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VP的”中名词的配价分析,扩展完善朱德熙先生就“VP的”歧义与指称问题提出的歧义指数公式。在“VP的”结构中,动词或有价名词的一个配价位置(即与其有相同语义关系)出现多个成分与其配价,可能产生歧义;一个名词成分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词的不同配价位置(即有不同语义关系),也可能产生歧义。

  • 标签: 名词配价 歧义分析
  • 简介:本文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对汉语的"听"与日语的"聞く"的语义扩展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此归纳并阐明了各自的语义扩展结构和扩展机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与"听"共现的"了"和与"聞く"共现的"た"进行了试验性对比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明,语义扩展模式在汉日对比研究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方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不依赖对译,避开对译中翻译者个人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加清楚的发现和解释个别语言的语义规则与语法规则的关系.

  • 标签: 语义 日语 汉语 翻译者 语法规则 用语
  • 简介:有这样的句式:后项用前项的一个词、短语或分句来加以扩伸,构成长话短语前后参差,繁言简语文相错落,我们称这类句式为。长短扩展句”。如:

  • 标签: 扩展句 修辞方式 句式 短语 分句
  • 简介:沈家煊先生近年来提出汉语词类包含模式,主要立论依据是传统的汉语词类体系中关于名、动、形等的处理方式有一个困境:要么违背语言学理论中的“中心扩展条件”、“并列条件”,要么违背理论构建时应该遵循的“简约”原则。如果采用词类包含模式去看待汉语词类,就可以摆脱这个困境。文章从树库语料的分析出发来说明语言事实中确实存在违反“中心扩展条件”和“并列条件”的情况,并将原因归结为言语使用中的“简约”(或“经济”)原则使然。换言之,言语交际中的简约,造成语言理论模型的无法简约。

  • 标签: 中心扩展条件 并列条件 句法规则 词类 简约原则
  • 简介:本文从A.Tarski真之语义理论发展出工具性语言扩展式.在扩展式的几个实例里(在同一个叙述语篇中,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解释;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对话方式的描写;评论语篇对原语篇的解释;翻译)重点提出了语言哲学翻译论.本文揭示了来往于社交世界与心智世界中的工具性语言运用的三条规律:频率的再度解释(分析的重点);对原来文本的解释总是发生演伸与变通以及与恢复真的斗争;对象语言之后一般都有工具语言跟着发生.工具性语言扩展式的异常大量的运用,对人的活动与行为,对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借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语言性行为的某些本质.

  • 标签: 对象性语言 工具性语言 扩展式 真之语义理论 解释
  • 简介:<正>0吴方言的一大特点是整齐地保留了与清声母相对应的浊声母。它们与切韵音系的清浊系统有着继承和对应关系。但是,在吴方言的浊声母系统中又有一些例外现象。一些按历史对应关系应该读浊音的字,读成了清音。其中最突出的是奉母微母的字。本文打算采用由点及面、逐层扩大、选点描写、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个方言区域各有侧重的描写来反映音变扩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清化的一些原因。这三个方言区域是逐步扩大的,呈扇状展开。它们是:(1)江苏常州城内;(2)常州周围及临近村镇;(3)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本文的重点是描写常州城内方言(以下称常州方言)。

  • 标签: 节拍群 吴方言 不平衡性 方言影响 声母系统 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