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对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进行简单评述。语体语法研究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与语法差异的关系:二是关注语体特征差异与语法差异的关系;三是从话语交际的视角把语体区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典雅和通俗,探究语体的这种差异与语法差异的关系。根据语法特征差异进行的语体研究较多,正式语体语法相关的研究广度还有待深入。这两种语体语法研究的思路是互补的,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视角,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它们必将共同推动语体语法研究的深入。

  • 标签: 语体语法 语体特征 正式语体 口语和书面语
  • 简介:以方位词为基础的方所范畴研究一直是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入手对现代汉语方所范畴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方所范畴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注重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尤其注重认知解释,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关注后置方位词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尤其需重视研究思路的更新。

  • 标签: 方所范畴 认知语义 语言类型学
  • 简介:发韧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汉语教育,至中美建交时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间,美国的汉语教育受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形势等外部因素以及汉语教学方法、语言教育思潮等因素的牵制,经历了初创、转折、跃进到停滞等一系列波折变化。美国汉语教育在这百年间所历经的波折变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折射出百年间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学习汉语动机的更移;同时,它亦启示我们,当下海外"汉语热"能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久性,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增强中华文化对海外人士的内在吸引力。

  • 标签: 中美建交前 美国 汉语教育 发展史
  • 简介:高本汉(KlasBernhardTohannesKarlgren),1889年10月5日生于瑞典延雪平,1978年10月26日逝世。他1910年来到中国,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习汉语并调查各地汉语方言,后师从于法国汉学家沙畹。1918-1938年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1939~1959年任瑞典远东博物馆馆长及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

  • 标签: 高本汉 大学教授 斯德哥尔摩 汉语方言 学习汉语 瑞典
  • 简介:台湾五十年来语文规范化述略仇志群本文对台湾半个世纪来的语文规范的历程作一回顾,主要介绍台湾在推行国语、汉字整理、语音规范等方面的概况。一推行国语的历史和现状1945年光复以后,台湾开始全面推行国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在国语在台湾已基本...

  • 标签: 语文规范化 台湾地区 国语运动 五十年 轻声 语言政策
  • 简介:《孤独旅者》是凯鲁亚克记录特殊文化记忆的自传作品,这部作品将多元的文体汇集于短篇故事之中,以立体而连续的画面形式对作者的文化记忆进行呈现。本文从作者选取的记载体裁入手,分别阐述了不同故事场景中蕴含的多元文化记忆,进而分析了文化记忆背后的文化立场。

  • 标签: 凯鲁亚克 《孤独旅者》 文化记忆
  • 简介:<正>“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为了全面侵华的需要,在华北进行了疯狂的走私活动,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行为之猖獗,都为世所罕见,曾成为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系统完整地弄清这期间华北走私的全过程,对于深入研究该时期的中国社会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都具有比较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走私贸易 九·一八事变 华北 冀东 山东沿海 国民政府
  • 简介: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是孕育“人情文化”的温床。在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个人随家庭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生产,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终于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除了家人便是亲戚、街坊和邻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中国便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人情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在这套规范的制约下,个人和家庭讲亲情,和家庭以外的熟人讲人情。《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通晓人情的人一定能够由自己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的感觉“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有关人情的规范中,“报”的规范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对人情回报的要求,往往因施人恩惠者碍于面子而变得隐晦不彰,但知恩必报的规范,施受双方心知肚明。都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传统生活形态,但中国人的亲情、人情观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以感性诉求得以丰富展现。俗话说:天老情难老。

  • 标签: 伦理性思维方式 现代广告 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形态 农业社会 中国文化
  • 简介: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艾米莉.勃朗特之所以能卓立于狄更斯、哈代等大师之旁而毫不逊色,凭借韵是一部在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呼啸山庄》。经典的产生固然带有赞赏者个人的喜好、“偏见”、价值标准、审美趣味,以及整个特定时代的综合“氛围?,但从经典不断流传、认同的经验事实中,我们至少可以窥见一些更深刻、永恒的内核和不变的母题:《呼啸山庄》的小说精神在哪里?换句话说,即《呼啸山庄》之为经典的意义在哪里?

