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存在着、共属一体与绽出地生存是此在师生的基本存在特征,此在师生在教育之中存在着并共同展开教育、看护着教育的存在,教育因之而实现自身的到场。在教育现实中,此在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着",还在于作为"能在"而存在着,这观照到对日常教育的超越与师生能在的向度。

  • 标签: 此在师生 存在 存在论 能在
  • 简介:美国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与吉朋斯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II都以"社会关涉"为取向,通过校内跨学科组织中多样性、异质性的知识生产者的研发,再经技术转移的渠道将知识流通到产业界。这种知识生产涉及到了官—产—学三方利益的考量,同时大学内部还需平衡传统的院系与新兴的跨学科研发中心的诉求。美国创业型大学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为大学自身、国家以及产业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地位、道德规范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引人深思之处。

  • 标签: 美国 创业型大学 知识生产模式 价值取向
  • 简介:教师信念研究一般以"内容"为核心,关注信念"内容"真实与否。此类研究放弃了对教师信念系统结构属性的考察,对教师信念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方式的描述是不全面的。借助认识论与心理学关于信念系统结构的相关理论,建议将教师信念系统的"结构"作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核心。这一研究主题的转换,带来一组新鲜的研究问题,尤其是对教师信念的发生、发展及作用方式,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教师信念 信念内容 信念系统 结构
  • 作者: 林惠萍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6-16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文以载道,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本文就此进行挖掘,探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政治应用价值
  • 简介: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是我国政权更替较为频繁的特殊时期,这段时期内各个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诉求均有所不同。这一时期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的“贤妻良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母性主义”,中央苏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服从战争的需要”。探索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寄望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女子初等教育 价值取向 贤妻良母 母性主义
  • 简介:小学语文教科书承担着“启蒙”、“养正”的神圣职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不可或缺的‘‘J心脏”。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思想息息相关,攸关着教育的成败。民国初期是我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转折时期。探索、研究民国初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教育价值取向,期望为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视野。

  • 标签: 民国初期 小学语文 教科书 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