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正>车到加吉,也不知是几点了。只看见天上的太阳被两朵彩云托着,露出它永恒灿烂的半个笑脸。我和崔毅把这辆密封不严,四处露风,整得我们土头灰脸的北京吉普送进了一个河北人开的修理厂。说是修理厂,其实规模小到只有一个车间,院内简易地沟的一面已坍塌。就像这位修车的师傅残缺的半只左耳一样,但他仍然自信地在上面夹了一支香烟,显得怪模怪样的。我们告诉他:此车三档严重跳档,并与他谈好了价位。在谈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他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的关节处缠着被机油染得黑糊糊的创可贴,心说这是一

  • 标签: 河北人 北京吉普 创可贴 告诉我 狼王 独自一人
  • 简介:里德把《芒》撰写成一部后现代试验小说。他采用妙趣横生的笔触,解构西方文明,揭示了异质建构、历史人物、黑人魂与各类戏仿之间的内在关联。图形拼贴性、意识流淌性和学术严谨性促使了文本形式与异质建构的有机结合。里德以戏说的方式刻画了古埃及人物、古希腊人物和现代史人物,把“真实的历史”和“作家想象”相糅合。吉斯·鲁的传播路径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展示了歌曲与舞蹈、艺术与巫术、神话与宗教、阶级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历史受害者的角度提供了认知世界历史和神话传说的一个黑人版本。

  • 标签: 《芒博琼博》 依什梅尔·里德 戏仿 吉斯·格鲁
  • 简介:意大利画家何塞·瓦拉(JoseGuevara)1926年生于西班牙韦尔瓦省普韦布洛德古茨曼,曾就读于韦尔瓦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结束后,由于不堪忍受佛朗哥政权的独裁统治和对当时西班牙文化的停滞状态不满,而同几名革新人士移居法国、美国和南美洲。瓦拉移居南美州时,

  • 标签: 格瓦拉 意大利 画家 专科学校 独裁统治 西班牙
  • 简介:<正>他们老是问我,前不久,万灵节前一天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要做出那种事?他们说,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呆上几个钟头也不是一回两回丁,也该惯了。那天虽然是个阴天,可也没什么让人十分扫兴的事。吃的东西是现成的:烤土豆,外加一截香肠。只要一提起这个倒霉的日子——他们现在老是提到它——妈妈就念叨起那截香肠。每次

  • 标签: “家” 香肠 万灵 气球 土豆 前不久
  • 简介:<正>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景色是圣·伊棉山区和它的小山谷。在一个来自它乡的客人看来,第一眼的感受是严峻而单调的夏斯哈勒山脉和正义山脉平行绵延,大部分地区被郁暗的云杉林覆盖,挡住了长长的地平线,使

  • 标签: 地平线 作品 艺术家 云杉林 埃尔 水彩画
  • 简介:科夫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科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科夫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科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科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创作中的宗教思想已经引起国际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然而,大多数评论者主要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图通过对辛创作文本和思想的分析,归纳出其创作中反映出的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本文则力图从辛创作和思想中反映出的宗教思想的不同侧面,来揭示其宗教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这些复杂思想形成的过程,努力展示一个充满自我矛盾,甚至常常自我否定的辛,一个既信奉上帝又怀疑上帝的辛.

  • 标签: 辛格 宗教思想 美国犹太文学
  • 简介:<正>晴朗的秋日,寒气逼人,有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杜塞尔多夫皇家花园的林荫道上缓步徜徉。有时候一时兴起,他孩子似地飞起双脚,把覆盖地面沙沙作响的落叶踢得四下纷飞,但有时又无比忧伤地抬头仰望只剩下黄叶几片的枯树。在仰望枯树残叶对,他想到了劳柯说的话:

  • 标签: 海涅 上帝 理性 思想 爱情 作家
  • 简介:<正>问:当您为《最后的遗嘱》塑造人物时,您是否从您在当地小酒吧里所遇见的人中获取了灵感?答:不,我不这么认为。书中的人物确是虚构的,但我并不是那样直接地从他们中获得了灵感。我当然不会以我熟悉的人或所遇所见的人作为原型来塑造人物。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会与你在酒吧里所见的人很相像。可我认为我的灵感并非直接来源于那儿。

