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刘体智著《异辞》是晚清史料笔记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作者独特的出身和经历为其写作提供了条件。《异辞》在提供史料方面的独特价值包括记载丰富、史实珍贵、评论公允。

  • 标签: 刘体智 《异辞录》 史料价值
  • 简介:马克思曾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对于我省建设重商文化,加快跨越式发展来说,楚文化精神具有极大的继承和开发价值。

  • 标签: 楚文化精神 精神力量 社会文化 文化背景
  • 简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权利的日益重视,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对自身权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现有的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亟待完善。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作为拥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政府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之一。尽管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德国的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对我国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残疾人 就业促进政策 启示
  • 简介: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自利的,但他同时还承认存在次要的利他动机。因此,斯密实质上是人性二元论者。而在《国富论》中,其关于行为动机的自利设定只是出于构建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现实人性所作的必要抽象。综合考察《国富论》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斯密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他关于自利设定的隐含预设,我们揭示这种抽象是合理的。因此,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斯密问题"才是一个伪问题。澄清"斯密问题"的理论启示是:在构建经济理论时,需要基于现实情境合理地抽象出基本假设;实践启示是,构建适宜的道德基础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标签: 斯密问题 自利动机 利他动机 经济学方法论
  • 简介:在《死刑的文化史》一书中,作者布鲁诺·赖德尔通过对死刑全部历史的考察揭示了死刑的本质:死刑是一种与正义无涉的存在,其根基在于人类社会普遍的心理需求,即通过以血复仇与活人祭祀发泄集体罪责感与不安感。在人类进入以理性、人权、人道主义为标榜的现代社会后,民众依然对死刑表现出极度的崇拜和狂热。我们从“替罪羊”的角度审视民众的死刑信念发现,民众的死刑观念中依然承载着对“替罪羊”的心理需求。这为我们扭转民众的死刑观念、废除死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 标签: “替罪羊” 死刑观 文化史 民众 信念 心理需求
  • 简介:工具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现代高等教育,呈现出高度秩序化的景观,致使生命的多样性、个体性、独立性、自由性和创造性遭受了极大的损害与压制。孔子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生命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因材施教,使各不相同的个体心灵有自由之创造,实现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为师之道,为立足生命个体性原则来思考高等教育的职能,培养和塑造全面优秀的人性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启迪。

  • 标签: 生命个体性 孔子 高等教育 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