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学习者在进行口头交际时,常会使用重复、替换等方法来帮助表达。以往的研究通常将这些行为视为学习者的自我修补或交际策略,认为其作用在于使交际顺利进行;同时,也认为它们是学习者表达不流利的表现。而在输出理论的创始人Swain看来,学习者的这些行为属于自我语言调控,是提高流利度的必要手段。为验证自我语言调控在学习者口语流利度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水平汉语学习者的自我语言调控行为与其口语流利度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学习者的口语语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自我语言调控在其口语流利度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标签: 口语流利度 自我语言调控 社会文化理论
  • 简介:词汇选取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以往研究教材词汇选取有两点不足:不够全面系统;缺少定量研究。本文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以下6个维度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进行系统考察:词语的地位与位置;词语数量;词语难度;母语者使用频率;词语本土性;文化词语。考察发现,不同编写者的汉语教材,国内国外同级同类教材,不同合作者的海外用教材,在上述各个维度都有明显差异;并对差异进行了合理解释。

  • 标签: 二语教材 词汇选取 难度等级 本土性
  • 简介:本文回顾了近二十余年以来(1987~2011)面向汉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情况,主要涉及汉语作为的近义词界说,近义词辨析,近义词辨析理论框架,近义词习得及教学法等内容。文章最后指出目前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汉语二语教学 近义词 综述
  • 简介:基于会话修正理论,通过自建的初、中、高不同级别汉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综合运用量化描写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探究汉语学习者的会话修正能力:元认知监控能力、填充词运用能力和会话修正策略运用能力,并尝试揭示汉语作为的学习者会话修正认知心理机制,以期有效提升汉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和得体性。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者 会话修正能力 元认知监控 填充词 修正策略
  • 简介:本文依据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讨论汉语近义词教学的具体问题:近义词教学中应当抓住哪些重点和难点?具体有哪些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效果如何?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 近义词教学
  • 简介:文章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对影响日本汉语继承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家庭和动机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在日本华裔家庭中,祖父母对第代继承学习者的语言保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语言的态度和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日本华裔家庭的语言选择和使用。对于继承学习者来说,职业发展和交流动机是他们汉语学习的主要动机,自我提升和情感动机为一般动机,外在动机为次要动机。另外,与非继承学习者进行对比发现,外在动机是他们两者显著差异所在。相对于非继承学习者来说,汉语继承学习者外在动机更强,而他们的外在动机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家庭。

  • 标签: 日本 继承语 汉语学习 家庭 动机
  • 简介: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汉语第语言产出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在汉语产出中启动效应对各个句式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把"字句的启动效应比"被"字句突出,汉语水平对这两种句式的主效应不显著。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动词或者名词相同,对句法启动有影响,但受事名词相同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启动效应影响不显著,而动词相同则可显著增强句法启动效果,但动词对各种句式启动效果的增强程度是不平衡的。

  • 标签: 句法启动 汉语二语处理 “把”字句 “被”字句
  • 简介: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心理学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六百余名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其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变化。结果显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在“个人兴趣”、“出国”、“工作发展”、“学习成绩”、“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动机变化中表现出既有持续稳定,又有不同变化的特点。研究结果将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的改变和调整提供现实依据。

  • 标签: 英语学习动机 高职非英语专业 跟踪调查
  • 简介:本研究通过可接受度判断和自控步速阅读两种方式研究母语者和者加工“从来”允准情况,从而确定不同允准的允准能力强弱,显性否定词和隐性否定词加工时间差异以及母语者和者加工的异同。研究发现,隐性否定词“只”的允准能力最强,可接受度判断和自控步速阅读结果都同“不”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者加工“只”存在困难。研究还验证,母语者加工句子表现出了“句末整合效应”,者表现为逐词加工。

