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唾液胃蛋白酶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的患者15例(E组)及无明显反流症状的健康志愿者15例(C组)。所有受试对象均经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分、咽喉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及24 h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确诊。所有受试对象分别于晨起空腹、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症状时4个时间点收集唾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胃蛋白酶的浓度。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分析组间、组内各时间点唾液胃蛋白酶浓度的变化。结果C组、E组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分别为(63.59±14.34)ng/ml、(128.98±17.28)ng/ml,E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对比C组、E组间各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发现各时间点E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5。对比C组、E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发现C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无显著差异;E组内晨起空腹、午餐后2 h、晚餐后2 h及症状时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分别为(124.28±17.50)ng/ml、(143.54±12.60)ng/ml、(122.00±15.77)ng/ml、(126.10±12.60)ng/ml。不同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午餐后2 h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最高,将晨起空腹、晚餐后2 h、症状发生时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与午餐后2 h比较,(P<0.05)。而E组其他时间点之间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唾液胃蛋白酶诊断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该类患者各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均明显升高。其中,午餐后2 h的唾液标本的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外表现 唾液胃蛋白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喉反流(LPR)在舌扁桃体肥大(lingual tonsil hypertrophy,LTH)发生发展中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因咽喉相关疾病接受手术的73例患者[男48例,女25例,年龄24~76(52.86±12.04)岁]的舌扁桃体组织,并评估其舌扁桃体分级(lingual tonsil grade,LTG)、反流症状指数(RSI)和反流体征评分(RF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舌扁桃体组织中胃蛋白酶表达,免疫组织双荧光检测胃蛋白酶和巨噬细胞的共表达情况。在体外,对胃蛋白酶刺激后的体外巨噬细胞进行多种细胞学实验和通路检测。免疫组织双荧光检测胃蛋白酶阳性的高分级LTH中巨噬细胞的通路改变。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具有临床意义的LTG 3和4级的LPRD患者44例,其胃蛋白酶阳性率为88.6%(39/44),而LTG 1和2级阳性率为48.3%(14/29)。LTG与RFS/RSI阳性率(χ2=23.01/19.62,P<0.001/0.001;r=0.54/0.51,P<0.001/0.001)、胃蛋白酶组织染色强度(H=21.58,P<0.001;r=0.53,P<0.001)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性。胃蛋白酶和巨噬细胞在高分级LTH中明显共定位。在体外实验中,胃蛋白酶促进巨噬细胞增殖(P值均<0.05)和促炎因子IL-6/IL-8产生(P值均<0.05)。胃蛋白酶显著上调巨噬细胞中的p38/JNK MAPK通路(P值均<0.05),并通过激活p38 MAPK通路上调巨噬细胞表达IL-6和IL-8(P值均<0.05),激活JNK通路上调IL-8(P<0.05)。p38/JNK MAPK通路在胃蛋白酶阳性LTH组织的巨噬细胞中高表达(P值均<0.05)。结论LPR是LTH的重要致病因素,巨噬细胞可能介导了胃蛋白酶诱导的炎症反应和LTH的重要发病过程。

  • 标签: 舌扁桃体肥大 胃蛋白酶 巨噬细胞 咽喉反流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联合胃蛋白酶原-Ⅰ(PG-Ⅰ)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早期胃癌组,男81例,女27例,年龄(49.34±4.15)岁,年龄范围为35~59岁。另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105例健康者为健康组,男75例,女30例,年龄(50.12±4.31)岁,年龄范围为37~60岁。比较两组的血清VDBP、PG-Ⅰ、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及其各个指标对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早期胃癌组患者的VDBP[(4.07±1.36)μg/L]、PG-Ⅰ[(88.81±38.67)μg/L]、PGR(6.88±3.33)水平低于健康组[(4.88±1.58)μg/L、(105.2±43.09)μg/L、(8.43±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DBP与PG-Ⅰ、PG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VDBP、PG-Ⅰ、PGR诊断早期胃癌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793、0.833;联合诊断后VDBP/PG-Ⅰ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VDBP/PGR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结论VDBP可作为筛查早期胃癌患者的新型诊断指标,与PG-Ⅰ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准确度。

  • 标签: 维生素D结合蛋白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比值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奥美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应用于喉咽反流性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唾液胃蛋白酶1、3、4周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喉咽反流性疾病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单号组和双号组,各50例。单号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范围为27~77岁,年龄(48.15±2.37)岁;双号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27~78岁,年龄(47.39±1.79)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单号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单纯奥美拉唑治疗,双号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治疗前后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治疗1、3、4周后唾液胃蛋白酶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双号组治疗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单号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双号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分别为(254.38±11.37)pg/ml、(82.57±7.32)pg/ml,均高于单号组(186.42±12.19)pg/ml、(72.68±8.5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RSI、RF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双号组RSI、RFS评分分别为(6.39±2.51)分、(4.39±2.16)分,均低于单号组(9.13±3.27)分、(6.93±1.