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与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交叉与融合同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

  • 标签: 修辞批评 文学批评 相似性 差异性
  • 简介:变异修辞现象早已有之,那么何为变异修辞?冯广艺先生在《变异修辞》中指出“顾名思义,变异性修辞指的就是从变异的角度来探讨言语表达的修辞效果”,与“规范性修辞”相对。“变异是文学语言的实质,没有变异就没有文学语言,没有变异就没有作家风格,没有变异,文学的生命力也就完结了。”“变异”于文学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变异修辞的运用使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张爱玲小说 《传奇》 修辞效果 修辞现象 《金锁记》 红玫瑰与白玫瑰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汉学的兴起阶段,印刷工汤姆斯在汉学知识生产与翻译政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借助多种原始资料的梳理,以及汤姆斯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中英文本对比,考察翻译作品的生成、传播与译介策略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汤姆斯作为主张文化理解的汉学家,以其对中国文学独特的翻译实践,最终疏离于大英帝国的翻译策略,其风格被称为"野蛮的修辞"。因此,关于汤姆斯汉学译介的个案考察,或有助于增进对英国早期汉学翻译策略的多元化理解。

  • 标签: 汤姆斯 翻译策略 野蛮的修辞 文化理解
  • 简介:我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同时在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小说艺术和小说理论课程有l‘年之久。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为研究生的“小说理论”课程找到一部合适的教材,既有体系上和理论上完整性,又能结合中国的文学语境,在一定程度卜涉及中国的创作实践。为此我读了多部有关的理论著作,特别是叙事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有其特点,但多将小说理论当作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加以探讨,割裂了技术问题与价值和意义问题的联系,与我的小说理念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 标签: 《小说修辞研究》 李建军 大众文体 读者 教化功能
  • 简介:在广告爆炸的时代,公益广告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公益广告占据着显著地位。一方面,它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达到警示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个体各层面的差异。公益广告的魅力在语言修辞发展上也可圈可点。

  • 标签: 公益广告用语 社会变迁 个人差异 语言修辞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摘要美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课程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及年龄特征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进而主动认知。

  • 标签: 美术课 兴趣
  • 简介:1945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讲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意在“阐述坚定革命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①同时,他还大力提倡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工作的价值观。此外,在被人们称为经典“老三篇”中的另外两篇——《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并颂扬了共产党员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与美德。他讲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 标签: 道德修辞 “新人” 小说叙事 合作化 乌托邦 第七次代表大会
  • 简介:长久以来,“衡派”一直备受争议,曾经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立面,作为阻碍启蒙和现代的复古派而饱受批评,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保守主义和新儒学的“昌盛”,又作为纠正五四新文化的偏激和反思现代性的代表而受人推崇.事实上,这些彼此矛盾、截然相反的评判都是对衡派复杂性的简单化处理.衡派的“饱受”也毕竟属于现代文学内部的饱受。

  • 标签: 文化 简单化 复杂性
  • 简介:一都说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但是我却一点也想不起和牛智初次见面的情景了。我和牛智是老乡,在外面,我们都可以说我们是西海固人。而且外面的人看到我们,也一定很容易从我们身上看出某种共同的东西。优长也好劣根也罢,都可以使人很快就辨识出我们是出自同一条线上的蚂蚱。我现在写这篇东西,忽然就奇怪地觉得我和牛智相熟已久,

  • 标签: 第一印象 西海固
  • 简介:清代是词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比兴 寄托 词心 词境
  • 简介: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EineEinfiz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KomparatistischeImagologie”)。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 标签: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代表人物 文学界 教科书 历史 中国
  • 简介:<正>一、色彩感知的主体性诗歌色彩语言特别富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色彩知觉的主体性,既表现于主体的视觉系统对来自客体的光的刺激要作符号化和程式化的处理,把信息编码为大脑的语言,同时也表现为现实世界缤纷的色彩必将由主体心灵进行观照和同化,从而使客体物象的色彩具有深邃的审美意义。在这些方面,绘画同诗歌大体上是一致的。既然画家对自

  • 标签: 审美意义 程式化 象征性 色彩知觉 艺术效果 色彩语言
  • 简介:不同时代学者研究春秋,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受宋代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宋代春秋研究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印痕。尊王攘夷、正名分、寓褒贬等传统内容被宋儒重新阐释并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他们经世致用精神的载体。

  • 标签: 宋代 春秋学 经世致用 尊王 攘夷
  • 简介:<正>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现象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他继承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对心理学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家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
  • 简介:<正>第一次看到廉洺的作品,是前年的事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四月的某个下午,在杜甫草堂参加完一个摄影家的展览活动之后,我与策展人小安等一行"移步"董小庄的艺家国际画廊。艺家国际画廊的展厅布局(大小展厅切割)精巧,呈半弧形,观展人穿行其间,如同漫步于曲折的小径。也就是在小径最幽静的地方(在最靠里的小展厅),我一拐弯一抬头,便怔住了:啊,牡丹!

  • 标签: 牡丹 策展人 杜甫草堂 展览活动 作品 展厅
  • 简介:真正来自民间的集体创造和流传的各类文学,都是用方言表达和传承的,方言突出了它的特色和魅力。如果剥去这层语言外衣,将方言换为统一的标准语,民间文学也许会滋生新的美感,但已经发生了审美味变,原生态之美及其包蕴着的文化就会流失,新的外貌如同化妆后的美人,缺少自然与野性的活力。方言犹如民间歌谣的血肉,使它脾性鲜活,因方言而产生的修辞艺术更使它神貌俊朗。

  • 标签: 民间歌谣 修辞艺术 恩施自治州 方言 土家族 艺术特点
  • 简介:第一部分一、两个模式(一)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实践是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演进以及人类精神、心理的一把钥匙.即揭示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结构、特征、发展、变化的出发点、基础、根源、原因.

  • 标签: 文艺学 质实 揭示 人类精神 出发点 心理
  • 简介:<正>胡有清同志的《文艺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力求贯彻“立足当代,统摄古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尤其重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结合,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见解。是一部便于教学的文艺教材。首先,这本教材的“新”,表现于对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方法论的综合评论和探索上。新时期以来,出版了相当数量文艺教材。这些教材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写的那样以引进苏联文艺为主体,也不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写的那样以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体,或是以广泛地引进二十世纪以来欧美各文艺美学学派的各种各样的文艺思维模式为主体,大都着力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文艺方法论的绍介及应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艺学教材 新时期 文学艺术 文艺理论体系 文艺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