  • 标签: 否定极项 从来 隐性否定 显性否定 允准能力
  • 简介:本研究以学习者和母语者口语样本为基础,通过母语者听话人对该样本的感知判断,以及对发音人样本时间性语音指标的测量及分析,讨论中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研究发现,学习者口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测量存在密切的关系,母语者听话人对学习者口语流利度的感知能够通过对话语流利度的测量而进行预测。母语者对流利度的感知判断是在速度、流长度、无声停顿、有声停顿、修正/重复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但他们对学习者语速的感知最为敏感、稳定而且具有一致性,在众多时间性语音特征中,语速指标能够最准确地预测感知流利度,而流利度的感知判断可能受到口音的影响。

  • 标签: 感知流利度 话语流利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口语
  • 简介:文章结合习得研究的教学实践,对习得研究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多译并存、表达欠妥和误译3个方面的问题,并从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研究人员的专业学术背景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等角度探讨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强化交叉验证、冲破英语束缚、建立互动平台、提倡百家争鸣等4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二语习得研究 术语 翻译
  • 简介:词语混淆是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持久性的第语言词汇错误,在教学中应对其进行预防和辨析。预防词语混淆的策略主要有:通过典型的语境化输入凸显相关词语的语义特征和主要用法;弥补"一对多"译注的缺陷;提示汉语词与母语对应词的异同;避免或慎用同/近义词语释义、扩展或替换。对易混淆词可通过"对比示差"和"引导发现"等方法间接辨析,也可在明示用词错误的基础上直接辨析。课堂教学中的词语辨析不论采用何种策略,都应严格遵循"对准误点"的原则。

  • 标签: 词语混淆 预防词语混淆 词语辨析 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
  • 简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并非一定能保证带来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还必须重视教学手段运用的针对性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了在汉语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应针对所教具体语言项目、所教课文教学板块内容、所教对象的特点,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 标签: 汉语二语教学 教学手段 针对性
  • 简介:日语听力教学的传统模式通常以词汇的听背为手段促进学习者听力能力的提高。随着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日语听力教学方式的改革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Swain的输出假说等理论研究结果显示,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听力技能的提高。语言材料的合理输入,对学生听后输出的积极引导、对听力技能的培养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重视等都将对教学效果带来积极影响。

  • 标签: 输入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 输出假说 听力技能研究 听力学习模式
  • 简介:内容简介: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口语是广大汉语习得者的首要学习目标,也是其最大的学习困难。其中汉语辅音和声调又是其难中之难。本书以该两个难点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设计标准化的实验,借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将感知实验与发音实验相结合,将横向习得实验与纵向习得实验相结合,重点总结了汉语习得者习得汉语口语语音的偏误规律,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对四套儿童汉语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归类,并重点分析了人际智能方面的活动。通过与儿童英语教材的对比,发现汉语教材对人际智能活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活动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化,普遍缺少动作型、合作型、表演型和调查型活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编写人际智能活动的建议。

  • 标签: 儿童教材 人际智能 活动 对比分析
  • 简介:补足和修饰AndrewRadford金立鑫译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是,在一个名词短语中,如thekingofEngland(英国国王),后置于名词的介词短语PP(如ofEngland)是如何扩展名词核心king构成N-bar(kingofEngland...

  • 标签: 补足语 修饰语 介词短语 限定语 名词短语 规则生成
  • 简介:内容简介:汉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走出国门,被其他民族和国家更广泛地学习和使用,形成了“汉语热”的现象。这种现象以20世纪80年代为开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兴期,20世纪90年代的升温期,21世纪以来的持续升温期,“汉语热”现象越演愈热,方兴未艾,大有演变为世界性语言的趋势。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中介对比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第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在汉语作为第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运用中介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词汇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但是目前的研究在知识体系及其具体表现特征方面还有待深化。本研究在对目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CIA进行词汇习得研究的词汇知识框架和“四率三度”的具体研究指标。

  • 标签: 第二语言 词汇习得 中介语对比分析
  • 简介:易混淆词是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难点之一。历时长,学习效果差。本文认为易混淆词实际上是一对(组)L2易混淆词的语义句法信息和L1对译词的语义句法信息的相互作用、概念融合的结果。可见,易混淆是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必经过程,而了解学习者易混淆词跨语言认知机制能够提升教学中对学习者母语的关注,客观看待学习者母语的中介和抑制作用。

  • 标签: 概念合成 易混淆词 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