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公文写作属于实用写作的范畴,从文体本身要求来讲,它注意实际应用的目的和效果,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的。从行政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行政机关一般需要的是在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上较为独立的“熟手”或至少是一用就能上手的实用人才,正是这些现实的要求使公文写作的实践品质愈显突出和重要。

  • 标签: 行政机关 行政工作 实践性 要求 独立 现实性
  • 简介:应命,也叫受命,是公文写作有别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它规定了秘书人员从事公文写作必须忠实于机关、团体的制文意图。那么,究竟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公文写作的应命呢?从机关领导对公文内容的控制程度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由此,秘书人员

  • 标签: 公文 写作层次 写作方式 应命性 直接转换式 有限扩展式
  • 简介:<正>读了《汉语学习》一九八〇年第六期,刊登朱德煕先生的《“或”与“和”》一文,深受启发,联想起“和”在汉译朝中的一些问题。“和”是汉语的一个虚词。汉语虚词与朝鲜语的有关词类相比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介词在句中的位置就与朝鲜语语序不同。就拿一个“和”来说,朝鲜族初学汉语时,对作为连词的“和”,就很容易理解,使用时也不容易出错,因为它意思上完全相当于朝鲜语中的,并且在句中的位置也与朝鲜语相同。至于作为介词的“和”,情况就不同了。把介词“和”译成朝鲜语也可以是,所以,有人就只记住“和”等于,不注意它在句中的位置。结果,有的人即使有相当好的汉语阅读能力,说话时也往往无意中用错介词“和”。例如,把“我和他说话”说成“我他和说话”等。

  • 标签: 翻译实践 朝鲜语 介词 句中的位置 好的汉语 汉语虚词
  • 简介:<正>任意和可论证(又称可解释)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任意就是不可论证,可论证就是非任意。在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如果既有一定程度的任意又有一定程度的可论证,那么这就是相对的任意或相对的可论证,这种条件下的任意和可论证的比重成反比。还可以有这样的情形:在同一事物的这二方面突出地表现出任意,而在它的另一方面又突出地表现出可论证。语言符号的任意和可论证性问题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且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我们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 标签: 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 可论证性 索绪尔 内部形式 非任意性 历史联系
  • 简介:以《左传》语料为例,考察先秦汉语的动句与静句。重点讨论动句和静句不同的表达特点,动句和静句各自的语用特征,动句与静句之间的变换关系等问题。认为从语法理论上确立汉语句子的“动静观”,有助于对古汉语句子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深入认识。

  • 标签: 先秦汉语 语法理论 汉语句子 语用特征 古汉语 语料
  • 简介:<正>01本文所指的开放与封闭,是就语言的整个结构体系来说的,是就两种不同的语言相互接触后,语言体系所呈现出的特点而言的。02两种语言接触之后,彼此之间就会互相发生影响。那么,一种语言如何对待另一种语言对自己的影响呢?是全部吸收呢,还是一概排斥?我以为,任何语言在这个问题上都会呈现出两个特点:即有吸收,又有排斥。03两种语言接触之后,一种语言借用另一种语言的成分,吸收另一种语言的特点或具体规律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是语言体系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一特点称之为语言体系的开放。与此同时,一种语言对

  • 标签: 语言体系 闭性 汉语 自足性 英语词 吸收力
  • 简介:"时点参照点+双向复合方位词"是汉语方位短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形式,以该形式在古今汉语中的具体表现为依据,本文对其特点从语法功能、语义内容以及形义关系上分别做了概括,并对其特点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语言规范问题做了探讨和说明.