  • 标签: 《呼啸山庄》 小说精神 艾米莉.勃朗特 伦理学 解读 价值标准
  • 简介: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方式与当前社会中提倡的治理范式出现了不吻合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高校想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就应构建大学生管理伦理。本文对治理范式下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 标签: 当代大学生 管理伦理构建 策略
  • 简介:我在5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l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

  • 标签: 思想 马太效应 电视台 头衔 技术发展 院士
  • 简介:本文主要就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是关于学校课程的界定问题,原有的定义失之偏颇,应予以校正;其次是关于教师与德育的问题,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人格以及对学生的态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学校 课程 目标 教育
  • 简介:经有宋诸儒,尤其是周敦颐、朱熹等人的开发,太极问题成为理学重要话头之一。在吴澄生活的元代,这一问题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吴澄一生对太极问题再三致意,在其着作中曾详加论讨,在这些论述中,吴澄重申了朱熹有关太极的看法,对宋儒的太极说进行了深入辨析。吴澄发挥朱熹之说,区别太极与太一,并用假借之说来解释太极为道的观点。在对无极的理解上,吴澄坚持朱熹无极与太极为一物的思想,以无极为强调无实物无方所之意。为维护周敦颐太极说的儒家性,吴澄不得不对太极作出了实际上不无矛盾的双重解释。同是太极生阴阳,在吴澄的解释下,《易传》与《太极图说》就具有了两种意义,一是生出在外,一是具於其中。朱熹曾用气机的比喻说明太极本无动静体用,吴澄继承了这个思想,并对气机的比喻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吴澄认为体用动静这些范畴不可以用於太极概念本身,此说实际是对朱熹有关太极动静说法的一种补充,它对後来明代一些理学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 标签: 吴澄 太极思想 理学 元代 哲学 阴阳学说
  • 简介:《左传》作为最早的一部儒家作品,它的理论根源也来自易学思想,无论是书中的卦象爻辞,还是书中显示出的儒家思想,都可看出易学思想的痕迹。

  • 标签: 易学 左传 思想
  • 简介:<正>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优生思想也源远流长。为此,我们只好择其要而探索之,不妥之处,诸祈匡正是幸。纵观我国古代思想史,我们认为,我国古代的优生思想主要有。一、同姓不婚所谓“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人,在我国古代是不能结为夫妇的。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同一姓氏的人,血缘关系十分亲近,互相通婚不利于后代的成长,于是产生了“同姓不婚”的禁忌。《国语》云:“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

  • 标签: 我国古代 同姓不婚 优生思想 身体素质 教育学院学报 身体健康
  • 简介:本文强调杂文创作要注重思想美,认为思想美是杂文的质和核,艺术美只能是思想美德表现形式。思想美即“文以栽道”。作者列举了《“衣食足”应“知书趣”》等杂文作品,证明凡思想美的作品才称得上优秀作品。作者倡导,追求思想美应该成为杂文家的优秀品质,杂文家要养成对“黑暗”的敏感,凭良知良心观察思考社会现象,用良笔写良文,当好人民的代言人。

  • 标签: 思想美 文以栽道 正能量 精神大夫
  • 简介:<正>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是一个“学不厌、教不倦”、“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家。《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宝贵遗产。书中概括了他在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有许多可供借鉴。

  • 标签: 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 君子 中国教育史 教育家
  • 简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历来以叙事周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而令人称叹。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郑伯、公叔段、姜氏,所揭示的思想意蕴,一直引人沉思。或云郑伯乃阴险狡诈、伪善的统治者,或云郑伯乃深谋远虑、宽怀大度的君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标签: 郑伯克段于鄢 伦理道德 封建家族 左传 讽刺 沦丧
  • 简介:与明代大多数有名的思想家不同,明末大儒黄道周既不是王学,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理学家,而是比较倾向于朱子学格物论的独立思想家。在心性工夫与境界方面的讨论,黄道周颇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注重《大学》、《中庸》,但他的思想多与主流的宋明理学家不同。他的学术性格中艺文性较强,在其文章、语录中都有明显表现。他的学术意识较能上接于先秦子学,无论在人性论、名寅论、声乐论上皆是如此。在易学上他主张易以推步,以象数为理势,推测人世治乱,承继的是邵雍派的象数宇宙学和象数历史学。他的思想虽然是明代儒学的一支,但确非理学所能范围。而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包含了他对晚明政治、社会、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黄道周 生平 宋明理学 《大学》 《中庸》 学术意识
  • 简介:复社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学术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此表现在:(1)复社提出了“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思想宗旨;(2)复社大力弘扬忠臣义士的节概,政治思想上体现了心系国家、关心民瘼的基本倾向;(3)复社的学术思想出现了划时代的一些变化:一是治学思想之变,由空谈心性的思辨之学转而为“务为有用”的实用之学;二是治学领域之变,由理学转而为以经、史为主体兼包天文、历算、象数、舆地、水利等博物之学;三是治学方法之变,由讲说、静观、体悟的向内之学转而为纂辑、考证、训诂、辨伪、勘察的向外之学。这几种变化意味着复社在明末清初学术史上完成了一次学术思潮的大转折,标志着明代学术之终结和清代学术之开端。

  • 标签: 复社 古代 思想史 中国 学术思想 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