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号组治疗1、3、4周后的唾液蛋白转阴率分别为78.0%(39/50)、90.0%(45/50)、92.0%(46/50),均高于单号组50.0%(25/50)、76.0%(38/50)、78.0%(3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双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2/50),低于单号组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喉咽反流性疾病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莫沙必利优势明显,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 标签: 喉咽反流性疾病 奥美拉唑 莫沙必利 胃蛋白酶 胃动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脑炎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的3C蛋白抗体并检测抗体特异性反应位点。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3C,将蛋白进行体外原核表达,免疫纯种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抗体与3C蛋白结合的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与EMCV病毒中表达的3C蛋白结合的特异性。原核表达具有不同抗原性的EMCV 3C的3个不同片段,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单克隆抗体与EMCV 3C蛋白不同片段的反应特异性。结果单克隆抗体与原核表达的3C蛋白反应良好,通过Western blot可以检测到病毒中表达的3C蛋白,通过免疫荧光也可以检测到EMCV病毒中的3C蛋白。通过与3C片段的反应发现,单克隆抗体与C端反应,即抗体针对的是C端处的抗原决定簇。结论成功制备EMCV 3C蛋白的抗体,能与原核表达的3C蛋白和病毒3C蛋白反应,且针对的是C端的抗原决定簇。

  • 标签: 脑炎心肌炎病毒 3C蛋白酶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术前使用糜蛋白对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及早期消化道病变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 942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患者,男997例,女945例,年龄(51.3±11.5)岁,年龄范围为26~75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二甲硅油散组(n=637)、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n=656)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n=649)。每组患者口服不同剂量的药物,比较三组患者胃镜视野清晰度和早期病变检出情况。结果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的胃镜视野清晰度[88.6%(575/649)]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81.9%(537/656)],两组均优于二甲硅油组[58.9%(375/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二甲硅油散组相比,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在食管异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组在上皮内瘤变[7.6%(49/649)]和早期胃癌检出率[2.3%(15/649)]方面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组[6.4%(42/656)、1.5%(10/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使用二甲硅油散基础上,胃镜术前口服糜蛋白不仅可以提高视野清晰度,还能提高早期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 标签: 二甲硅油散 糜蛋白酶 链霉蛋白酶 胃镜
  • 简介:摘要泛素-蛋白途径可调节多种细胞过程,近年来以该途径为导向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异性蛋白7作为其调节泛素化动力学的关键成分——去泛素化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病毒复制、肿瘤、神经系统病变、炎症反应等多种疾病的相关蛋白调控。在过去十多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及其抑制剂研究,一些抑制剂已经初步显现出其对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意义。本文就特异性蛋白7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联和其抑制剂进行综述。

  • 标签: 泛素-蛋白酶途径 特异性蛋白酶7 肿瘤 炎症 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9(MMP-9)、基质金属蛋白2(MMP-2)、迁移诱导蛋白7(MIG-7)、细丝蛋白A(FL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899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MMP-9、MMP-2、MIG-7、FL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MMP-2、MMP-9、MIG-7表达水平分别为(481±69)ng/ml、(262±85)ng/ml、(156±23)ng/ml,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36±33)ng/ml、(191±21)ng/ml、(98±1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591、120.224、59.896,均P<0.01);结肠癌组织中FLNa表达水平为(19.5±3.2)ng/ml,低于癌旁正常组织[(65.4± 8.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902,P<0.05)。结肠癌组织中MMP-9、MMP-2、MIG-7、FLNa表达水平与肿瘤长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MP-9高表达、MMP-2高表达、MIG-7高表达及FLNa低表达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MP-9、MMP-2、MIG-7低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5个月(95% CI 25~78个月)、56个月(95% CI 26~79个月)、54个月(95% CI 25~78个月),均长于高表达患者;而FLNa高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58个月(95%CI 27~80个月),长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9、MMP-2、MIG-7、FLNa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MP-9、MMP-2、MIG-7高表达和FLNa低表达均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结肠肿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2 迁移诱导蛋白7 细丝蛋白A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及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腹泻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学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二胺氧化(DAO)]。