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凌叔华、徐志摩、陈西滢、萧乾与以伍尔夫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意识流小说创作理念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中国现代流散作家如何主动译介和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致力于参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建构,实践着一种中国式的世界文学交流途径和模式。从而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梳理了中国现代流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及文化翻译、写作规范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学的输出起到启示作用。

  • 标签: 世界文学 流散文学 新月派 伍尔夫 文化翻译 意识流
  • 简介:先师严迪昌先生撰著《清词史》时,尝根据词在清代这个特定时空运行之特质,选定地域、家族、流派/群体等"中观"视角进行史程构架。^(1)考察近百年词之历程,以上几大特点整体上走向消沉淡散,而自晚清至民国末共和国初,乃至新时期以来——包括网络时代——词的大量崛起构成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文学社团从根本上说,乃是审美共同体和创作共同体的集成。无论是嘤鸣求友、切磋琢磨,还是标举风气、月旦人物,文学社团的存在均可起到其他样式无可取代的作用,历来是辨认文学生态系统最应关注的焦点之一。

  • 标签: 词社 考论 文学社团 清至民国 网络时代 生态系统
  • 简介:作者袁敏走南闯北半生,由北国回归江南,走进《江南》杂志。九年,弹指一挥间。在将要和《江南》告别的时候,袁敏留下一份小小的礼物——《江南九年》。礼物很轻,它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心意很重,它是作者和《江南》九年朝夕相伴荣辱相依一路走来的见证。岁月无痕,文字也许可以留下如丝的印迹。

  • 标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朝夕相伴 弹指一挥
  • 简介:《左传·昭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农耕时代的人们对土地是十分崇拜的,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这就是“社日”了。本来,一年有两个社日,一个春,一个秋。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叫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就叫秋。春祈谷,祈求神赐福、五谷丰登。秋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神丰收的喜讯,答谢神。古时的社日,要以村为单位祭祀神,祭祀后,要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 标签: 文化现象 黔东地区 民俗 社神 祭祀 后土
  • 简介:小说《哈利·波特与凤凰》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悲剧性极强的一部作品。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的悲剧人生,以及哈利与小天狼星的生离死别,感人至深。本文试图运用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从小句层面分析该小说语篇悲剧意义的建构,阐释运用及物性过程进行语篇分析的实用性和深入性。

  • 标签: 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过程 悲剧色彩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 简介:1929年成立的上海艺术剧(亦简称“艺术剧”),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戏剧团体。按照当事人之一夏衍的看法,“假如艺术剧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还值得一提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只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并且首先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戏剧’这一个口号”。④戏剧史作者往往引述相关原文来证明夏衍此言不虚,或者以此作为判断艺术剧历史地位的依据。但进一步的勘察还比较少见。

  • 标签: 戏剧团体 艺术剧 上海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话剧 直接领导
  • 简介:2008年12月4日至7日,《新世纪文学选刊》杂志文学创作笔会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召开。笔会以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学事业,充分发掘和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为宗旨,吸引了省内各地市的文联、作协会员及文学爱好者参加;此外,杂志还力邀我省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出席此次笔会并进行了专题授课。

  • 标签: 文学创作 新世纪文学 杂志社 笔会 专题授课 文学作品
  • 简介: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文学研究者就开始了“求新声于异邦”的旅途,他们密切关注国外的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趋向,积极吸取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也对某些域外学者的偏见、误解、曲解作出反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便有不少中国学者介绍国外中国文学著述。近年来江苏人民出版编辑出版的海外汉学丛书集中收入了一批译著,这些关于中国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大都从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命运的角度出发,以吸收国外汉学研究对我们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为目的而展开的,却较少从各国各民族不同文化对中国文学的选择过滤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新声 中国作家 各民族 命运 作品
  • 简介: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自文革到9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90年代初,谢天振教授等关于重视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呼吁,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及学界同仁的一致赞同。接着,有关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文章、专著如雨后春笋,陆续发表、出版。该书就是呼声之后的又一产物,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的专著。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革 专著 文章 发表 年代
  • 简介:《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一本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属性的学术汇编。共包括8篇文章,从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构主义名作《话语的秩序》、尼南贾纳(rrejaswini·Niranjana)的《为翻译定位》到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的《翻译的政治》和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等。正如孙歌在前言中所说,在开篇之作里,福柯以浓缩的方式提出了他在其它几部著作里提出的基本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翻译的政治,但他对于“话语秩序”与“话语霸权”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主体性断裂”的论述却引导出一个进入翻译政治的基本途径。

  • 标签: 翻译理论 翻译政治 韦努蒂 语言 话语秩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