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会计政策选择能否恰当,直接影响着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文章以沪深两市医药类上市公司2011到2013连续三年的会计年报的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医药类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规范医药类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提出了相关对策。

  • 标签: 医药类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选择 对策
  • 简介:本文对比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发生的变化,并为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 标签: 盈余管理 新手法 监管措施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时间较短,公司内部制度并不健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改善公司制度,健全公司发展方式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污水处理,就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 标签: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污水处理 现状
  • 简介:本文研究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的差异,从理论基础、内在根源和各自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法规、强化监管、加强认识等建议。

  • 标签: 内部控制 信息 自愿性披露 强制性披露
  • 简介:借助经济学中有关价格“粘性”的理论,以我国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费用“粘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成本、契约和管制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和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一样,存在向下(易涨难跌)的价格“粘性”。另外,从供求双方的影响因素来看,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事务所的声誉(“四大”)和客户重要性对向下“粘性”的影响则不明显。

  • 标签: 审计费用 价格“粘性”(方向) 审计师特征 审计成本 审计契约 审计管制
  • 简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至今已两年有余,文章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样本公司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前后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 标签: 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 自我评价
  • 简介:目前学者们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前的困境预测上,而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如何恢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05—2009年国内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研究样本分为逐渐走出财务困境的公司(一类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二类公司),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这两类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困境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处于不同的财务情况下,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公司逐渐摆脱财务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时的公司治理关键在于股权集中度,大股东在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财务困境恢复 公司治理 股权集中度
  • 简介:因被同一实际控制人所控制,企业集团中的上市公司审计问题呈现出与单个公司不同的特征。以往研究通常关注单个公司,对于集团内多家上市公司的统一审计研究,也仅侧重于经济后果的影响方面。那么,形成企业集团统一审计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运用Logit模型对2003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隶属于企业集团的1064个样本进行回归,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东间的代理冲突越严重,越有可能选择集团统一审计;集团内存在地缘关联的公司,更可能选择集团统一审计。进一步研究虽然没有发现上市公司选择集团统一审计是出于业务协同,从而在经济上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显著证据;但是却发现2007年(合)以后,由于制度变迁,业务协同对选择集团统一审计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上市公司在集团内的地缘关联对选择集团统一审计的影响作用显著减弱。

  • 标签: 企业集团 审计师选择 统一审计
  • 简介:本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提出了假设:其一,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抑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其二,资产减值准备能够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然后建立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应合理适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稳健性,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防止公司投资不足。

  • 标签: 资产减值准备 上市公司 投资行为 过度投资 投资不足
  • 简介: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 标签: 分类转移 盈余管理 政策监管
  • 简介:本文采用排列熵和滑动窗口方法研究交叉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价格行为。研究发现,交叉上市的A股和H股股票价格变化存在差异,H股股票价格变化相对规则,A股股票价格变化则相对随机;并且在金融危机后,A股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明显变大,A股的信息效率变高,而H股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有减小的趋势;A股、H股价格变化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并且在长时间尺度下A股、H股价格变化的关联性逐步增强。

  • 标签: 交叉上市 价格行为 排列熵 滑动窗口
  • 简介:本文基于国际综合报告的内容要素及指导原则,以沪市A股2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质量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情况,为了解上市公司综合报告编制质量的差距以及规范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提供政策建议。

  • 标签: 综合报告 非财务信息披露 内容分析法 信息质量特征
  • 简介:通过对199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形式进行资产注入所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和购买并持有的长期超额收益的研究,区分股权全流通前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发现:股权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比股权全流通前有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上市公司的达标需求因素和保壳因素后,股权全流通后的资产注入前后业绩有下降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机会主义动机。

  • 标签: 股权分置改革 控股股东 资产注入 机会主义 超额收益
  • 简介:创业板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为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入手,以创业板上市的81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搜集的创业板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治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

  • 标签: 创业板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研发投入
  • 简介:本文以创业板355家上市公司的超募数据及其他重要经营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行业、年度及地区全面地分析了自创业板运行以来上市公司的资金超募现状;并从上市公司内部因素、发行制度动因以及投资者利益追逐角度实证分析了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资金超募的影响程度;最后从完善发行定价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投资者教育指导和控制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创业板资金超募制度的建议。

  • 标签: 创业板 上市公司 超募资金 影响因素
  • 简介:以沪深A股食品饮料行业97家上市公司2013年数据为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食品饮料行业内部控制的主成分因子,并将其与企业价值衡量指标每股收益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得出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与公司规模,与股权集中度呈正相关,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提出建立完善的食品饮料行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兼并或战略联盟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股权集中度;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适当水平三点建议,来加强食品饮料行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价值。

  • 标签: 内部控制 企业价值 食品饮料行业 主成分分析
  • 简介:公司董事会中,始终存在着一股隐性力量影响董事会的决策结果,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已有研究大多以董事会正式结构或人口统计学特征为切入点,本研究区别于其他学者的关注点,基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视角,引入基尼系数模型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进行量化,并以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舞征研究,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的清晰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财务绩效,但是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公司财务绩效的边际促进作用会减少。

  • 标签: 董事会 非正式层级 基尼系数 财务绩效
  • 简介:利用2007-2011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职工特征和薪酬信息,研究在中国特有工资制度下职工特征如何影响企业薪酬支付。研究发现:企业支付给高学历职工更高薪酬,给予不同岗位职工不同的薪酬待遇;国有产权和垄断强化了学历的工资效应,并使岗位价值贡献与薪酬支付出现错配;在岗位业绩无法准确衡量的情况下,学历对岗位薪酬有交互作用。结论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错配了学历与岗位薪酬。研究从企业层面提供的有关教育工资效应的经验证据是对宏观或个人层面文献的有益补充,也拓展了普通职工薪酬类文献,有助于理解职工教育特征在职工薪酬支付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教育工资效应 职工教育背景 职工薪酬 国有股权 垄断
  • 简介:财务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银行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对借款人形成积极的治理效应。银行实践中是通过事前监督、事中与事后监督这样一个动态机制来实现其作用的。在区别了银行监督与债权治理、债务治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银行监督在不同阶段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银行的事前监督是有效的,这可以极大地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但事中与事后监督呈无效性特点,这说明道德风险的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 标签: 银行 事前监督 事中/后监督 动态治理
  • 简介:随着联系密切而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不断发展,企业意图通过联盟合作来应对挑战。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如何寻找潜在优秀的或者有特质的合作伙伴成为一大难题。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官员视察可以作为有效的质量信号和政企关系信号传递,帮助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同时,推动企业联盟的市场行为。以2004-200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官员视察对企业联盟的影响。结果表明,官员视察活动对企业联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官员视察对在制度环境越差地区的企业联盟影响更大;但官员视察对企业联盟的影响在国企、民企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官员视察 企业联盟 信号理论 制度环境 产权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