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2.0%)(χ2=4.184,P<0.05);观察组腹泻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1.0)d、(3.6±0.6)d,均短于对照组的(4.1±1.3)d、(5.7±0.8)d(t=3.762、2.54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TNF-α分别为(10.5±2.1)ng/L、(12.6±3.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6.6±2.5)ng/L、(21.2±4.4)ng/L(t=5.129、6.118,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GA、MOT、SS、DAO分别为(86.8±8.4)ng/L、(386.1±32.2)ng/L、(51.5±7.2)ng/L、(1.0±0.3)U/mL,均优于对照组的(115.4±10.1)ng/L、(502.8±41.6)ng/L、(37.3±5.8)ng/L、(1.4±0.5)U/mL(t=6.310、21.576、10.964、5.683,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腹泻消失时间、住院时间,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清学指标。

  • 标签: 双歧杆菌 复方胃蛋白酶散 支气管肺炎 继发性腹泻 炎症因子 血清学指标 治疗有效率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基质金属蛋白-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对单中心临床样本中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88例胆汁淤积患儿,包括89例胆道闭锁患儿(BA组),6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15例胆总管囊肿和20例胆汁淤积症患儿为疾病对照组(DC组),另纳入23例同期体检健康婴儿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MMP-7水平。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MMP-7与实验室指标、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等级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确定最佳临界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BA组血清中MMP-7含量为44.59(36.1,64.3)ng/ml明显高于DC组[10.1(7.1,12.2)ng/ml,P<0.001]和NC组[4.9(3.9,9.3)ng/ml,P<0.001];DC组MMP-7含量亦明显高于N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实验室各指标相比,MMP-7诊断效能最好,AUC面积为0.982(95%CI:0.970~0.996);当最佳临界值为12.8 ng/ml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分别为0.986、0.927、94.44%、96.36%和96.28%。MMP-7含量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高度相关(r=0.61,P<0.001),其次MMP-7含量与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含量呈中度相关(r=0.48,P=0.03;r=0.53,P<0.001)。当把MMP-7、GGT、TB和DB作为联合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时,与单独MMP-7比较,联合后的诊断效能区别不大。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患儿血清MMP-7含量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462;P<0.001),而与炎症活动度不相关(r=0.192;P=0.07)。结论血清MMP-7作为独立指标诊断BA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准确度,其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表明其具有作为治疗靶点或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能。

  • 标签: 胆道闭锁 基质金属蛋白酶-7 胆汁淤积症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OM)孕妇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氧化型α1-抗胰蛋白(ox-AAT)、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NE)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PROM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分为PROM合并HCA组(31例)和PROM未合并HCA组(64例),另选择同期50例正常妊娠产妇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ox-AAT、NE表达水平。结果PROM合并HCA组外周血ox-AAT和NE水平高于PROM未合并HCA组和健康对照组[(2.34 ± 0.02) ng/L比(1.50 ± 0.12)和(0.32 ± 0.04) ng/L和(0.48 ± 0.08)ng/L比(0.13 ± 0.06)和(0.11 ± 0.05) ng/L],PROM未合并HCA组外周血ox-AA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50 ± 0.12) ng/L比(0.32 ± 0.0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合并HCA组胎膜组织中ox-AAT和NE水平高于PROM未合并HCA组和健康对照组[(0.031 ± 0.005) ng/L比(0.015 ± 0.002)和(0.009 ± 0.003) ng/L、(0.020 ± 0.002) ng/L比(0.003 ± 0.001)和(0.002 ± 0.001) ng/L],PROM未合并HCA组胎膜组织中ox-AA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0.015 ± 0.002) ng/L比(0.009 ± 0.0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中ox-AAT水平与NE水平呈正相关(r = 0.879, P<0.05),胎膜组织中ox-AAT水平与NE水平呈正相关(r = 0.875, P<0.05)。PROM合并HCA组和PROM未合并HCA组胎盘早剥发生率较健康对照组高[32.26%(10/31)、20.31%(13/64)比4.00%(2/50)],PROM合并HCA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较PROM未合并HCA组和健康对照组高[25.81%(8/31)比9.38%(6/64)和2.00%(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AAT在PROM产妇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过表达,NE在合并HCA的PROM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过表达,ox-AAT和NE表达增强与围生期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 标签: 胎膜早破 妊娠结局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氧化型α1-抗胰蛋白酶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OM)孕妇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氧化型α1-抗胰蛋白(ox-AAT)、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NE)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PROM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分为PROM合并HCA组(31例)和PROM未合并HCA组(64例),另选择同期50例正常妊娠产妇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ox-AAT、NE表达水平。