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理论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以农村社会的教学改革为例,指出以增加"头脑风暴法"的启发研讨环节与以情景模拟、动手操作为典型特征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这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 标签: 理论基础课 教学模式 农村社会学
  • 简介:教育社会者在知识的推陈出新方面做得不如欧美同行好,这不是崇洋媚外,是实际情况。翻开任何一本教育社会教科书都面临知识的更新这样的问题,而更新的前提是有能力"推陈"。我觉得我们还缺乏这样的能力,至少对陈旧知识的反思与批判不够,对新知识的接受还很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我们的"出新"。本人想做这么一点尝试,同样也受到能力的缺乏和知识的限制。此文以飨同行,算作抛砖引玉吧。

  • 标签: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原理 现代性 学校教育 教育学研究 社会学者
  • 简介:虚拟社区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应而言的,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具有人际交往的超时空性、成员身份的符号性、人际关系的松散性、人际互动的平等性等特征;从社会意义上去考察,它在社区成员的互动、社区的功能与结构、社区群体的流动、社区的管理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 标签: 虚拟社区 实在社区 社会学考察
  • 简介:新闻与人类社会──新闻社会的新闻观程世寿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其所以然,是因为新闻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社会变动的最新纪录。新闻社会认为,新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新闻与社会变动的关系,认为...

  • 标签: 新闻事业 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学 社会学 社会变动 社会交往
  • 简介:西方课程社会的研究存在着三种经典的研究方式,结构一功能主义范式、解释论范式和新马克思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张课程内容反映社会权力的分配;课程实施强调对社会结构的传递。解释论范式强调课程内容是一种社会建构;课程实施是师生之间的诠释与互动。新马克思主义范式主张应该关注课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蕴含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

  • 标签: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 解释论范式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 简介:两种社会方法论的比较叶响裙在社会研究中,方法论是一个基本问题。研究者利用各种不同方法,搜集所需的资料。那么,如何分析资料的性质,如何考察在研究中应用这些资料的方法,这些就属于方法论问题。方法论所涉及的内容是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它探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

  • 标签: 社会学方法论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动 资本主义精神
  • 简介:"讲新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媒介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经验现象割裂、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割裂、课内教学与课外提升割裂、个人学习与团队协作割裂的背景下被建构和提出。在应用过程中,"讲新闻"主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倡导团队协同合作,坚持激励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和立场。"讲新闻"对"媒介社会"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反思精神,强化了学生的存在感,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讲新闻 媒介社会学 教学方法 提出背景 遵循原则 价值意义
  • 简介: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家,是社会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社会方法的准则》确立了其在社会的地位。本文首先梳理了迪尔凯姆对社会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进行了定位分析,接着厘定了解释社会事实的方法,而后阐发了这种理论对法律方法研究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社会学 法律方法 社会事实 解释
  • 简介: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学术专场“基本现代化:科学发展与浙江路径”围绕“基本现代化”的主题,时如何更好地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如何解决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浙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理论探索。

  • 标签: 社会学 基本现代化 浙江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社会工作在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却遭遇着边缘化危机:随着新保守主义的势力扩张,结构视角在政治层面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体制格格不入。近年来通过重拾结构视角所建立起的“批判反思实践”日益勃兴,但尚未有效回答其自身的方法论基础、界定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文章旨在通过呈现西方社会批判分析传统所面临的危机,与塞勒尼等人试图重建批判性社会科学的努力进行对话,梳理作为方法论的“反讽”概念与当代知识分子使命,尝试总结新古典社会社会工作理论的关联性启发,以此为重建结构社会工作提供洞见。

  • 标签: 结构社会工作 新古典社会学 反讽实践 批判性话语 知识分子
  • 简介:文化研究的兴起对社会理论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文化"转向,另一方面还带来了"文化的社会"向"文化社会"的转向,在双重的"转向"中,文化社会的学科界限与文化社会的想象力,在意识形态与性别文化、流行与大众文化、时尚与消费文化等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化社会学 学科界限 想象力
  • 简介:一、社会视角下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界定(一)社会视角下课程的概念。社会对课程具有决定作用,课程知识的选择、传递和评价等都受到社会的探制,社会进步对学校课程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二)社会视角下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内涵。1.高校课程是学校课程内容的决定因素。2.高校课程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媒介。

  • 标签: 课程资源开发 社会学视角 高等学校 高校课程 课程知识 课程发展
  • 简介: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其特有的“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在社会视野下.导师制的起源及其所形成的教育关系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教育现象。这是由于一方面作为早期大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导师制的形成必然受到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这项个别指导教学系统中,导师角色涵盖了多重社会意蕴。导师不仅是教学场域中学习者个体的动态控制者,也是师生交互性人际空间的塑造者,又是学习共同体的建造者,同时还是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他人。

  • 标签: 导师制 社会背景 导师角色
  • 简介:结构范式主导下的社会理论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和困境,催生了社会理论的文化转向。对国内外有关文化社会的内涵演绎、发展脉络、理论范式变迁进行批判性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洞察文化社会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议题的关切和解释力。本文梳理了文化社会的理论脉络及其三种主导型研究范式(文化—结构主义范式、分层—阶级视角、强—弱文化范式)发现,三大范式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面临着共同的深层次困境,即三者都难以跳出文化与结构之间的二元藩篱。笔者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迈向本土实践的整合性文化社会研究范式,以回应当前中国社会本土化的现实议题。

  • 标签: 文化社会学 结构与文化 研究范式 本土性 整合性视角
  • 简介: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良性的社会互动、培养积极的群体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从社会的视角来解析,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同龄群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大众传媒因素。探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路径,应重点处理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重视学生群体管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学价值 社会学解析 社会学路径
  • 简介:"社会原著导读"是社会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向学生推介一部分中西方社会家的经典著作,以引导学生通过读"原著"进而不断拓展自身专业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文章借鉴了美国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解释"的理论方法,结合其依次推进的五个辩证步骤反思了"社会原著导读"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 标签: 创造的解释学 教学原则 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