  • 标签: 斯威夫特 英国小说 福克纳 当代作家 约克大学 塑造人物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亚伯特·魏斯贝尔(AlbertWeisgerber,1878-1915)1878年4月21日生于萨尔布吕肯附近的圣英戈伯特.早年进入凯泽斯腾县立建筑职业学校室内画和装饰画科学习.1894年转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97年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从师于法朗兹·施图克.1905年至1907年曾两度前往巴黎访问,并与马蒂斯相识.马蒂斯的作品使他倾倒,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913年被选为"新慕尼黑分离派"第一任主席.1914年,魏斯贝尔自愿从军,1915年战死于伊喷附近的弗美乐.

  • 标签: 德国 画家 魏斯格贝尔 印象主义 油画 《圣英戈伯特的宗教行列》
  • 简介:本文评介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和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得主帕特里克·朗的作品.这部小说描写了巴尔扎克想写而未写的一次战役的始末,表现了拿破仑军队由胜利转向失败的悲剧命运.本文作者认为:朗以冷峻客观的态度描绘了悲剧性的战争背景,刻画了战争中从元帅到士兵的众多人物形象,并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出发,运用简练的表现手法,在老题材的基础上写出了新意,使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 标签: 小说 法国文学 龚古尔文学奖 全知全能 巴尔扎克 悲剧命运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伯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伯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伯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我是侯孝贤电影的粉丝,电影课上讲到台湾篇,总会选侯孝贤,不过,我不太敢用《悲情城市》,虽然我喜欢这部电影。《悲情城市》一直有根刺在我心头。电影中后部,梁朝伟扮演的文清目送同房难友吴继文、蔡东河赴刑场,随后监狱里响起肃穆的送行合唱,听不懂歌词,因为是用日文唱的。对国民党政权感到绝望的左翼青年,选择旧宗主国的流行歌曲来结尾人生.

  • 标签: 《幌马车之歌》 时代需要 蓝博洲 国民党政权 电影课 流行歌曲
  • 简介:伊夫·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杰出评论家。作为诗人,他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关注他那个"特殊"的生命存在,力图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抓住或证明其生命的意义;他作为评论家,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阐述诗人或艺术家如何处理他的艺术创作与生命存在的关系。在深入反思诗歌本质问题的过程中,兰波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使他走近超现实主义,又使他与之告别,从而形成自己的诗学观:在现代意识中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分离,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应该为修复这种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场所"、"重新发明爱"与"重新发明希望"、"发明语言"与"发明在场"这些对应的关键词出发,浅析他如何从兰波那里继承了以下观点:诗歌改变生活的功能、洞观世界的理念、放弃对幻象超越的气魄。

  • 标签: 博纳富瓦 兰波 诗歌 影响
  • 简介:玄想是体现尔赫斯小说创作个性的一面旗帜,借助于对尔赫斯小说文本中的玄想的分析,我们既可以发现尔赫斯小说感知世界的独特性,又可以了解他在创作时所依据的特殊的创作原则,尔赫斯总是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他的小说创作就是借助于玄想把只能感知,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具像化、对像化,在内在的生命意志和外界的客观表象之间寻找到对应.而在创作中,他没有遵循寻常的叙事路径,而是设法铺设一条又一条花园路路径,他和读者共同迷失在其中.

  • 标签: 博尔赫斯 玄想 小说 文本 艺术叙述 创作原则
  • 简介:他是一位和世博会有着难解之缘的特殊老人。他曾在纽约世博会和大阪世博会上荣获多项嘉奖;他被尊称为海外华人中的杰出社会活动家和商界领袖,年过八旬仍致力于中美商贸往来的众多事务,他就是已届88岁高龄的著名华人蒋一成先生,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者并被称为“世之父”。

  • 标签: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情缘 故事 海外华人 社会活动家 商界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