结果PROM合并HCA组外周血ox-AAT和NE水平高于PROM未合并HCA组和健康对照组[(2.34 ± 0.02) ng/L比(1.50 ± 0.12)和(0.32 ± 0.04) ng/L和(0.48 ± 0.08)ng/L比(0.13 ± 0.06)和(0.11 ± 0.05) ng/L],PROM未合并HCA组外周血ox-AA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50 ± 0.12) ng/L比(0.32 ± 0.0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合并HCA组胎膜组织中ox-AAT和NE水平高于PROM未合并HCA组和健康对照组[(0.031 ± 0.005) ng/L比(0.015 ± 0.002)和(0.009 ± 0.003) ng/L、(0.020 ± 0.002) ng/L比(0.003 ± 0.001)和(0.002 ± 0.001) ng/L],PROM未合并HCA组胎膜组织中ox-AA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0.015 ± 0.002) ng/L比(0.009 ± 0.0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中ox-AAT水平与NE水平呈正相关(r = 0.879, P<0.05),胎膜组织中ox-AAT水平与NE水平呈正相关(r = 0.875, P<0.05)。PROM合并HCA组和PROM未合并HCA组胎盘早剥发生率较健康对照组高[32.26%(10/31)、20.31%(13/64)比4.00%(2/50)],PROM合并HCA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较PROM未合并HCA组和健康对照组高[25.81%(8/31)比9.38%(6/64)和2.00%(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AAT在PROM产妇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过表达,NE在合并HCA的PROM外周血和胎膜组织中过表达,ox-AAT和NE表达增强与围生期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 标签: 胎膜早破 妊娠结局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氧化型α1-抗胰蛋白酶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胃蛋白酶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咽喉反流(LPR)与NPC的相关性,以及LPR对NPC患者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选取2005—2019年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耳鼻咽喉科行放疗的NPC患者133例,其中男90例,女43例,年龄(44.32±7.47)岁;选取同期于门诊行鼻咽部活检的慢性鼻咽炎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组患者鼻咽部标本胃蛋白酶表达水平。另外同期选取188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对放疗前和放疗后6个月内的NPC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检测NPC患者放疗前、后和正常组的唾液胃蛋白酶含量。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3例NPC患者标本中胃蛋白酶表达强阳性24例(18.05%),阳性21例(15.79%),弱阳性69例(51.88%),阴性19例(14.29%)。58例对照组标本中胃蛋白酶表达无强阳性及阳性,弱阳性10例(17.24%),阴性48例(82.76%)。NPC组的胃蛋白酶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3.15,P<0.001)。NPC患者放疗后唾液中的胃蛋白酶含量[(30.31±7.82)ng/ml]高于放疗前[(20.47±8.21)ng/ml]和正常组[(5.11±2.13)ng/ml],放疗前唾液中的胃蛋白酶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放疗后,NPC患者生活质量的5个功能领域和总体生活质量下降,相关症状评分上升(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唾液中的胃蛋白酶含量是NPC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中5个功能领域、相关症状和总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NPC组织中胃蛋白酶表达阳性率升高,NPC放疗前后唾液中的胃蛋白酶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LPR可能参与了NPC的进程,并影响了NPC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蛋白酶 鼻咽癌 放射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粪弹性蛋白1(FE-1)是由胰腺腺泡分泌的蛋白水解,与胰腺外分泌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137例CP患者(CP组)和92名健康者(对照组)的FE-1浓度,探讨FE-1对CP诊断和分期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CP组的FE-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FE-1诊断CP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提高了CP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粪弹性蛋白酶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2(MMP-2)、基质金属蛋白9(MMP-9)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肝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95例,选择因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标本4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VEGF、MMP-2、MMP-9表达情况,并分析VEGF、MMP-2、MMP-9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中VEGF、MMP-2以及MMP-9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81.05%、75.79%、84.21%比42.22%、33.33%、48.89%)(χ2=21.364、23.397、19.265,均P<0.05)。肝癌组织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以及有血管侵袭患者肝癌组织VEGF、MMP-2、MMP-9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肝癌组织VEGF、MMP-2以及MMP-9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情况均显著优于阳性表达患者(log χ2=3.271、2.975、3.065,均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MMP-2以及MMP-9高表达,在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VEGF、MMP-2以及MMP-9可作为肝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临床试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对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信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84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92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为EMR组,采用ESD为ESD组。