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作者:RosalindGill书名:GenderandtheMedia出版社:PolityPress出版时间:2007年ISBN:0745612733性别研究理论方法和途径很多,从批评理论到文化研究,从结构分析到民族志观察,从形象分析到阅听人研究,从文本分析到行动研究,从质性研究到量化研究,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到后殖民主义,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运用的理论方法都在这里各有其领地。

  • 标签: 性别研究 大众传媒 女性主义 符号化 后结构主义 罗萨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维西县塔城镇玛丽玛东巴家藏藏文经书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其中一本经书(当地藏族喇嘛译为《救命书》)为契机展现当地民族接触在宗教、语言上的一些表现,并为当地藏文文献的保存提供初始材料。

  • 标签: 玛丽玛萨人 民族接触
  • 简介:摘要玛丽玛人是居住在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汝柯、格花等村的一个族群,人口不足3000人,是维西独有且鲜为人知的一个族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识别中,玛丽玛人由于语言上与纳西族东部方言较为接近而被划分为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的一支。本文选取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汝柯村为调查点,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收集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发音人所发的不同部位的鼻冠音词汇,分析老中青三代不同年龄段的相关词汇的发音,验证鼻冠音是否逐步变成同部位鼻音或浊塞音/塞擦音。

  • 标签: 玛丽马萨话 鼻冠音 语言接触
  • 简介:话题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的一个概念,通常由有定的或类指的成分充当。苏彝语是话题凸显型语言,它的名词性话题从指称上来说,除了有定的和类指的成分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无定有指的和无指的成分。此外,非指称性的名词成分也可作话题。各名词性成分充任话题的能力不同,呈等级排列:有定的〉类指的〉非指称性成分〉无定有指的〉无指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义和其语言形式关系密切,但并非一一对应。指称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句子的功能和情态类型、名词的性质以及语用因素。

  • 标签: 诺苏彝语 话题 指称特征 语言编码形式
  • 简介:摘要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

  • 标签: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简介: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来华传教士的作用不容小觑。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汉学功底。来自德国的存德就是其中一位。可惜的是,这位对我国英汉词典的编写起了很大作用的人在现有的词典史文献中却很少被提及。文章对存德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从词典学角度对他的代表作《英华字典》做出全面的评介。

  • 标签: 罗存德 英华字典 词典史 传教士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讲述了维吾尔族民间达斯坦《祖姑姆》中祖姑姆悲剧的女性形象。试析了祖姑姆身上的人性美以及祖姑姆悲剧形象的价值。

  • 标签: 达斯坦 诺祖姑姆 形象
  • 简介:摘要阅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标签: 阅读,关键,效率,方法,指导
  • 简介:摘要在高中化学具体教学中,有效地将趣味化的实验融入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应用比较合适的话,能够提高整个课堂的效果。当然,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联系生活的实际,才能够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我们具体论述一下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趣味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及采取趣味化实验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 标签: 新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 趣味化教学
  • 简介:[摘要]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是电影《生门》的主题。杀人事件的三名亲历者多襄丸、真砂、武弘对事情经过分别作了描述,但他们的说法却大相径庭。而之所以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有着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而隐瞒、甚至歪曲了事件真相。由此揭示出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时指出人的本性中同时共存着兽性与人性,即人是作为一个斯芬克斯因子存在的。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罗生门》 斯芬克斯因子
  • 简介:汉语与印欧语的关系,无论是同源关系,还是接触关系,一直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界所关注。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的吐火语,对考证古代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吐火罗文的年代太晚,现存资料无法直接证明汉藏语和印欧语存在发生学关系。但是汉语中的吐火族称、地名等残留词,以及吐火语中的汉语借源词,为汉语和印欧语在上古时期有过紧密接触提供了确凿证据,也为进一步思考与探寻远古东亚语言和原始高加索语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 标签: 汉语-印欧语关系 吐火罗语残留词借源词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教“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
  • 简介:一、与安东尼·布莱尔教授的访谈问:布莱尔教授,您好!今年正值《逻辑的自洽》(LogicalSelf-Defense,1977)一书①出版40周年,今天有幸参加这个纪念活动。这本书实际上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意义,后来一系列事情的发端,从北美非形式逻辑运动的兴起到InformalLogic(《非形式逻辑》,A&HCI入选期刊)的创刊,从温莎大学推理、论辩及修辞研究中心的成立,再到温莎大学跨学科论辩研究博士点的设立等,可以说都与此书有关。首先请教一个问题,是否可以说北美非形式逻辑运动发轫于《逻辑的自洽》的出版?

  • 标签: 非形式逻辑 历史意义 修辞研究 布莱尔 安东尼 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