批判了性开放文化对美国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 标签: 反思批判 性文化 批判评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反传统”的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在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他们作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的潮流,又在潜意识中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的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的出路和心灵的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的血脉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的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格拉斯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产生于针对“他者”的仇恨与偏见。这种仇恨与偏见会使人、尤其是青年人易于听信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听任其摆布,充当其杀手和炮灰。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格拉斯建议,若要规避暴力,便要以怀疑精神对抗绝对要求,以“蜗牛哲学”对抗大跃进,以“第三种可能性”对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为对“他者”的贬低、否定、歧视和迫害正是这种在西方几千年文明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 标签: 暴力 他者 偏见 二元对立 第三种可能性
  • 简介:20世纪是神话重生的时代,布尔加科夫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既沿用了基督教的神话结构,又融合了异教的魔鬼崇拜和女巫主题,它通过重述神话的方式来表达了作者对永恒的爱和理想的追求。

  • 标签: 魔鬼崇拜 女巫 神话方法
  • 简介: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圣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的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的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以其小说文本的互文性、指涉性和复杂性而著称,其中的历史小说已明显具有"编史元小说"的特征。"太阳—影子二分法"是她运用后现代隐喻模式,融入神话和历史元素建构其小说性别主题的一种叙事手法。对"父亲—女儿"、"丈夫—妻子"和"女性—男性"三种"太阳—影子二分法"模式所做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拜厄颠覆"阳性太阳"、重构"阴性太阳"及两性二元对立主题的艺术特征。

  • 标签: 拜厄特 太阳—影子二分法 阳性太阳 阴性太阳 隐喻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的小说《巴别塔》,从“语言”的角度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风貌。它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历史性地“再现”了当时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由此带给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围绕小说的中心意象,即古老的圣经典故“巴别塔”,解读它如何通过当时盛行的语言危机,重构60年代英国从社会思想观念到个人生存状态的混乱无序。

  • 标签: A S 拜厄特 《巴别塔》 语言危机 “60年代”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