比较两组组织学效果、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胃蛋白酶原(PG)中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比较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ESD组整体切除率(95.65%,88/92)、治愈性切除率(88.04%,81/92)高于EMR组(82.61%,76/92;70.65%,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MR组比较,ESD组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和恢复进食时间短(P<0.05)。术后6、12、24 h,ESD组VAS评分低于EMR组(P<0.05);术后7 d,ESD组PGⅠ、PGⅠ/PGⅡ水平高于EMR组,PGⅡ、CA19-9、VEGF水平低于EMR组(P<0.05)。ES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4.35%,4/92)低于EMR组(13.04%,12/92),ESD组复发率(1.11%,1/90)低于EMR组(10.11%,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可提高组织学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调节PG表达,促进胃肠功能和术后机体恢复,具有手术安全性,并可降低复发风险。

  • 标签: 胃癌 内镜黏膜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胃蛋白酶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G-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至2019年1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96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每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萎缩性胃体炎组(34例)、萎缩性胃窦炎组(42例)和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G-17水平,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即PGⅠ/PGⅡ。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定性检测幽门螺杆菌(Hp)。分析对比各组PGⅠ、PGⅡ、G-17水平及PGR。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G-17水平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而两组PGⅡ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体胃炎组、萎缩性胃窦炎组与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G-17水平及PG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阳性组PGⅠ、PGR低于Hp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G-17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R及G-17水平降低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生物学标志物,可根据血清PGⅠ、PGR临界值进行大规模人群普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并进一步结合胃镜检查,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源化膜金属蛋白——含有TRAB结构域的蛋白2A(TRABD2A)单克隆抗体对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储存库细胞的作用效果,建立基于TRABD2A阻断抗体的全新HIV-1储存库检测方法。方法2021年5—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研究对象51例。其中健康者2名,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cART组)41例,未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no-cART组)8例。采用噬菌体展示库技术构建人源化TRABD2A单克隆抗体,分别处理HIV-1感染者、未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T淋巴细胞,利用荧光素报告系统、单分子免疫阵列检测技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病毒含量,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检测处理后细胞的活化和病毒基因表达情况,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病毒释放量和表面活化标志CD25、CD69、HLA-DR(人类白细胞DR抗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的PBMC经人源化TRABD2A单克隆抗体处理后检测HIV-1产量,未处理组为0(0,440),使用负抗体所释放的病毒量为0(0,39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正抗体所释放的病毒量为1 259(0,4 269)和3 142(1 292,5 060),与使用负抗体所释放的病毒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健康对照者PBMC对感染者PBMC进行倍比稀释,经正抗体处理后病毒释放量等比例下降[未稀释、稀释5、25、125、625倍对应的HIV-1产量分别为4 670(3 339,7 697)、1 860(1 509,4 615)、1 550(1 150,2 680)、602(255,1 441)、2(0,37)]。且TRABD2A单抗处理后的细胞静息状态与未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处理组与正抗体-1处理组的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89±1.31、4.60±1.74,CD69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0±1.27、2.18±0.51,HLA-DR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66±3.78、8.79±3.42;P均>0.05),未处理与正抗体-1的病毒群抗原基因(Gag)表达量分别为1和0.82±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源化TRABD2A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阻断TRABD2A的蛋白活性,可在不改变细胞静息状态和全基因组转录水平的情况下,显著促进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储存库细胞释放子代病毒,且通过此方式所引起的储存库病毒释放量与储存库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潜伏 抗体
  • 简介:摘要蛋白激活受体2(PAR2)是G蛋白耦联受体的家族成员,作为一种细胞表面受体,PAR2可被丝氨酸蛋白及药理学上的合成配体激活,其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并在心血管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PAR2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抗凝剂利伐沙班可通过作用于PAR2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因此,PAR2或可成为冠心病的治疗靶标,同时相关抗凝剂或可老药新用,挖掘其抗凝以外治疗冠心病的潜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再灌注损伤 蛋白酶激活受体2