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自然的内在价值概念在环境伦理话语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价值与内在价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被恰当地澄清。价值概念只能被合理地定义为“合目的性”,那么,理解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也只能以此为基础;内在价值即“合目的性”之根据并不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价值,也就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价值。因此,当人们说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时候,只能理解为自然具有内在于人类实践与历史的价值,也就是自然对于人类来说的生成价值,而并非完全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价值。

  • 标签: 价值 内在价值 自然的内在价值 合目的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简介:自然"是卢梭思想的基石。秩序、人性与植物学,作为不同介质揭示"自然",呈现从上至下、普遍到特殊的谱系。卢梭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斯多亚学派的道德秩序顺承于自然秩序的观念,自然首要地显现为同一于神意的秩序,又作为潜在的理性和道德的秩序在人类身上外化,因而,人性的自然之善合乎自然秩序,作为现实道德秩序遵从的逻辑前提,指向天性固有的自由观念。其次,卢梭溯及原初状态的自然人,从自然法原则说明自然之善,并认为社会化进程导致自然秩序被打破,人丧失其纯一及自然的自由。而植物学提供了一个与纯粹自然交谈的场所,卢梭得以认识自身,体察存在的自足。在其中,自然引导个体顺应自然秩序及天性,趋向道德的自由。

  • 标签: 自然 秩序 人性 植物学
  • 简介:康德在18世纪自然科学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超越机械论的几种方案。第一种是撇开机械论所占据的认识领域而到实践领域中去另起炉灶,在现象和自在之物、理论和实践之间做出绝对的划分;第二种是对经验对象进行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主观重建,在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中发现人的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揭示其中美和崇高的意义;第三种是将反思性的判断力转用于对有机体的整体把握,将机械论的法则作为手段用来为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服务;第四种则是通过对有机体的外在目的的推导而设定一个自然内在的最后目的,这就是人和人的文化,并在这一更高层次上将人与人的机械关系(暴力冲突等)纳入到合乎道德目的的公民法治社会秩序之下,由此走向上帝和至善的终极目的。这四种方案每种都在超越机械论的道路上向前跨进了一小步,都不到位,但却为后人(如谢林、黑格尔和胡塞尔)真正超越机械论的局限性打开了一扇窗户。

  • 标签: 机械论 超越 目的论 反思判断力
  • 简介:自然科学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然而,也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基于此,拟阐述自然科学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关系,介绍自然科学对竞技体育的积极及负面影响,旨在为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 标签: 自然科学 竞技 关系 影响
  • 简介:道家的“无为”包含“不为”“为无为”和“无不为”三个环节,这在卢梭的自然教育中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第二阶段中的“消极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无为,需要围绕“我怎样做才能逐渐放手?”等问题进行反思.

  • 标签: 卢梭 自然教育 “无为”教育
  • 简介:在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智能手机普及应用的情况下,很多大学课堂出现了“后排就坐”现象,也有课堂出现“前排抢座”现象。本文以山东大学5个《初级会计学》课堂为实验场,采集一个学期学生座位选择与成绩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座位选择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特征。结果是,越是向前就座的学生,学习成绩越高。班级规模、个人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对座位与成绩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班级越大,座位与成绩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越强,座位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会减弱。本文是我国第一篇采取自然实验方法实证检验大学座位选择与课程学习效果的论文,其研究结论对大学教师根据课堂规模和学生实际情况改进课堂管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大学课堂 座位选择 学习成绩 实验研究
  • 简介:环境教育是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与认识、技能和方法及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自然型风景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生物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与周边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本文依据环境教育的三层次内容,设计了社区居民环境教育调查问卷,对黄山风景区周边社区居民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社区居民环境教育问卷能够比较不同群体居民环境教育的差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群体在环境教育的知识与认识、技能和方法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差异不显著。居民的环境教育在性别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环境教育调查分析的规范化和可比性,为社区居民环境教育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环境教育 周边社区 自然型景区 黄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