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角度看,《论衡》中有一部分反义相成词是同词素异的,它们可区分为两类:一是AB式和BA式在《论衡》中同时出现的;二是与现代汉语中的AB式相比,在《论衡》中只有BA式的。它们的特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 标签: 论衡 反义相成词 字序
  • 简介:王学忠被誉为"弱势群体"的代表,用"生命种诗"的平民诗人。当一些诗人严重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群众,陷入自设的困境时,王学忠来了,挟着雷,裹着电,喷着火,噙着泪,汹涌着一腔热血,呐喊着,大踏步地闯进了乱象丛生的诗坛,给萎靡不振的诗坛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刚健质朴、清新爽目、提神振气之风。

  • 标签: 王学忠 底层 《王学忠评传》
  • 简介:<正>丹徒马建忠眉叔、清代同光时人。他在我国语言学界,一向享有盛誉,他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文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马氏早年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办洋务,处理过外交事务。看他的《适可斋纪言纪行》,可以了解到他的废除厘金、调整进出口税

  • 标签: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办洋务 国语 丹徒 进出口税
  • 简介:《诗小》的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纷如聚讼”,“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清代一些学者,从清初的陈启源,中经钱大昕、翁方纲、张澍,到晚清的陈奂等,一改宋代学者轻率攻击《诗》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对《诗小》的作者进行了辨析,肯定《诗小》出于子夏。其中张澍在其《诗小翼》的序言《诗小翼题辞》中,以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毛诗笺》等的直接证据与自左丘明《左传》以来历代学者引用《诗小》的间接证据相结合,论述了《诗小》为子夏所作,显得全面而系统,令人信服。当代学者在“走出疑古时代”的背景下对《诗小》作者问题的研究,肯定了“子夏《诗》”的正确性。

  • 标签: 《诗小序》 子夏 张澍 《诗小序翼题辞》
  • 简介:本文对古汉语“所”百余年来的研究状况从“所+V+(0)”之“所”、誓词中之“所”、其他情况之“所”三方面加以分类综述,概括“所”的语法功能,并对其作出评说。

  • 标签: 古汉语“所” 研究 综述
  • 简介:<正>语文教学忌枯燥乏味,我在趣味性上作了一点尝试.在讲到“形声”的时候,我向同学们指出:凡从“女”旁的在表义上有一个共同点:例如“妖、奸、嫌,娇……”我告诉同学们从“女”旁的,除了有关妇女的特指以外,一般表贬义.这可说是构中鄙视妇女的封建思想的反映.可能有的同学要问:“好”不是从“女”旁吗?其实,不是因为“女

  • 标签: 牛弘 形声字 加标点 笃志 “好” 表义
  • 简介:魏、吴、蜀三分天下,鼎足相争长达七八十年之久,辉映出五彩缤纷的历史画面,确为古今争夺天下的一大奇局。独特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促使当时政治思想战线更加活跃、军事外交斗争更其错综剧烈。各方统治集团为了战胜对方,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政策,爱才、识才、用才就成了社会风尚。“乱世出英雄”,把一批年轻人才推上三国竞争的历史舞台,故而那个时代人们的聪明智慧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三国和三国历史人物就成了值得人们研究的一门学问。

  • 标签: 三国人物 诸葛亮 刘备 用人政策 三国历史 军事家
  • 简介:陈谟开副教授早在吉林工业大学当副校长时就知名了。后来他调任吉林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我们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由他主编《高等教育评价概论》,今年暑假我在长春讲学期间就知道。经过他和他的同事们的精心研究,多次讨论,并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现在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早就盼望能够见到一本探讨高等教育评价理论、指导实践的专著,《高等教育评价

  • 标签: 高等教育评价 副校长 学会常务理事 吉林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 高教改革
  • 简介: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这波光潋艳美轮美奂的文化长河里,汇集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精品,古典诗词就是这古代灿烂传统文化中的一支瑰丽的奇葩。词,它是随着隋唐时代的新兴音乐燕乐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一产生,就是一个宁馨儿,放射出奇异瑰丽的光彩,飘散着特有的芬芳。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革新派词人为了使词反映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内容,表现更博大、更高昂的时代精神,努力突破词的“艳科”

  • 标签: 古典诗词 传统文化 古代文化 时代精神 艺术形式 中华民族
  • 简介:闻玉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只因班级不同而缺少交往。他在巴中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以优良成绩毕业后,辗转又回到该校任教。我则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3年夏,闻玉到东北,路过北京作短暂停留。此前我们中学的老师颜冬申先生曾到北

  • 标签: 西周王年 论稿 历史系 中学 四川 巴中
  • 简介:贵州大学张闻玉先生新著《西周王年论稿》一书,正式出版,这无疑是对我国年代学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新贡献。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有数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十分久远,可是我国文献中公认为确切的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托始的西周晚期共和元年,相当公元前841年。

  • 标签: 西周王年 论稿 西周晚期 年代学研究 公元前 天文历法
  • 简介:"鯈"的"白鲦"义项在不同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原因在于声韵演变、形声的声旁类推时从"攸"得声的形声读音产生了影响.现代大型辞书应说明字形、读音的来源、演变,并按某一韵书或某一时代的语音确定一个标准音,其他读音作为读音演变的遗迹.

  • 标签: 语音演变 读音演变 异体字 注音
  • 简介:《商君书》,记述商鞅的思想及政治主张。商鞅本卫国公族,原名公孙鞅,亦称卫鞅。由于卫国弱小,卫鞅家道衰落便到魏国求发展,终不为用,而西入秦,为秦孝公所重用,在秦国推行变法,秦国由此强大起来。秦孝公封他商於之地,由是称为商鞅。《商君书》列为诸子法家一类,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近两千年,受到冷落,研究它的人极

  • 标签: 独尊儒术 政治主张 汉武帝 《商君书》 解诂 译本
  • 简介:摘要理识字,将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识记生字,并使之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

  • 标签: 识字兴趣 美丽的图画 精彩的故事 优美的诗歌
  • 简介:<正>阅读古文经常遇到通假问题,掌握判断通假的方法,对于疏通文义,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内容,极为重要。清代学者王引之说过:“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通假。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就是说阅读古文要善于探求通假所代替的本字,按照本字的词义去训释,才能正确地把握文义。

  • 标签: 通假字 通假现象 獭祭鱼 “祭” 借字 阳韵
  • 简介: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 标签:
  • 简介:汉语'打'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汉语'打'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便也有章可循.历代学者都对'打'有一定的研究,他们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也使我们现在对'打'的研究可以究根追底,有据可查.笔者在综合和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汉语'打'的语义演化过程,以期开辟'打'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综述 汉语'打'字 认知语言学
  • 简介:屈原《九歌》之“九”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九”为实数,《九歌》共十一篇,首篇《东皇太一》是这种歌,为这组歌的序曲,末篇的《礼魂》是这种曲,为这组歌的尾声,都不算这组歌的正文,除去头尾,正好九篇。《九歌》之“九”为实数比较合理。

  • 标签: 《九歌》之“九” 东皇太一 送神曲 礼魂 《离骚》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