  • 标签: 时点 方位词 前后 左右
  • 简介: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说:“本文的结构和读者对结构的理解活动便成为交流活动的两极。”由于本文结构的未定性、规定性与读者理解的差异性、共同性造成读解结果的多样与一致

  • 标签: 文学阅读 阅读理解 一致性 多样性
  • 简介: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又说:“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这里包括几层意思:一是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有广泛、真切的了解;二是反复观察,深入其里;三是透彻,以发乎其心。观察事物,决不仅仅是一个获得生活实感和取得生活素材的问题,而是写作者对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的发现和美的关系的发现。自然界中的山水风光、花鸟虫鱼,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矛

  • 标签: 观察 作家 文学创作 心理学 审美体验 文学艺术
  • 简介:<正>隐蔽施事定语指隐蔽地表施事的定语。例如:(1)你的书说得真好。(姜滇《雨丝》,《十月》1983年第6期138页)(2)我的锣鼓就敲到这里为止。(吕叔湘《扎扎实实地做好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和探索(一)》3页)如果用“N1的N2VP”代表上述句子的格式,那么其中的N1就是隐蔽施事定语。本文从五个方面考察这类定语。一意念上,一个施事定语相当于一个施事主语。只要采取下面的办法,施事定语就能变成施事主语:删去定语标记“的”,使N1成为全句的主语,N2VP构成主谓结构作

  • 标签: 施事 定语 行为动词 主谓结构 主语 语法研究
  • 简介:<正>语言的论证(motivation)也叫作语言的配意或有缘,国内一般叫作词的内部形式,理据或词源结构。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一种语言词汇系统的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进行不同语言词汇系统的对比,为语言研究和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服务。一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论证是跟语言的任意(arbitraire)相对立的概念,指语言符号的可分析。索绪尔指出:“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他以法语的Vingt(二十)和dix-neuf(十九)、德语的Laub(全部树叶)和法语的

  • 标签: 可论证性 汉语词 语法语言 朝鲜语 索绪尔 语素
  • 简介:<正>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自序里提到:“……乃自古治斯学者,辄故神其说,以自矜异,窃尝病之。迩年忝在清华大学音韵讲席,首以玄虚之谈为戒……”确实有些人把音韵学说得神乎其神,说它是“天书”、“绝学”。其实不然,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学问,在古代,只是属于“小学”的一个部分。它不仅研究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更重要的是研究它的应用。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科研体会谈谈音韵研究的实用

  • 标签: 汉语音韵学 普通话 语音系统 实用性 闽南方言 历史演变
  • 简介:“语言是第一的,文字是第二的”是关于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一种提法。本人认为,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这一提法所表达的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看法是错误的。本文从分析这一提法的由来及其错误入手来阐述一下本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看法。

  • 标签: 语言 文字 符号系统 表达方式 交际工具 字形
  • 简介:组词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由“振聋发聩”提出的问题张教诚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曰:‘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此数言,振聋发,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修订本...

  • 标签: 实践检验 丧失听觉 客观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 听觉能力 出版物
  • 简介:读者来信说他们读我的诗总感到很实在。若明确地设问,什么是诗歌的“实在”?我想这样作答:诗歌的实在的东西就是能使读者品选出诗人的“写景、叙事、表理、抒情、言志”这五味的诗品。现以

  • 标签: 诗歌作品 诗品 实在性 爱情 读者来信 抒情性
  • 简介:汉字字形编码是中国人为计算机输入汉字的一项伟大创举,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一个汉字字形直接排序的新天地。当人们学会了汉字字形输入之后,实际也就是知道了汉字字形的序

  • 标签: 汉字字形 输入 知道 系统性 新天地 直接
  • 简介: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开放和民主──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陈天权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90年代“初步...

  • 标签: 毛泽东教育思想 毛泽东同志 民主性 文化大革命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 简介: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贯彻索质教育精神,实现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式转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培养要求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的新课题,本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材料,以点代面、以精胜多的教学原则,突破以独立篇章学习为基础的授课方式,以课程主题词为线索,建构以素质培养为重心的课程模式,深化德、情、意、能和人文精神等素质培养,最大化地发挥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 标签: 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材料 实际教学经验 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原则 大学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